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柔石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柔石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柔石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柔石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 1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
2、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 1 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
3、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
4、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
5、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 2 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
6、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
7、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他把陶岚当
8、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 3 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
9、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
10、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
11、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
12、,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推荐第2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
13、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 1 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
14、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
15、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1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
16、,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 2 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
17、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
18、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
19、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2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他把陶岚当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
20、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 3 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
21、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
22、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 3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
23、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4 推荐第3篇: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张群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每一个被束缚的奴隶都可以凭借他自己的手挣脱他的锁链。”有形的锁链容易被打开,可是无形的枷锁一旦将你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柔石 读后感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