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范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范文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我预备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精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2、】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数轴。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商量,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比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3、,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索: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特别
4、重要的内容,从学问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讨论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肯定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肯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1)学问把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学生简单造成学问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解并描述
5、;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问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简单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洁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留意力简单分散,爱发表见解,盼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出发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索:把射
6、线怎样做些改良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把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7、。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把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把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行,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当明确
8、的是,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把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学问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学问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支配 1课时 九、教
9、具学具预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商量,沟通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日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
10、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假如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看画好的直线,思索以下问题
11、: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依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索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假如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假如单位长度转变呢?假如直线的正方向转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
1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行. 【教法说明】通过“观看类比思索概括表达呈现学问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学问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稳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以下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以下所画数轴对不对?假如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
13、练习的目的是稳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把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示同学们,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看、思索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受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育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
14、,教学方法体了特别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留意从学生的学问阅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学问的生成,进展与改变,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案篇三;正弦和余弦(二)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观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规律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
15、.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讨论本课内容的学问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晰的,可以实行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看,从中发觉什么特征?学生肯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依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测“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
16、)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途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看,并猜测“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
17、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主动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育学生规律思维能力及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sinA=cos(90-A),cosA=sin(90-A). 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
18、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娴熟,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稳固. 已知A和B都是锐角, (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 (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稳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支配了例3. (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 (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 (1)问比较简洁,对比定理,学生马上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觉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
19、余,从而依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当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把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将题目变形: (2)已知sin35=0.5736,则cos_=0.5736. (3)cos476=0.6807,则sin_=0.6807,以培育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协作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 (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 (3)已知cos424=0.9971,求sin8536.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胜利,学生基本会运用. 教材中3的设置,事实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把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学问加以稳固练习,因此例3的支配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预备. (四)小结与扩展 1.请学生做学问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学问的组成部分. 2.本节课我们由特别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四、布置作业 返回初中教育随笔列表展开剩余欣赏支持本文地址: s:/ ARTICLE初中语文等岳阳楼记教案范文NEXT ARTICLE初中语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范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