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docx
《2023年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反思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曾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意思是说西方语言重逻辑分析,中国语言重言语主体心理因素。黎锦熙也认为“国语的用词造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而西洋的语法理论却注重语言形式的逻辑分析,这是由其语言特点决定的。 我们知道西方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拉丁语,其文字都是由几十个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而且它们仅仅是个文字符号,没有什么意义,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我们常见到它们,时而代表这个,时而代表那个,有时干脆就是个未知数(如等),要把这
2、么一堆无意义的符号联在一起,没有一套规则是不行的。而汉语用的是表意文字,正如汉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所说“每一个汉字都是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个故事”,“能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因为汉字的这个特点,造成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才造成了无法用西洋语法套解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基于上述原因,庞大的而且近似于自然科学的语法体系兴起并盛行于西洋,而不是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汉语是“人治”,而非“法治”,那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无必要吗?我们的先贤们进行着探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马建忠,1898年的马氏文通,比照着西洋语法理论,构建出
3、了汉语语法的初步模式,标志着我国语法学的真正诞生。之后,黎锦熙、王力、吕淑湘、张志公、朱德熙等一代代的语法学界的先驱们,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为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作着不懈的努力。而先生们穷经皓首整理出那么几条语法规则,在茫茫的汉语言大海面前显得那么单薄,犹如小小的舢板,在残酷的语言现象的拍击下一撞即碎。 到底汉语言有无“规律可循”,有无“法理可抓”?我们相信“有”,可能我们未找到开启汉语语法宝库的金钥匙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以语法为中心组织教学 既然有些语言现象,语法学家都争论不休,难有定论。我们又怎能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去研究这些“劳什子”规则呢?也许汉语语法研究本身就走进
4、一条“牛角尖”似的死胡同。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弱化了语法教学,且强调“要联系课文和读写听说的训练进行,名词术语不要死抠”。在小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对“名词、动词、介词”、“比喻、拟人”、“简单的假设、转折复句”等名词术语,教参更是反复强调“不必讲”,要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体会、感悟。 1998年11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 “语法是对语言的说明,不是语言本身。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而不掌握语法。语文教学现状是过分强调语法知识学习,用语法代替语言本身的学习。 “中国语言文字是感悟型,不是分解型的。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合理性
5、:朗读(感受),然后背诵。而不是分析、分析、再分析。现在以语法为中心组织教学,不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目前语文教学一大弊病是注重引导学生研究语言,而不是引导学生语言,注重分析不注重积累。一定要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到底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呢?还是引导他们研究语言呢?” 对于基础知识训练项目中要不要以语法作为贯穿的暗线,专家们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中国的孩子学习汉语言不要照搬西方的语法,教材中有术语和没有术语的语法练习都可以删除”。对此,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提出“以语感为基础,以语法规律为指导”的原则。她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两个规律:、遵循汉字、汉语的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汉字、汉语
6、的规律。所以教材中既要体现汉语的模糊性,又要体现用规律进行学习指导。 田教授的论述代表了目前小学语文的教改方向:不再以语法为中心组织教学,确立了以“语感”为中心,以“语法”为辅的教学汉语的思路。这样做,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的。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语法学作为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理解的。正是出于对小学生思维接受能力的考虑,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选文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较少见。而对小学生学习的指导,也侧重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较少学习方法的研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应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而不是研究“语法”。这一点在
7、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进一步地确认,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如何以“语感”为中心组织小学语文教学 什么是“语感”? “语感”一词始见于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夏丐尊先生所著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语感于学生一文。文中讲到“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丰富、正确的了解。对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语感”的定义是:“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
8、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人在感知语言的刹那间不加思索的情况下,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感悟而生成的一种心理现象。虽然它是一种直觉性的感觉,却具有认知性的品格。这种直觉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密切关系的直接感知。 从上述定义中,可看出“语感”有如下的特性: 、经验性。它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体验和积累,是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基于这个特性,语感训练必须特别重视对语言感性材料的占有,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文字的感悟机会,让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最后,凭借语感,运用语言。我国古
9、人不懂语法,也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好文章; 五、六岁的顽童不懂语法,照样说出一套套的话来。 、整体性。语感的整体性强调的是把语言文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全面地感悟其蕴涵的内隐意义和深厚意蕴,而不是逐字逐句地作训诂式解释或逐句逐段地作语法分析,把文意弄得支离破碎,互不相干。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有的是由于使用了多义词、短语造成的,这时,我们靠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就会减少歧义现象的发生。如“长江真难过”这个句子单独从具体语境中挑出来,可能会有两种理解:一是长江很宽、很深,河上又没有桥,要过去很难;二是长江一个人的名字,长江真难过就是“长江”的心情很不好,很难过 。这就是汉语言的模糊性,只有凭借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现代汉语 语法 研究 小学语文 教学 之间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