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代诗歌发展简史.doc
《国内古代诗歌发展简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古代诗歌发展简史.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概说概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 、 “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
2、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先秦两汉诗歌先秦两汉诗歌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
3、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 。 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 、 “雅” 、 “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160 首,又称十五“国风” 。 “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 105 篇。 “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
4、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 、 “鲁颂”和“商颂” 。 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 “雅” 、 “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 、 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 ,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 。 “赋”是铺陈叙述, “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 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
5、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 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 、 “美刺” 、 “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 ,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不改,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他后来看到楚国必将灭
6、亡,人民水深火热,而他又无力回天,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肯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 、 天问 、 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这首中国诗歌史上最长的抒情诗里,屈原反复倾诉了对国家的热爱,讴歌了美好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自己决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两句发自肺腑的诗句,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真理的心声。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情,语言优美,情思忧伤。 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别样的诗歌美
7、学风格,以其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像,铺陈华美的语言,勃发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的产生和汉代音乐机构乐府关系密切。史载秦汉立乐府,但乐府的真正繁荣自汉武帝始。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 、 “乐府歌辞” 。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尤多抒写下层劳
8、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如东门行 、 妇病行等,写人民的困苦;战城南 、 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所思 、 上邪 、 公无渡河等,则歌咏了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陌上桑赞美了平民女秦罗敷的美丽和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焦仲卿妻则是封建家长干涉青年婚姻所酿成的一个悲剧。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且时有真率稚气。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经的“二二”节拍,抑扬顿挫,韵律上更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
9、人创作的一件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古诗 ,其中有十九首被萧统编入昭明文选 ,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哀怨虽深,却平平说出,娓娓道来。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和平远。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文心雕龙明诗 )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诗品 ) 。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10、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府民歌来反映国家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企求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曹植在建安诗人中年龄最小,艺术成就却最为突出。他前期深受曹操喜爱,纵情任性,风
11、流不羁;后期名为藩王,实际上遭到曹丕、曹叡的猜忌和迫害,常怀忧惧之心。他才华横溢,写诗颇多,通过各种题材,采用直写、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多方面抒写其内心世界的彷徨和悒郁。他的五言诗,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在内容之深邃和艺术之精湛两方面,均超迈前人,钟嵘诗品誉之为“诗中之圣” ,成为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一个新范型。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恐怖,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其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远绍小雅 、 楚辞 ,近承古诗十九首 ,受“言不尽意”玄学思想和险
12、恶政治环境的影响,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遥深,归趣难求,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他的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左思咏史 、郭璞游仙 、陶渊明饮酒 、庾信拟咏怀 、陈子昂感遇 、李白古风等组诗,精神上都与之一脉相承。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陆机、潘岳等人,于诗歌形式上用力颇多,文才斐然,然内容贫乏,骨力不振。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他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 ,实为“咏怀” ,把历史现象和个人遭际融为一体,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倾吐寒士的不平,辞情慷慨,风格遒劲,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此后
13、诗坛的复振,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字元亮,曾更名潜。他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同时也有“大济于苍生”的想法。由于时局动荡,他迟迟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一类的小官。但是他深感官场险恶、政治污浊,于彭泽令上毅然弃官归田了。他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 桃花源诗等,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毅然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 。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
14、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代表作有饮酒 、 杂诗 、 读山海经等。他的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淳美,是情、景、理的统一。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后代诗人像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人,都从他身上学到人生品格,从他诗中得到艺术养料。和陶渊明多写田园不同,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谢灵运,系东晋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宋代晋后,仕宦不得意,转而放情山水。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往往能真切地描绘出山水之美来,叙事、写景、说理兼长,诗风清新自然。他又以炼句著称,像“池塘生春草” 、 “白云抱幽石”等名句,都传诵一时。他是中国诗歌
15、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脁、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东晋、宋、齐是南方民歌产生最多的时期。南方民歌大多属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男女爱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 、 子夜歌 、读曲歌等。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四句,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弱,且喜用双关谐音,语言活泼,当时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朴实,风格刚健。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南北朝文人诗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刘宋诗坛的一般趋向是更重隶事,也就
16、是抄书用典。刻划山水成为重要的题材,描写更加工细,用字更加琢炼。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倡“声律说” ,诗文力求谐调,对于形式技巧更加侧重。鲍照和谢脁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他们除了继承过去的传统之外,又从民歌中汲取了新的营养,各有新的创造,影响了后来诗歌的发展。其中鲍照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诗风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他又创制七言歌行,在诗体发展上大有贡献。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诗,仿自吴声歌曲 ,出语天然,情深味长,对于唐人五言绝句极有影响。他的诗歌还继承了谢灵运描写山水的传统,但是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 古代 诗歌 发展 简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