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发现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科学发现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科学发现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2023-10-07 12:39:47|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
2、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
3、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 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我们优先选择在和其他理论的竞争中最能坚持住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证明自己最适于生存的理论。这种理论不
4、仅迄今为止已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而且仍然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进行检验的理论。理论是工具,我们通过应用它来检验它,我们通过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 三经验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工具 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当排除心理学主义的影响。经验在归纳逻辑中,经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经验的基本目的是对理论进行证实。而证伪逻辑认为,经验是用以对理论进行证伪进而反驳原理论的工具。在表述经验观察时波普引入一个“基础陈述”的概念。作者认为,基础陈述是关于事实的所有可设想的单称陈述,它能够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可证伪的,即经验的,是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基础。在对理论进行检验时,一部分基础陈述表现
5、出与理论应用结果不一致,这一部分基础陈述组成该理论的“潜在证伪类”;另一部分基础陈述与理论一致则组成一类。如果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类不为空集,那我们就认为该理论是可被证伪的。 四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 证伪逻辑的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划界标准”,即将传统的对理论的证实演变成对理论的证伪。可证伪首先要求理论是无矛盾的。对于比较可证伪性的讨论,波普引入了子类关系,经验内容,曲线维,逻辑域,逻辑概率等概念。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概率的应用。逻辑概率与可证伪度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逻辑概率+可证伪度=1。即一个理论的逻辑概率越大,其可证伪度越低,其可接受或者可运用的程度越强;如果一个理论的概率逻辑很
6、低,说明其很容易被证伪,这种理论应该将其淘汰。 五对于原理论的反驳和新理论的提出 上文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划界标准的结果是对两种不同检验结果的理论加以区分,一种是可被证伪的,一种是至少暂时不能被证伪的。暂时或者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的理论说明其具是可接受或者是可运用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说明至少存在一种基础陈述与该理论所解释的问题不一致,这种理论就会遭到反驳,改进,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些变量来适应新的基础陈述,解释新的科学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摘 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从小应培养科学素养问题开始,引出为什么相比西方近代我们缺乏世界级的
7、大家问题。对阅读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进行了介绍,尤其对作者对科学的可证伪性观点和理解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说明,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归纳;可证伪性 1,引言 从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认识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我个人看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应该说整体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其中的缘由很多,有制度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各种因素,撇开既定的各种因素不谈,看到了差距未必只是件坏事,我们更多的是要认清事实认清自己,并在已有的环境和体制下“师夷长技”,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更是如此,在走上专业研究的科研道路上
8、,很有必要对科学研究有个从哲学层面上的正确认识。在阎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中,我选读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在此说一下我个人的浅显理解和一些感想。 2,全书结构框架和内容 科学发现的逻辑1全书共482页,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逻辑导论,第二部分是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此外还有一部分详细的附录,是作者对正文里面一些概念和内容的补充和数学说明。 2.1 科学逻辑导论 对于第一部分,作者分两方面来介绍科学逻辑,一方面是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归纳问题,心理学主义的排除,理论的演绎检验,划界问题,作为方法的经验,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另一方面作者从科
9、学方法理论本身问题讨论,分别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必要性、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规则三方面进行说明。 波普尔从大众普遍认为的经验科学的特性即是它运用所谓的“归纳方法”这个问题入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的,什么是归纳推理,什么是归纳问题以及归纳原理等。文中作者举例赖兴巴赫对归纳原理认识: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达到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然后作者对经验科学一方和以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的标准提出了“划界问题”。划界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划界标准必须被看成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作者认为
10、应该是分析科学的逻辑推断,指出它们的丰富性,也就是它们阐明知识理论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归纳逻辑的划界标准就是且必须是: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从经验所证实的单称称述推出的理论在逻辑上市不允许的,而且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 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基础上,作者在科学方法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科学方法的理论。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关,而方法的选择又与我们选择的目的而定。所以接下来作者就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回答,然后对已有的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进行了说明。 2.2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从第二部分开始,
11、作者对经验理论的一些结构要素做了非常深刻的详细说明,这里面包括:演绎和理论系统、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可检验度、简单性、概率、对量子论的若干意见、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等。 经验科学是理论的系统,所以科学认识的逻辑可以说是理论的理论。作者从因果性方面开始讨论与归纳方法相对应的演绎。对于完全因果解释的必要成分,分为两类不同的陈述,一类是全称陈述,是带有自然定律性质的假说;另一类是单称陈述,它应用于所讨论的特殊事件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普通概念或名词和个别概念或名词之间的区别是很密切的,然后用推理方式作者证伪了整个系统,区别了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接着作者用方法论决定来批判性讨论“约定性主义”
12、的立场,再用可证伪性表征一些可证伪的理论系统的逻辑,而证伪假说必须是经验的因而是可证伪的,所以理论的可证伪性问题是称作基础陈述的那些单称陈述的可证伪性问题。 作者接着对何种单称陈述是基础陈述,以及怎么能被证伪从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即心里学主义以及记录语句方面进行了讨论。接着波普尔通过比较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可检验度和可证伪度。然后提出了简单性问题,这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作者排除美学和实用性概念,把可证伪度与简单性联系在一起,再说明了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形式表达简单性。然后,作者用数学概率的问题把证伪性结合在一起,说明客观与主观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难解决,
13、其实可以用某些数学方面的方法也即形式上单称的概率论来消除。借助于概率论这个工具,然后分析了检验了现代量子论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论点,主要讨论了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最后,波普尔说明了理论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们可以被“验证”,从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以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明。 3,对科学的思考 我们从物理学的实验和发现中可以知道,很多普遍的层次不高的理论可以深化到高水平的理论,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本身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归纳方法。事实上不完全只是沿着这种形式,科学逻辑的发现一文里就已经说到了还可以用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程度来解释。因为一个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只能被一个具有普
14、遍性且水平更高的理论来替代,也即是被一个更好检验的而且还能包含旧的、得到更充分检验的理论的理论来代替。这种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提出某种具有普遍性水平的理论,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来检验,在可检验性基础上提出水平更高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有能用以前水平的普遍性理论来检验。而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从较高水平到较低水平的演绎推理,而理论的普遍性水平根据从提出的时间顺序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来达到。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它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是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动机。科学进展也并不是由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累积而成,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
15、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大胆假设、带着思辨的思想小心求证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 4,结语 这本书看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归纳和划界。作者在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辨别是科学的标准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某种理论是否可以得到证实,相反,作者认为是该种理论是否存在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从零散事件中归纳而成,而是用演绎的检验法。波普尔关于科学和非科学问题划界的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2。可证伪性是科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只要是不可能被我们经验事实证伪的问题就都属于非科学,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等。作者提出的科学是否有证伪性是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
16、,使我们不再迷信科学,更加注重演绎和推理,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是科学哲学的经典巨作,两遍读下来对里面很多词句和思想的理解还是有点吃力,有些文字也是晦涩难懂,或许这就是伟大哲学家异于自然科学家的地方。除正文外,非常钦佩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对数学理论阐释的如此熟练和到位,而且还能把它当作武器来对理论进行解析。波普尔用占全书一半篇幅的与数学有关的附录部分来阐明和补充他所表达的问题,非常到位和准确,如果没有极其广泛的深入阅读和学习和提炼出自己深刻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也不可能提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观点。 回到文章开始的疑问,近代以来我国为什么缺乏世界级
17、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个人对此形象点的解释为:纵使播撒的种子都一样,但没有那么含养丰富的土壤和优良的生长环境,也难以长成荫郁四方的参天大树。土壤和环境不好,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简直就是扼杀。苏格拉底将“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波普尔也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相比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我们目前的整个现状,真正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师夷长技”努力发展更是必须,差距才会逐渐缩小,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对我们的启发吧。 推荐第2篇: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后感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
18、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波普尔认为归纳原理是多余的,它必定导致逻辑的矛盾。归纳推理只能到达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概然性”。于是我们将归纳原理描述为科学借以判定真理性的手段,它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到达真理或谬误,科学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书中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尔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因斯
19、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在历史上,证实与证伪都是科学发展的两种方式,都应该是科学的、积极而富有意义的。证实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证实的前提是肯定观,肯定原有的所有科学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科学;而证伪的前提是否定观,认为现有科学存在其理论的残缺或者谬误,从而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补充或者纠正这些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证实主义者的观点,在著名的“缸中之脑”难题的提出后似乎不攻自破,人类通过意识感知世界
20、,世界外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正如周庄梦蝶的典故所描述的那样,人是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的。因而至今可证伪性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经给科学画了四副画像:第一幅,理智主义是最古老的科学观。科学纯粹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无须求助经验。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笛卡尔再到康德,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主张这个观点。但理智主义没有成功。因为对正确性的每一个证明都被要求对自身的正确性提供证明,而这是无穷倒退论证。第二幅,弗朗西斯培根的主导科学观是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经验)和归纳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就是避免错误:科学蔑视一切传统,只
21、依赖事实来确保理论的真。缘于与理智主义相同的原因,归纳主义也失败。第三幅,皮埃尔迪昂的工具主义主张。科学只是一套数学工具。工具主义者剥离了科学理论的信息内容,因而就没有什么世界观可言了。他们赞同某些传统的或专断的世界观,但是由于仅仅将科学视为实用的工具(如应用科学),他们不可能解释科学为什么在实践中能获成功。第四幅,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主义观点。他将科学理论的表面价值看做真或假的问题,将科学研究看做解释性的猜想及其试验的过程尝试性反驳。这是一个消除错误的无穷过程。约瑟夫阿伽西认为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主义观点克服了前述三个观点的缺点,是最接近科学本质的。卡尔-波普尔在本书中指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22、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 本书还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归纳问题。作者强调,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所谓归纳问题,实际上是由这样两个命题引起的:一方面,我们肯定已知的某些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是真理,甚至说它们是千真万确的、不可移易的真理,或者至少说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的概率意义
23、上)已经表明是真理;另一方面又说,一般规律只能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到,或者其真理性要通过归纳来证明。承认这两个命题,必然引起逻辑上和认识论上的困难。这是人类知识论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难题之一。由于这个难题是和所谓的“归纳推理”相联系的,所以称为“归纳问题”。 归纳原理能被证明吗? 假如我们通过观察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可靠的观察陈述,为什么通过归纳推理就可以导出某种可靠的一般规律的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归纳主义者当然可以用两种方式回答:一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二是,我们的经验(科学实践的经验)证明了这个原理。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首先,是否有可能从逻辑上证明归纳原理呢?大家知道,正确的逻辑论证
24、应当具有下述特征:其结论必须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中必然地引申出来的;如果论证的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必定是真的。我们知道演绎推理具有这种特征,假如归纳推理也能具有这种特征,那么归纳原理当然也就得到了证明。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假如归纳论证的前提(那些单称陈述)都是真的,但我们按照归纳原理所得出的结论却可能正好是假的;而且当我们否定这个由归纳得出的结论时,逻辑上与前提也并不发生矛盾。例如,直到今天为止,我曾经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了大量的渡鸦,并且观察到它们都是黑的,无一例外。我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是一个完全合乎“归纳原理”的推论。推理的前提是大量的这样一类观察
25、陈述:“在时间t、空间s观察到渡鸦x是黑的。”并且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观察陈述都是真的。但是这并没有从逻辑上保证,我观察到的下一只渡鸦不会是别的颜色的,例如是白的或粉红的。而一旦我们观察到了一只非黑的渡鸦,那么“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个全称陈述就被证明是假的。这就是说,我们从一些完全正确的前提出发,但根据归纳原理却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反之,我逆归纳原理而动,即使我已知直到今天所观察到的渡鸦都是黑的,我仍然可以预言说,并非所有的渡鸦都是黑的,这在逻辑上也与前提并不矛盾。所以归纳原理是不可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的,它不可能使我们从正确的前提必然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归纳原理是否能通过经验得到证明呢?归
26、纳主义者通常就是这样认为的。其主要的论据就是这样: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归纳在许多场合下都有效。例如,我们从实验的结果中归纳出来了光学定律,这些光学定律已经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并使这些仪器获得了很好的性能。又如,从天体运动的观察中归纳得出的行星运动规律,已经每每成功地用来预测日蚀、月蚀、星蚀等的发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经验都表明它们是有效的。于是归纳主义者就得出结论:所有这些事实表明,归纳原理是普遍有效的。但是,正如休谟早在18世纪中期就已经指出的,上述那种对归纳原理的证明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它是一个循环论证。在这里,用来证明归纳原理之正确性的
27、依据,正是归纳原理自身。具体说来,它的论证方式如下: 归纳原理在x1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归纳原理在X2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归纳原理在X3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所以,归纳原理总是起作用。 在这个论证中,企图断言归纳原理正确性的这个结论是一个全称陈述,而其前提则是列举了归纳原理在许多场合下获得了成功的单称陈述。所以,这个论证也是一个归纳论证,其所依据的也是归纳原理。用归纳原理当然不能证明归纳原理自身。这就是归纳主义者所面临的第一个根本性的困难。这是一个直接与归纳原理相联系的困难。所谓“归纳问题”主要也是指的这个问题。但是,归纳主义者所面对的决不仅是这种“归纳问题”的困难,它还陷入了其他难
28、以克服的困难,例如:归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含混不清和不可遵循等。首先,归纳应当以大量的观察事实作前提。问题在于要有多少观察才算是“大量”? 其次,在作出一般性的归纳以前,要求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这里所谓“要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实验和观察中改变场合和条件。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场合和条件的变化才是有意义的,从而值得我们去考察一番呢?因而,可以说归纳原理是不可以被证明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科学的知识总是假设的,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是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论点是,最初被牛顿和伽利略这些科学家所采用的那种研究问题的传统途
29、径事实上是不充分的。波普尔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在于不断批判旧的理论,大胆猜测新的理论,不断去除错误理论中的错误,其过程为:(1)科学始于问题,问题促进科学家思考;(2)思考的结果是,科学家作出各种各样大胆的尝试性猜想,即假说或理论:(3)这些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和互相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筛选出最优越的理论;(4)这个新理论在科学的进步发展中遭到证伪,从而导致新问题的出现。以后又重复以上四个步骤。科学知识的增长或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往复。由于理论总是有可能被证伪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无限的,因而科学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30、 科学不是神学,它没有神秘的光环;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科学不是绝对真理,它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科学不可能有顶峰,它只是一个永无止境地前进的过程。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怀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历史证明,科学总是在怀疑和证伪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这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当前提倡科技创新的根据所在和意义所在。 推荐第3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读后感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任老师。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
31、东华写的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这是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号召人们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在这本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32、,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十分重视对我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
33、行,用行动教育我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未来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者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赵飞霞 推荐第4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这一口号是如此振聋发聩,又
34、是如此动人心弦,发现母亲读后感。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过世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给我的教育却超过了所有的老师。她一生贫苦,一生节俭,饭无求饱,衣无求暖。而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却又那么慷慨。自己家再穷,她也从不让路过的乞丐空过手。一勺饭,一把米,或者一个窝头,她的眼里充满怜悯。 有时她还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严冬里燃起一盆火,温暖老人单薄的身子。母亲教给我同情和怜悯,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无偿献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时,也能安慰地下长眠的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即使在中风偏瘫过后,也没有停止她的劳作。小时侯,一从学校回来,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我父亲是典
35、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年到头只做两次饭,除夕晚饭和大年初一早饭。其余的日子,全由母亲操劳。五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回来时只有右半边肢体活动自如,左臂抬不起来,左腿挪动不灵,而她自小就是个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该有多难! 可母亲硬是学会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学会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她就开始劳动了。左手扶着盆和面,做出可口的面食;一只手从沟底提水浇菜;一只手摘棉花母亲是多么坚强!她永远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她的儿女。每当我有些懈怠时,我的耳旁就会响起母亲的话:“不要爱惜力气,用了还会长起来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广义地说,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
36、我母亲一样好,的确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遗憾。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比较复杂,有的时候真是让人为难。照顾少了吧,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照顾多了吧,又怕她养成依赖习惯。好在有高人指点,我总算是个读书人,发现母亲就是一本好书,我会继续读下去,学下去。 -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的书,阅读之后让人难以平静!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书。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
37、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读后感发现母亲读后感。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位知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
38、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 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致使女性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东亚病夫”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不够。许
39、多女性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拼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母教的国家,许多女性专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日本战后的迅速掘起和全国上下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
40、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哺育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有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
41、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推荐第5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直以来,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天我总喜欢在睡前读读书,看看报。任教后学校发了一本由教育学
42、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
43、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
44、心目 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推荐第6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是一本值得中国每个家庭必备之书。书中多处呼吁,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事业,更是
45、母亲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王东华将母亲比做雌蕊和土地,具有内因的作用,而父亲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属于外因!他进一步阐明,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都将是毁灭性的!人们常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高级学校,同样,一个好母亲就是一座明亮的殿堂。成年人发现母亲,给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儿童发现母亲,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设绿色通道。 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为:遭遇酷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两代人中间,只有挥汗如雨奔波生活。其实,乐观的看,四十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家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向上,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言下,儿女优秀,老人无忧,可逸享天年。天伦之乐融融暖情,这样的生活
46、态度和家庭蓝图,既是四十岁人对家庭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润滑剂和调色板。 人类几千来,母亲的伟大和宽广包容了一切。用心发现母亲的职责和作用者屈指可数,今天,王东华作为发现母亲的领军者,他振臂高呼,我们当紧随其后。作为母亲,对教育子女要善于用知己的新理念影响他,用知比的新方法引导他。现在的孩子都个性极强,惟我独尊的霸气十足,尽管如此,各有特点,母亲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专家对现代父母的总结是:“爱心有余、耐心不足”。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现代做父母的仍然停留在给孩子吃饱穿
47、暖的教养模式上,那不仅将被社会淘汰, 也必将遭到孩子的鄙视。因此,作为母亲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修养刻不容缓,就算以前不懂不会,那么从现在学起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缺乏情感交流,我国的早期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育要重视情感沟通。沟通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之功在于发掘,教育之妙存于一心。做为家长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下,给孩子创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没有交流拘束和思想压力,从而开阔其思维,愉悦其心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应当具备塑造健康身心孩子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