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docx
《2023年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第一篇: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的辩证思维以及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然后具体举例说明白我国佛教中所含有的一些辩证思维,最终总结了我国佛教的辩证法思想,说明我国佛教辩证法思想的缺乏之处。 关键字:辩证法,中国佛教,冲突论 一、我国古代的主要辩证思维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
2、家的辩证法主“静,这两者的思想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而中国的佛教则不同于儒道两家的文化。它是由印度传入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主要是道家和儒家文化)互相沟通和融会的产物,因此其中所含的辩证法思想比儒、道家两者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 佛教广泛涉及到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企图超越现实社会生活秩序而求得身心的解脱。为了到达这样的目的,佛教学者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使佛教哲学成为一种极为精致、奇异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佛教哲学在其两千年的进展历程中,流派繁多,而且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各国的影响也不同。由于我国佛教的背景比
3、较困难,因此它除了其本身涉及的宗教内容以外,还涉及了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其它宗教不同,我国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哲学进展的主动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三、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思维 1 冲突论 1.1冲突的共性与特性 辩证法认为,冲突双方是对立的冲突的双方各有各的特性佛教说人有共业与不共业,比方4个人开车出去玩,发生了车祸,一车4人死的死伤的伤,这一难就是4人的共业,但是有的人只是皮外伤,有的人却当场死亡,这又是不共业。 1.2我与无我的转化 辩证法中的冲突论认为:对立中的二元冲突有两种转化形式,任何事物的转化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4、。前者缓而稳,适合性情温顺中庸之人;后者急而险,适合偏激人群。其中,第一种为平衡,即强者抑之,弱者扶之,从而到达冲突的平衡。平衡则无对立,彼此无别了。在佛学中表达为戒律。即佛家用戒律,除去我执,完成由自我向无我的转化。我们平经常说的:“我的身体,“我想吃、想说,“我的思想见解等。若接受戒律,则自然步入无我之境。另一种转化形式即物极必反。佛学叫“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假如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太强,爱争喜斗,那就让他争个够、斗个够;爱思想,就让他想个够。当这种自我进展到了极点,尚存的本性静性猛然觉察,最终肯放下了。放下即菩提啊!当一个人的自我无法自控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激化冲突,让“自我快速膨胀,以引起本
5、性的警觉,而佛学中也表达了这一点。 1.3冲突的对立统和生万物 辩证法认为冲突中的双方越对立,越加快其分解速度。人不是单一的动物。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冲突的统一体:自我之动与无我之静的统一。同时整个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大范围的冲突统一体。给对立方留有生存之地,也就是给自己留后路。手心的肉腐烂了,手背的肉离腐烂还远吗?没有手心,手背能独立存在吗?所以争斗实乃灭亡之路!和者,融也,入也,化也。冲突的双方都放下自我,则万物生焉!气象万千!红色与绿色相对,然两者之和为至尊之紫色;氢气与氧气,元素不一,两者之和为洁净之水;男刚女柔,彼此有异,男女之和则为人人依附之港湾家,两者互相依靠,又繁衍子孙后代,人类从今生
6、生不已。假如冲突双方不愿相和,这个世界生怕早已不复存在、灰飞烟灭了。在佛学上,空乃性之体,和乃性之用。佛学中用两个字讲,即放下;用一个字讲,即空。放下即无我,此刻和气顿生,即生万法。若事物从这一面过渡到了那一面,则此与彼无别,都是相,唯有放下此或彼的瞬间,才是离相之时。“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任何事物两面的交界处,都是本真的藏身之地。其无明显相,非此非彼,混沌之态,此即和气升起的地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形而下之相,即入形而上之体。万物归根,和生万物,不一不异,圆通无碍。 2 进展联系观 2.1进展观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进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佛学中有“诸行无常之说,即万物都不是常住的,随
7、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转变。如今的我和一分钟前的我都不一样。因为有的细胞在死亡,有的又在诞生。这和辩证法中的发 展观是相一样的。同时,佛学认为任何有形的事物都是生灭法。有始必有终,即缘起缘灭。而且越猛烈,其生灭速度越快。如暴雨易过、细雨绵绵。 2.2联系观 辩证法中有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佛教说人与人之间因缘无处不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和其他人有既定的因缘的,甚至这个地球就是人类的业力共同感召出来的,这就是联系。 3动静观 3.1知动者为静 根据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动静两个属性的,完全单一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照这个意思来说,我们的生命有动必有静,我们的心日夜不停地思想着,算计着,但念
8、与念之间有空隙,此空隙即是静态。而在禅宗中即有“观心一说,意思为视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何为念头?心动生念。何以心动?因生分别故。有了异境的对比,则产生分别。在唯识学中,此分别心称为第六识。我们常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在第六识的带动下而作的。比方有人说:“那个人好坏,我不理他了!“那人好坏即是心念,“不理他即是被此心念所转的行为。观心的“观,不是第六识,动心不能观动心。观动者为静。观心的观落在第八识,即不动不分别之心。我们生生世世被念头所转,念头说东就向东,说西就向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静性,知动为静。比方身体难过。痛乃动,这个知道痛的就是静。但是人的生命并非只有肉体这一层。就像耳背的人,非大声才能听见
9、,小声对他来说等于无声,事实上并非无声。所以只有跳出思想的怪圈,才能看清思想的本质!这里无需区分思想的对错与好坏,无论思想中流淌的是圣洁还是卑劣、是才智还是愚昧,都是心的动态。因此观心不需理睬念头的内容,只是用静态去感受动态,从而更深层的开发生命的静态而已。 3.2动静与非动静 动与静,佛学上称之为相,乃生灭法,所谓的静,其实是动态的稳定态,也是一种形态。世间没有永久不变的形态,都会变去的。动极必止,静极生动,动静之间互相转化。套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即:是动静,非动静,是名动静。变,乃宇宙永久不变的规律。此变,在佛学中称为无常。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转变中。我们常人看待事物的目光却不是运动的,往
10、往盯在一个点上。能视察事物的整个运动转变过程的,不在转变之中。此即真静,她超越了生灭、动静、始终等二元对立,即本真也。我们这个“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心,不仅观起心动念的动态第六识,其自身静态也是相,久之必变。即时,能所双亡,天地平沉。其实,哪有什么能所对立!一切同等同等,只需随其生灭 而不区分无我随缘,随缘无我。“如来如来,如是如是!一切对立消融,了无痕迹。 总之,我国佛教虽说不是唯物论,但可以说,佛法很多地方表达了辩证的思维。虽然在很多方面说的过于片面,相识到了辩证思维的观点,没有涉及辩证思维的本质。但是佛教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相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或人类相识之网的网上纽结,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
11、。 主要参考文献: 许抗生.简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否认辩证法思想.中国哲学史,2023 马英.浅论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3 :/ xiexiebang /,中国佛学网. 其次篇: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进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留意可持续进展,绿色GDP的概念也让人们得以重新衡量经济进展的资源节省和环境友好程度。可持续进展当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迅猛进展的今日,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往往运用不当而带来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确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人的生存进展为中心的可持续
12、进展。科学技术对可持续进展的双重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假如合理的运用,毫无疑问将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可持续的社会进步和经济旺盛,但是如若运用不当,会对可持续进展产生莫大的消极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进展逆境,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还成了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桎梏。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Carson)安静的春天出版,书的开头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小镇,她说:这个城镇座落在像
13、棋盘般排列整齐的旺盛的农场中心,其四周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芒,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静静地穿过了覆盖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但是,人类闯进来以后,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一切都变了,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如今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安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全部的鱼已死亡。在屋沿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象雪花一样着陆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不是
14、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因此,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要时刻牢记可持续进展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进展道路,走出一条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建设而努力,为子孙后代造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良好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也能让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进展。科学技术可持续进展的逆境 人类要真正驾驭科技这匹烈马,摆脱科技进展的二难的窘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进展,确实困难重重,不仅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 层制约。 2.1 科技整合制约 科技和
15、政治彼此强化,互相推动。强大的科技力气不仅昭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可干脆作为政治筹码,而强大的政治力气反过来又为进一步限制世界尖端科技创建了条件。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进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 2.2 文化观念的制约 一个事实是,如今的许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每种文化观念都有形成的历史背景,比方美国为维护他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可能在他自己意识到一些事情之后只是自己爱惜自己的环境,而接着对别国的环境破坏束之高阁,只是在联合国开大会的时候对别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指责,正如安静的春天序言所讲的那样,自安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 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
16、了400。我们自己禁止运用了一些农药,但我们照旧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不仅使我们陷入一种以出卖自己不情愿接受的公害并从中获利的状态,而且也反映出了在对科学无国界观念的理解上的原则性错误毒杀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会导致全部的食物链中毒。科学技术可持续进展的出路 我们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出正确的价值推断,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辩证的理解。我们还应当在创新的时候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风险和后果进行有效地评估,以到达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靠于独创创建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靠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
17、良能。在1937 年9 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又说:“我们切莫遗忘,仅凭学问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华蜜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觉察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奉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我们都知道, 那种限制进展科学技术、从工业化中后退悲观主义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根本行不通的。我们不行能放弃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去谈可持续。至少发达国家不行能放弃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进展中国家还必需依靠科学技术, 通过进展来变更其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同样, 那种盲目赞美科技进步的乐观主义也是很可怕的。
18、既然科技负效应产生的缘由主要在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看法上,那么我们变更传统的观念, 树立起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进展的思想, 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 走一条可持续进展的道路就显得愈发重要。可持续进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的新目标, 要求把从系统整体中分别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到“ 人与自然 的有机整体中, 用生态学整体性的观点看待科技的进展。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进展的需要, 必需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进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因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社会
19、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求我们有很好的理论知道,因此中共十八大也提出我们必需把四位一体总布局升级为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用可持续进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合理应用。努力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最终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黄涛.科学技术价值探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4): 92 蕾切尔.卡逊.安静的春天.美国, 1962 彭列汉, 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进展的逆境与出路.科学学探讨, 2023, 22(5): 471-475 杜卡斯.爱因斯坦谈人生.北京: 世界学问出版社, 1984.61-75
20、第三篇:辩证法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21世纪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进展是人类历史的永久主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的进展,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久进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家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在以前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自然界的自发调整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在学问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环境问题照旧特别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展照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具体的环境问题包括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峻荒漠化、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淡水资源日益枯竭、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出现频繁等十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21、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总人口约为13.4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急剧上升。浩大的人口队伍带来很多的问题。医疗保限和社会保险的收支不平横,政府不得不用如今年青人交的款来支付退休金,甚至还要动用财政收入。过去中国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轿车,特别是大城市,交同拥堵的状况更严峻了,越来越多的车,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如今都说要低炭化,越来越多的车和尾气污染我们的环境。如今的物价再涨,贫富差距在拉大。那些有钱人第一年资产一千万,几年过去了,以经变成了几千万了。没有钱的人,每个月都用光了,还要去借钱用。富人为什么会更富,穷人为什么会越穷。富人那么多钱自己用不了,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浅谈 我国 佛教 中的 辩证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