《2023年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经典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越来越感到知识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蕴的苍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读书是迫切的希望!但由于平时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去读。这个暑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
2、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
3、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
4、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
5、,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
6、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是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也正因为性格的不同,折射在学习上也便有了差距,也就有了“学困生”这个词语
7、,而最让老师伤脑筋的也往往是这些学困生。 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所提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苏氏提倡人道教育,我们所进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对于别人能胜任的,可对于一些孩子确实个难题。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越久,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越低,在
8、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似乎的智力上无法胜任。我们给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务与要求,“强迫”每个孩子都要一下提20桶水,一些孩子会在第一次时已经落队,勉强能完成任务的孩子也会因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落队。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给孩子进行分组的办法,我想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进行尝试。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一上课,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情绪比较好的话会在课下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情绪不够平静会当面提示,甚至训斥。可并没有一点儿效果。我细细地想,孩子一直在打击和无趣中度过每一节课,看着别人跃跃欲试地举着小手发言,自己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孩子对学习没有兴
9、趣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在布置作业时,我走到他的座位,重新写了几道题,这些题目不需要太动脑筋。在交作业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作业,他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表情。只有两周的时间,课堂上又多了一个高高举手发言的孩子,他却不知我给他的题目很多都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是呀,孩子的学习就是智力劳动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让孩子在“劳动”中增长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就像书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自尊感举足轻重。教师对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
10、深处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困生所听到最多的也可能是冷言冷语,所看到最多的也可能是那冷淡的表情。 想起有一次,一个孩子高兴地问我:“老师,我也想每天写数学日记!”她是一个多么不爱学习的孩子呀,写日记,她能坚持写吗?“你可以不用写。”我对她说。带着一脸的失望她跑到了一边。我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呀。我自问,你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吗? 对于学困生来说,对学习产生兴趣已是很难得的事情,可公正、平等的天平总是偏向优等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可太多的激励时机,我们都放弃了。心理上对于几个毫无办法的学困生也总是有这样一种想放弃的心态。也正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改正了
11、这种心态。他提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这里面就隐含着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所受到的关心和尊重已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学困生,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遗忘到一个角落的学困生。 给教师的建议在“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好的方案:循序而进,持之以恒,耐心。也包括那些在学习上迟迟不肯开窍的孩子。 经常说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无私的。这无私的爱更应像阳光一样,多撒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多一丝温暖与滋润。让我们一起来
12、关爱他们,把更多的阳光给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
13、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
14、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
15、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 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16、,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
17、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