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句.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有许多,以下是学习啦我整理共享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欢迎阅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 1、唐朝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朝白居易青石: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义心若石
2、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 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千载一遭受,往贤所至难。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
3、人,潇洒青霞赏。平生多感谢,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味道,总是辛酸辛苦。更非常,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6、宋朝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 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所珍。荒坛坏冢朽崖屋,
4、剥落风雨埋煨尘。断碑数尺谁所得,点画入纸完如新。延陵公子好事者,拓取持寄情相亲。六书篆籀数变改,训诂後世多失真。谁初妄凿妍与丑,坐使学士劳骸筋。堂堂鲁公勇且仁,出遇世难亲经纶。挥毫卓荦又惊俗,岂亦以此夸常民。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牵强方通神。诗歌甘棠美召伯,疼惜蔽芾由思人。时危忠谊常恨少,宝此勿复令埋堙。 7、宋朝陆游夜闻湖中渔歌: 梦回一灯翳复明,卧闻湖上渔歌声。呜呜乍低忽更起,嫋嫋欲断还微萦。初随缺月堕烟浦,已和残角吹江城。哀痛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放臣万里忧国泪,戍客白首怀乡情。峡猿失侣方独宿,沙雁垂翅犹遐征。巴巫竹枝短亭晚,潇湘欸乃孤舟横。世间此恨故相像,使我百感何由平! 8、宋朝
5、陆游书愤: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9、宋朝范仲淹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丰年。孙公顷以清净化,我来代之惭二天。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汉光旧烈山河在,徘徊吊古良依旧。二十八将固不朽,风云一代皆忠贤。我亦明时得君者,出处十载功不前。尚得州麾养衰疾,优游岂减居林泉。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风月夕不眠。之翰诗诗来若金石,重于我辈何其偏。相其直道了无悔,宁争蠖屈与鹏骞。 10、宋朝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宋朝文天祥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後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细致斟酌。 12、明朝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 以何种看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探讨,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
7、、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及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观点,从来就没有无影无踪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洁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不能在“指导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诠释、排位次,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抽象地等同于本末关系、体用关系,并据此来判定两者的高下优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8、基。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兴儒教、以中华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揣测,既不懂中国历史,也无视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现实须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贻害匪浅。 处理好敬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涵义非常困难,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定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肯定纯粹的精华。在坚决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须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敬重传统,就越是须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须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
9、化创新的关系。不忘原来才能开拓将来,擅长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敬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给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加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需在不同文明的对话、沟通、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吸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看法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需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
10、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还指出,要仔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论述中,既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强调挖掘其优秀、吸取其精华。言其独特,是指中华文化自成系统,道出了其不同于异质文化的客观事实;言其优秀,则指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精华和值得确定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固有根本。这些论断阐明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内蕴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中华文化在五千
11、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始终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年累代创建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等,都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 可见,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丢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南辕北辙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论及对待传统文化看法问题时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前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句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