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白的哀怨情怀.docx
《2023年李白的哀怨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李白的哀怨情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李白的哀怨情怀 论李白诗歌的悲愤情怀 摘要:对于李白而言,从他早期的大鹏赋就可以看出其志向之远大,但是李白又不屑于走平常士子的路,再加上权贵的阻拦,奸臣的诽谤,所以就其一生而言李白是可悲的,那么从李白的角度来谈,所谓悲愤当是情有可原的;另一方面,从李白所处的的年代来看,也是一个可悲的年代。可悲的年代加上可悲的人生,沉于诗歌就有了所谓的悲愤情怀。 关键词:李白诗歌;悲愤情怀 李白的诗歌,所谓豪放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但是并不能就此断定李白的诗歌是充满乐观情绪,带有少年解放精神的。赵谦先生曾对李白近千
2、首编年和非编年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认为李白近千首诗歌中悲怆诗有474首,豪放诗57首,也就是说,就李白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抒写失意、苦闷、怅惘、 激愤、 悲怆是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1 为什么大部分人眼中的“诗仙”,却是以这些不如意作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呢?按道理说所谓仙人,当是可以拂袖飘风,不在乎世俗的,只是李白终究不是仙人,当然,就李白自身来看,他是豪放的,是大气的,但是现实的黑暗与不得意又无法使李白真正摆脱内心的悲愤。所谓文如其人,诗由心生,情随境迁,又如何使李白不以其不如意作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其实李白诗歌的悲愤情怀是源自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一种悲剧性的冲突,一种不能
3、实现其理想的悲哀与激愤,一种对黑暗现实的悲哀与激愤。那么要了解李白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悲愤情怀,就必须要了解李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具体内容。 一、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之所以说李白诗歌中有许多的悲愤,我以为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李白自身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某些严重的冲突,为什么要说是严重的,一者若是一般的冲突,是不可能有所谓的悲愤的,也就不会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的感慨,二者从李白的具体遭遇来看,也确实是严重的。那么什么叫悲愤呢?我以为悲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悲,二是愤。所谓悲者必然有可悲之事,那么什么样的事才是可悲的呢?怀才不遇应该是可悲的。至于愤者,因馋渐疏应该是
4、值得愤的。而这两者,李白都占了,也就是说要了解李白诗歌中的悲愤就必须对这二者进行深入的分析。 1、李白的理想 从文学的成就来看,李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一颗永不坠落的璀璨巨星,其文学地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今,都是不可动摇的。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久合,可谓力敌造化欤!”2又有当时人李阳冰云:“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打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3可见李白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这个地位是文坛上的,李白有诗才,可是李白的理想不在于此,我以为古代 _
5、1朱雪里.论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J.淮北师院学报 2023,(5) 2金涛声 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M.北京:中华书局.2023 3金涛声 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M.北京:中华书局.2023 1 的文人大多是如此,著书立作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李白对于那些只会读书的腐儒是相当歧视的,甚至有过一篇嘲鲁儒的诗题,对于李白而言,将才学用于吟诗作对,即使再好,也不能满足其心中的愿望,在侠客行中,就有过这般的感叹:“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需要了解的是,太玄经是杨雄的代表作,杨雄何许人也,常与司马相如合称杨马,在中国文坛上,也当是一枝奇葩,但是很明显,李白在这里有嘲笑他的意思,这就更加证明
6、了太白的志向不仅仅在于著书立作。那么李白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是这样描述自己志向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游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总结起来,太白志向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功成身退,那么在李白的眼中,什么样才可算作功成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描述中李白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陶朱,一个是留侯,陶朱即范蠡,世称陶公,又以陶朱相称,留侯即张良,辅佐刘邦一统天下后被封为留侯。我们发现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我以为就是李白所谓的功成,也就是说要做到像张良,范蠡那样辅佐一王成就大业
7、才算功成,这种功垂千秋是因为有功于社稷,所以古人常言:“大丈夫,当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其实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而言,能够将自己的才学用到实处才算是值得高兴的。李白也不例外,在李白看来,文章只是晋谒的一种手段,绝非一生的追求。从某一方面来讲李白的理想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一者这是人之常情,二者李白确实是有才华的,这一点可以从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得知,据李阳冰记载,李白是“问以国政,潜草诏告,人无 (1知者。”又有魏灏的李翰林集序记载:“令制出师诏,不草而就。”等等,也就是说李白的才华是公认的。那么才华横溢的李白却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我以为的确是一件可悲的事,而李白之所会有悲愤之情,这只是原因之一,如果
8、再加上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似乎所谓的悲愤情怀,就更有存在的必然性。换句话说,李白的悲愤是因为他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而产生的。前面谈了许多他的理想,接下来应该是要讲讲这个冲突的具体内容。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谈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我以为有必要具体的了解一下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具李白年谱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即武则天当政的晚期,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唐朝将经历一次中国封建时代前所未有的盛况,即开元盛世,也是封建王朝的鼎盛。史料记载,当时长安街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所谓物极必反,有盛必有衰。这样的盛世到了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开始走下坡路。其实如果严格按照历史,唐朝由盛
9、到衰的标识应该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但是历史上也常把开元盛世的起始时间定为公元713年741年,我以为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年代的更换,二是盛世的衰败。也就是说自天宝纪年开始,就无所谓开元盛世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李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2,于公元724年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先后游历了成都,重庆以及长江沿岸等地,又在洛阳、长安、太原等地留下足迹。李白为什么要远游,朱雪里在论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中 _ 1金涛声 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M.北京:中华书局.2023 2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说:“要把辅佐君王、济世安邦,然后功成身退这一美好愿
10、望变成现实,李白必须选择合适的进身方式并付诸行动。他没有选择当时大多数士人走的科举之路。这有两点原因:其一,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其二,李白讳莫如深的身世恐怕难以通过唐代的科举考试严格的审查。因此,李白选择了通过游历博取声望,引起君王重视从而以布衣立登宰辅的进身方式。”1 可以看出,李白的游历只是其选择的进身方式。其实李白是做到了的,据李阳冰的记载,李白入京时玄宗“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2但是李白入京的时间不对。对于李白入京的时间,似乎是不用考证的,因为李白有一篇名为南陵留别儿童入京的诗篇,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李白入京时所作,其中有
11、句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以为基本上可以确定李白是在作这首诗的同一年入的京,那么这首诗具体作于那一年呢?据安琪的李白年谱记载,南陵留别儿童入京当作于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也就是说李白是在天宝元年入的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开元盛世也是止于公元742年,换句话说,李白入京的时侯,唐朝已经失去开元盛世的光辉,玄宗也少了开元盛世时的雄心。自天宝开始,奸臣日益当道,玄宗日益昏庸,这就是李白入京时的现实背景。另外贺知章也在这一时段忧愤而死,对于李白而言,贺知章的逝世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李白还为此作了月下独酌一组诗以抒发内心的孤寂,对于这一点,葛景春在李白诗选里注曰:“时李白屡遭朝中宵
12、小排挤和迫害,好友贺知章已被迫去朝,李白感到十分寂寞,只好借酒浇愁。月下独酌这组诗就是在李白精神苦闷思想寂寞的状况下所作。”3这就是李白所承受的社会现实,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玄宗的赏识,却终因谗见疏而被迫离朝,我以为这是李白悲愤情怀产生的根源所在。当然对于李白而言,这并不能击退他的报国之心,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李白就开始为国担忧,而留下了古朗月行、远别离等名篇,其中,对于古朗月行,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做。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蜍蚀日月,以喻宫闱之蛊惑。”又有萧士赟言:“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逃于贵妃而作也。”4只是朝中宵小看不见李白的一片忠心,所以
13、对于李白而言,眼见国家有难却无能为力,当是一件可悲的事,而对于那些朝中逆臣,自然是愤懑的。后来安史之乱如李白预见的那样爆发了,李白报国无门,只能随了永王李麟,可是李白想不到的是,却因此卷入了宗室争斗的漩涡中。 可以说,李白的两次参政均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李白自己,乃是现实的黑暗造成的,所以面对黑暗的现实,李白不得不在其诗歌中渗入一些悲愤的情怀。具体来讲,李白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悲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李白诗歌中悲愤情怀的主要表现方面 关于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前面已经讨论了许多,通过讨论,我们似乎可以认定在李白的心中确实是存在一股子怨气的。林继忠先生在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中谈
14、到:“历来论者多注重李白诗的飞扬奔放,豪迈乐观,少有人揭示 _ 1朱雪里.论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J.淮北师院学报 2023,(5) 2金涛声 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M.北京:中华书局.2023 3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23 4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23 3 其英雄品格中深刻的悲剧性格,崇高感中强烈的悲剧感。事实上,李白诗整体地1深蕴着悲剧精神。”关于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性,林继忠先生继续论述道:“李白对性命之体验有其独特性。毕其一生,总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也就是总在自我实现与社会选择的冲突中体味生命出处之二元。而歌德恰恰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
15、而得不到解决。李白诗之所以有悲剧感,关键也就在于出与处的冲突得不到解决;就在于不屈己,不干人的处世原则与委屈求伸的实践的冲突得不到解决。”那么对李白诗歌中所体现的悲愤情怀进行具体分析,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对个人的遭遇感到悲愤 前面已经对李白的个人遭遇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我以为诗由心生,李白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对于李白而言,我以为是有失公允的,当然我们不可以归咎于天地,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李白也并非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所以林庚先生说:“李白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英雄气概。因此,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 2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但是面对不公正的人生遭遇,又岂能不发泄心
16、中的悲愤,所以在李白的474首悲怆诗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现其对个人不公正遭遇的愤懑之情。这些诗歌主要有将进酒、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独漉篇、月下独酌、夜泊牛犊怀古等上百篇。我以为这些诗歌是都产生于李白入京之后,如果以时间顺序来分,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入京之后到永王兵败,二是永王兵败之后,就诗歌内容而言,这二者虽然都是对个人的遭遇感到悲愤,但是具体来讲,还是有差别的。 (1)入京之后到永王兵败 当然李白早期自恃才华,也晋谒了不少诸侯,同时也吃了许多闭门羹,按道理来说,在晋谒的这段时间里,李白当是也有对个人遭遇感到悲愤的心情,但是我以为这个时候的李白还没有完全的陷入绝望,虽然也有像碧荷生幽泉这
17、样感慨美人迟暮的哀怨诗歌,但还不不能足以激起他的悲愤情怀。然而入京之后,情况就有了不同。首先李白是以供奉翰林的身份被召入京的。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供奉翰林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韦执宜在翰林院故事中介绍说:“翰林院者,在银台门内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户东向在旧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3在这一段话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而无所职”四字。前面已经说过了李白的理想在于功成身退,若以空职,自然是不能满足李白的,又经历了一两年的宫廷生活后,李白已经看清了时局,看清了奸臣当道的事实,看清了玄宗已不再是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特别是在公元74
18、3年后,贺知章被迫去朝,又忧愤而终,其中种种都让李白对自己的遭遇感到莫大的悲愤,于是便有了月下独酌这组诗,后来李白又因馋见疏而被赐金放还,就更加加深了李白的悲愤之情,于是便有了将进酒、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等名篇。 关于将进酒,我以为不仅在风格上,主题上甚至是内容上都刻有李白独特的烙印。元代杨载认为这是所谓的“兵家之阵”,即古代军事家布置的兵阵, _ 1林继忠.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J.文学遗产.1994,(4) 2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金涛声 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M.北京:中华书局.2023 4 所谓往来驰骋,忽东忽西,忽进忽退。安琪评价说:“将进酒一诗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李白 哀怨 情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