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
2、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
3、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
4、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 诗人 所写的诗篇 (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 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 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
5、畔独步寻花。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第一关:吟诗对对。 (1)
6、乡村四月闲人少,_。 (2)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 (4)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 (8)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 感谢母爱时,我们吟 依依惜别时,我们吟 赞美柳树时,我们吟 喜迎春节时,我们吟 观赏瀑布时,我们吟 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1)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
7、,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
8、明幽默地说:“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9、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推荐第2篇:古诗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
10、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所倾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谁能来背一背?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两首第二首(板书题目) 3、解题:指名读-理解(晓出)-
11、介绍净慈寺-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4、设疑:一说到送别,你脑海中就出现了哪些词?这首诗也是描写的这个画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
12、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老师读诗,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去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提问;美吗?美在哪?自由说-出示小池感受不同的美里,(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作者语言美,重点想想无穷碧和别样红。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
13、在每个人的心中吗?读后两句。 4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你从这两句体会到什么?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5、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 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诗的对仗美。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
14、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6、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结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7、齐读并背诵! 五、拓展 1、同学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3、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朗读
15、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推荐第3篇:古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著名。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这篇课文,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
16、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 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燕:多音字,本课读yn,指地名:燕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
17、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 三、四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
18、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写景 抒情 杀敌报国 房兵曹胡马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古诗,谁来读读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2、古人对马可谓情有独钟,不论是叱咤风云的
19、将士,还是尚武弄墨的文人,都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吟咏骏马的佳作不胜枚举。诗人杜甫又是怎样描写房兵曹的这匹胡马的呢? 二、预习古诗,整体感知: 1、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想,这匹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范读。 2、远观胡马,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走近些,再去看看吧。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 三、品味古诗,感受意境: 1、读了这么几遍诗了,那胡马到底来自何处呢?大宛是个什么地方? 2、传说大宛产一种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奔跑的时候脖子上会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水。为了得到它,汉武帝曾两次派兵远征西域。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写到了汗血
20、宝马。房兵曹的胡马虽然没有这样神奇,却也是一匹良驹。我们来看看胡马什么样。 3、请你找出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好好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 4、指名汇报。这匹马瘦骨棱棱好比山峰,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匹骏马呢?和杜甫同一时代的诗人李贺告诉了我们答案。 5、(出示马诗)请四人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学习这首诗。先自读马诗,再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交流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指一小组汇报。 7、通过这首马诗的补充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古人选马以两耳竖立,骨骼清峻挺拔者为上品。这里的“瘦”并非瘦骨嶙峋,而是指胡马体态俊健。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来读读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 8、这样一匹骏马跑
21、起来什么样呢?这里的“入”字可否换成“吹”或者别的字?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骏马疾驰,似奔雷、似闪电,“入”字形象地将一匹夹裹着凌厉之风的骏马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诗人用笔之妙啊! 9、诗人用短短的两句就将胡马之神之灵写得入木三分。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句诗。面对这样一匹骏马,杜甫感叹道 10、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一匹战马竟然可以让主人将生死托付给它,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啊!我不由得想到了三国演义中那匹赫赫有名的赤兔马。这马浑身上下火红,只有四蹄雪白。人们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极言这匹马之神勇。但赤兔马在主人关羽死后,极度悲伤,数日不食而死。少年时候,每读到这个故
22、事,我都会被马对主人的忠诚所打动。那么你在课外阅读中,又有哪些马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拿出你的摘录笔记,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11、马是忠诚的,马是高贵的,马是将士最值得信任的伙伴。所以杜甫感叹 12、杜甫还想对房兵曹说(指名读)。 他想说什么?房兵曹有这样的好马,当然可以横行万里为国立功。你知道吗?此时年仅29岁的杜甫更渴望骑上这样的骏马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我相信,当你了解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后,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谁来读?全班读。 1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神骏,诗歌的后两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
23、人灵感勃发,创作出了这幅形神兼备的“胡马”图。千年之后再读这首诗,我们仍然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壮阔胸襟。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还原这副雄壮的“胡马图”,好吗? 14、自古以来,人们对马观察之微、刻画之细、感情之深,令人赞叹。人们还将马的印象延伸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课前,你又收集到哪些关于马的艺术品呢? 推荐第4篇:古诗教学设计 2.四时田园杂兴 侯丽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
24、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
25、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
26、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
27、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 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
28、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动物 蜻蜓 蛱蝶 植物 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九、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
29、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
30、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
31、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九、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一、生字集合 1、读读写写 nu y zhng rng k wi dun lin f h ( ) ( ) ( ) ( ) ( ) 2、去伪存真 (1)幸(而、尔) (幅、副)度 (坐、座)无虚席 (2)薄(b bo)弱 刹(s
32、h ch)那间 转(zhun zhun)化 二、遣词炼句 1、仿写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无缘无故 无声无息、 2、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玩赏 (1)当我敲门进去的时候,他正在( )一幅书法作品。 (2)我正在( )刚买的遥控飞机,妈妈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听见。 不知所措 惊慌失措 (1)碗又一次掉下来,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他有些( )了。 (2)警笛划破夜空,正在珠宝店作案的盗贼一下子( )。 3、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 (1)你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你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2)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 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 三根据你的的积累补充句子。 (1)、,白雨跳珠乱入船。
33、 (2)、更无柳絮因风起, 。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荷叶罗裙一色裁, 篇章记忆 阅读小天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推荐第5篇:古诗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诗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
34、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检查生字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了解词语意思
35、。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交流:这首诗的、句与、句各写了什么? 、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 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
36、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
37、: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 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 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
38、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
39、上标记。 、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