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2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十则教学设计 柏乡镇中学 王香芝宁晋纪昌庄中学 孙耀江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新课标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指出:综合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根据新课标的
2、理念,这篇课文的教学采用诵读和对话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读、说、背、用、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成语、格言、警句。 3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4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诵读的最佳期和记忆背诵的黄金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让学生记诵大量的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使他们终身受益。论语十则是孔子的语录,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经典的内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学生运
3、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研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对话法。实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课改精神。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2.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1听老师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
4、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有一次他周游列国,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了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问题才让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的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好学钻研,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多么真诚坦荡的胸怀啊!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 起探讨学习的秘诀吧。 2.听学生介绍孔子 孔子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孔子像)多么慈祥、 和蔼可亲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
5、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现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呢。 相传孔子有门徒3000,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 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山东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不仅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 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殿外两旁是他的72贤人弟子,大殿里边是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我们不仅感觉到高大、庄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
6、回孔子的学生,好不好?那就请孔子也来为我们讲学吧。 3.听教师范读课文 论语的“论”ln,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论语是记录孔子和 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散文,孔子死后,是他的弟子编辑而成,共20篇,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学生速记论语简介,老师提问并鼓励) (二)读一读 1.读准字音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默默跟读,注意读音,体会语调。 (1)论语ln(2)不亦说乎?yu(3)人不知而不愠 yn(4) 学而不思则罔 wng(5)思而不学则殆 di (6)诲女知之乎 r(7)是知也 zh(8)默而识之 zh (9)逝者如斯夫f 2.读准节奏 (1)学生
7、自读课文,把握语速,体会句子的语气。要求读准节奏, 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2)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则,然后全班同学点评谁读得好。 3.读出韵味 (1)读出文言的韵味,文言就读懂了一半。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第一组研读1-3则;第二组研读 4、5则;第三组研读 6、7则;第四组研读 8-10则。每研读一则,都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即读课文, 说注释,说译文,说点评。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再全班讨论或问老师。 (2)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提示重点 A.实词解释: 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 不亦说乎谓之文也 人不知而不愠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
8、者 B.难句翻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一则,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老师做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一则让我想到了刚上课时老师讲的孔子被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从师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正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学问学问就是连学带问
9、,只学不问不叫学问;又联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取长补短这些成语。 2.学生各自说自己喜欢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 点评补充。 (二)背一背 1.熟读背诵:就学生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出 示课件:背一背,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自由背、个别背、分组背、男女比背、小组赛背,最后齐背。 (三)用一用 理解运用:不仅会背,还要会用。(出示课件:用一用,考一考,看谁 脑子好)小组竞赛题,每题10分。男女生分组,谁先举手就先叫谁,但一定要认真思考听我把题念完,否则就违规了。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
10、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只要他有一技之长,就 应向他学习。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著名的格言。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孔子是怎样从反
11、面说明空想不如实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古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当别人 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古人把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当 成一种增进知识的精神享受。2023年北京奥运会,北京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请用论语中有一句话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写一写 准确默写:我们听准了字音,读出了情感,说出了内涵,背诵了重点, 用到了实践,我们还要写得规范。 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看看文中 有哪些成语和格言警句至今
12、脍炙人口。分类抄写在积累本上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珍惜时间:逝者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然后找同学到黑板分别默写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各三条。要求字迹工 整,书写规范。看谁写得漂亮,包括格式和标点。 结束语: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让我们本着诚实谦虚、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采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读论语的其它篇章
13、,你一定会找更多的智慧,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田,伴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听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背 读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用 说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知者不怪罪写 教学反思: 我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十则。一直以来,学生们对文 言文学习普遍感到枯燥无味,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普遍感到挠头。似乎除了逐字逐句串讲式的满堂灌,别无他法。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我在教论语时做了尝试,采用了“听读说背用写”的教学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
14、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信学生是能读懂文言文的,再通过老师的点拨或者查看注释会意而后懂,逐步 “感知、感受、感悟”。因此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认为不一定老师都要按部就班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甚至面面俱到的讲解,唯恐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好像只有老师讲解才会似的,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当时就让学生掌握得那么
15、透彻,相反有些东西老师讲得多了,倒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会让学生记得更扎实。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文言妙句来。从而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教学这篇课文,我感觉与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孔圣人”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的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
16、文有兴趣,愿意去读。只要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也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而是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推荐第2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
17、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18、。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2、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六、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二)教学步骤。 (
19、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1、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
20、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的有关内容。 2、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今天,我
21、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1)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学生各自大声的
22、流利的朗读课文。 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
23、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
24、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 a、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b、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c、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d、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
25、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5、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推荐第3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26、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
27、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28、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29、。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30、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
31、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
33、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
34、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 内容 学习态度 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思想修 推荐第4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
35、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
36、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
37、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
38、,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 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朋 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说(yu) 通“悦”,愉快。 人不知 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n) 生气,发怒。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而”是连
39、词,表顺接。 亦(y):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 2 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
40、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
41、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 3 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