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docx
《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 第一篇:老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化教学学问与实力考点归纳(1.7) 老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化教学学问与实力考点归纳1.7 2023年,老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化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依据高考的要求来组织;依据教化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干脆认定老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老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老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状况为主要根据。目前老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
2、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七节 小学教化科学探讨 一、小学教化科学探讨概述 (一)概念和探讨范围 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简称小学教化科研,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小学教化领域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以小学教化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探讨对象,侧 重于应用和进展探讨,即将先进的教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化实践行为,为学校的改革与进展供应基础和价值预设。同时不解除小学教化的理论探讨和某些基础理论 方面的探讨。 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范围大致如下:小学生身心进展过程探讨、小学生身心素养结构探讨、小学教化目标探讨、学教化内容与课程探讨、小学教化途径与方法研 究、小学教化政策与法
3、规探讨、小学教化体制及运行机制探讨、小学教化环境探讨、小学教化质量评价探讨、小学老师素养探讨等。明显,小学教化科学探讨与一般 的工作总结或阅历总结是有区分的。前者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支配的活动,是“想好了再干,后者则是一段时间后某一方面的小结,属于“干好了再想。同样,小学教化科学探讨与一般的探商量文也有区分。后者缺少前者所具有的那么一种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特征 1在探讨目的上,留意应用性; 2在探讨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探讨; 3在探讨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在探讨方法上,提倡行动探讨。 (三)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意义和任务 1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意义 (1)推
4、动小学教化改革。通过教化科学探讨,转变教化观念,慢慢确立素养教化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探讨中,形成对素养教化的共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教化科学探讨,探究教化 体制、教化目标、教化内容、教化方法以及教化模式的改革。 (2)提高小学教化教学质量。 (3)进展和完善小学教化科学理论。 (4)提高小学教化从业人员的素养,培育和形成教化改革家队伍。小学教化科学探讨有助于转变小学老师树立正确的教化观念;有助于提高小学老师的教化科研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老师教化理论素养;有助于提高小学老师教化教学实力。 2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任务 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解决我国小学教化事业进
5、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相识和驾驭小学教化教学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化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总结小学教化的阅历教训。 1敬重探讨对象 儿童是小学教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儿童都比成人脆弱,都比成人简洁受到损害,因此必需对儿童权利加以爱惜。 2敬重客观事实。 3敬重科学规律。 4敬重合作伙伴。 5敬重学问产权 6敬重自身价值。 (五)小学教化科撵探讨的种类 1以教化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探讨,中观探讨和微观探讨。2.以教化探讨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探讨和应用探讨。 3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
6、为历史探讨、现状探讨和意料探讨。 4根据探讨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探讨和定量探讨 (1)定性探讨 定性探讨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关切的是探讨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留意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 定性探讨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强调分析探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定量探讨 定量探讨旨在探讨影响受试者行为与有关变量问必定性的因果关系或固定性的相关关系基本上是接受规律实证主义的看法和假设演绎方式 定量探讨所得的结果,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泛推论。 (六)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进展趋势 1探讨领域的扩展,如小学面对现代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小学教
7、化如何面对全体的教化的探讨;小学素养教化的探讨;提高小学教化质量和效益 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化探讨;学生学习问题探讨;多样化的小学教化途径、方法与手段的探讨;学科教学改革的探讨: 小学老师教化的探讨等。 2探讨方法的生态化倾向、多样化倾向及探讨的现场化倾向。3探讨手段的现代化,包括探讨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小学教化科学探讨的基本程序 (一)选择课题 小学教化科学探讨是以课题探讨为基本方式进行的。选题是探讨的起点,选题确定了探讨的方向和水平。 1课题来源 (1)课题来源于教化实践和教化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8、、学校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学校教化改革与进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3)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4)课题来源于勤于视察,擅长思索。 2教化探讨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需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建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3探讨课题的表述 探讨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探讨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探讨对象、探讨问题、探讨方法。 (二)文献综述 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整理、综合,从而系统地相识某一个专题的历史现状、成就和展望,确定课题后它
9、有助于我们评价课题和进展课题。 1文献 (1)概念 文献是记载学问的一切载体,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光盘、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有较大理性相识价值或实践指导价值的文献是教化科学探讨的重要情报源和信息源。 (2)种类 按教化科学文献来源的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探讨报告及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检以及与探讨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化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支配、工作总结、指示、确定 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探讨人
10、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供应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按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 按文献的功能可分为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和阅历性文献。事实性 文献指特地为教化科学探讨供应事实证据的文献,包括古今中外已被觉察和证明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事实资料,如文物、教化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 教化试验报告、教化名家教化实录等。工具性文献指特地为教化科学探讨供应检索询问的文献,包括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指特地为 教化科学探讨供应理论相识的文献,包括教化专著、论文、文集、教化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政策性
11、文献指特地为教化科学探讨供应政策根据的文献,包括规章制 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阅历性文献指特地为教化科学探讨供应感性相识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阅历、教化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 纲等。 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根据而创作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试验 报告、档案资料等原始资料。这是干脆记录事务经过、探讨成果、新学问、新技术的文献,是最接近事实的文献,能较具体地反映事务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状态,具有创建性,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很高。不过此类文献一般贮存分散。不够系统。二次文献,又称检爽性文献,是将分散的一
12、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 化的检爽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等优点是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 献。指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将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化的分析探讨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 册、年度百科全书以及专题探讨报告等。相对于前两种文献而言,具有主观综合性质。信息量大。覆盖面宽,浓缩度高,内容新颖等特点。参考价值大。 2文献检索 (1)概念及意义 围绕探讨课题对教化科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的过程就是文献检索的过程。文献检索的意义:首先,供应已有探讨信
13、息,明确课题方向;其次,供应探讨思路和方法,使探讨有较高的起点:第三,避开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效益。 (2)过程 文献检索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流程:分析探讨课题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内容(关键词或词组);确定课题检索标记,选定 适合的索引或修正系统的材料来源。搜寻阶段,包括以下流程:搜寻与探讨课题相关的文献;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阅读:以文章复印件、文摘、资料 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加工阶段,包括以下流程:将材料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或分类,同时剔除无关材料;对包含相关信息的材料作摘要或总 结;准备完好的书目书目。有必要的话,写文献综述。 (3)方法 顺查法。按时
14、间依次,对探讨课题按事务发生、进展的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进行查找。顺查法一般可以查全,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能反映事物进展的全貌缺点是比较费时间,工作量大。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时序进行资料查找。适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探讨。 抽查法。 追踪法,即引文查找法。以已驾驭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参考书目或引文注释为线索步步追踪所需文献。 综合查找法。(三)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1课题论证(1)课题论证的意义:确认课题探讨价值,明确探讨方向;完善课题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为探讨者 供应听取不同看法,集思广益的环境;为科研管理部门更充 分地了解课题探讨的条件,确定
15、重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等供应根据。(2)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 括: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精确地反映出探讨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课题探讨的目的、意义。说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 题探讨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探讨的基础,探讨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探讨的动向。课题探讨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探讨 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探讨内容。探讨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探讨方法。主要接受哪几种探讨法。条件分析。包括课题探讨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 等。探讨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支配。经费预算。成果形式。2探讨假设的基本类型:(1)按探讨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
16、演绎假设两种。(2)按 探讨假设的性质和困难程度,探讨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说明性假设和意料性假设。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 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探讨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以理论或事实为 根据的。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行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假设应以表达的方式加以说明。(四)选择方法在选择具体的科学探讨方法时,必 须考虑以下问题:1这项教化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这项教化科研的条件能不能限制和操纵?3这项探讨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变量分析变量依其互
17、相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也称探讨变量,是由探讨者主动操、纵而转变的变量是能独立地转变并引起因变 量转变的条件、因素的组合。因变量又称目标变量,是由自变量的转变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是探讨中需要观测的指标,是衡量课题研 究是否到达预期目标的标准。无关变量也称限制变量,是与本课题探讨目标无关的非探讨变量由于它可能对探讨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探讨变量的同时,必需 区分无关变量,考虑哪些无关变量可能对探讨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探讨过程中加以限制。 变量分析时的留意事项:首先,应当根据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考虑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纵以及测量。同时。还应辨明涉
18、及这项探讨的无关变量,并且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限制。 (六)选择被试 从单位中(总体)抽取部分单位(部分),使这部分单位代表全部单位。 (七)制定探讨方案 探讨方案是课题探讨质量的保证。它不仅影响预定探讨目标的实现,而且干脆影响到探讨结果的 (三)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 1课题论证 (1)课题论证的意义:确认课题探讨价值,明确探讨方向;完善课题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为探讨者 供应听取不同看法,集思广益的环境;为科研管理部门更充分地了解课题探讨的条件,确定重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等供应根据。 (2)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精确地反映出探讨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课题
19、探讨的目的、意义。说明 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探讨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探讨的基础,探讨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探讨的动向。课题探讨的 目 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探讨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探讨内容。探讨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探讨方法。主要接受哪几种探讨法。条件分析。包括课题 探讨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探讨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支配。经费预算。成果形式。 2探讨假设的基本类型:(1)按探讨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2)按探讨假设的性质和困难程度,探讨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 释性假设和意料性假设。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
20、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探讨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以理论或事实为根据的。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行检验的陈述是 没有科学价值的。假设应以表达的方式加以说明。 四)选择方法 在选择具体的科学探讨方法时,必需考虑以下问题: 1这项教化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这项教化科研的条件能不能限制和操纵? 3这项探讨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变量分析变量依其互相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也称探讨变量,是由探讨者主动操纵而转变的变量是能独立地转变并引起因变量 转变的条件、因素的组合。
21、因变量又称目标变量,是由自变量的转变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是探讨中需要观测的指标,是衡量课题探讨 是否到达预期目标的标准。无关变量也称限制变量,是与本课题探讨目标无关的非探讨变量由于它可能对探讨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探讨变量的同时,必需辨 别无关变量,考虑哪些无关变量可能对探讨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探讨过程中加以限制。变量分析时的留意事项:首先,应当根据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考 虑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纵以及测量。同时。还应辨明涉及这项探讨的无关变量,并且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限制。 (六)选择被试 从单位中(总体)抽取部分单位(部分),使这部分单位代表全部单位。 (七)制
22、定探讨方案。探讨方案是课题探讨质量的保证。它不仅影响预定探讨目标的实现,而且干脆影响到探讨结果的牢靠性和科学性。 1.探讨方案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设计探讨方案时要敬重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选择科学的探讨方法和手段,杜绝任何主观臆测性:要充分考虑探讨者自身的实力和条件,实事求 是地制订探讨的目标,确定探讨范围;要充分估计到探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设想出应变方法,切不行无根据地把方案设计得过大过高。 (2)具体性。设计探讨方案时要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都要有具体的考虑,如探讨内容、时间进程、经费预算、探讨力气的支配等,都要有明确的具体化的表达,且不能笼统模糊。 (3)灵敏性。设计探讨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师资格 考试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考点 归纳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