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徐志摩诗歌赏析3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徐志摩诗歌赏析3篇精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徐志摩诗歌赏析3篇精选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其中爱情诗过半,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尤其在情韵风致上,堪称上乘之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徐志摩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为要寻一个明星赏析1 【原文】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
2、水晶似的光明! 曾编入志摩的诗。原载1924年12月1日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 【赏析】 处在挣扎和战斗的历史境况中的现代中国作家,大多数人不是通过营造独立的艺术世界来与外部现实中的黑暗、庸俗和守旧的生活世界相对抗,而是把社会内容、信息的要求高悬于美学要求之上,总是想把广袤的生存现实和社会阅历意识纳进艺术的内容之中。与这种创作现象相对应的,则是形成了一种只重视内容形态而忽视美感的文学指责。 例如茅盾,他在论述徐志摩的诗歌的时候,就很不满足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类轻灵飘逸的抒情诗,认为“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不足取。这种创作和指责潮流的干脆后果之一,是影响了纯粹艺术品的产生。
3、纯粹精致的抒情诗不多,纯粹的抒情诗人更少。 但徐志摩算得上是现代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为要寻一个明星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什么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瓦雷里认为这类诗的追求是“探究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探究词与词之间的共鸣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总之,这是对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究。”(纯诗)就是说,它不是干脆地担当我们这个生存世界的实在内容,而是探究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既包涵、又超越;最终以一个独立的艺术与美学的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是现实世界的摹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究;不是粘恋,而是超越;不是理念与说教,而是追求词与词关系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这就是我所理解
4、的比较纯粹的抒情诗,它的最终评判,是离开地面而飞腾起来。在这个意义上,徐志摩的为要寻一个明星算得上是一首比较纯粹的诗。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详细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凡非诗的语言总会在被理解后就消逝,被所指事物替代;但在这首诗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我们对言词本身保持着长久的爱好,在言词的阅历之内留连。它让我们信任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你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漂亮的挣扎。“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 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
5、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挡,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惊慌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关系中的终极所指,人们去意会好了,依据自己的阅历去“填充”好了:志向,美,信仰或者爱情,甚至现代诗人的自况,等等,均无不行。它可囊括其中任何单个的内容,但任何单个的释义却无法囊括,诗已经从个别阅历里飞腾、超越出来了。 这里是一种诗的抽象,建构成为一种人性阅历的“空筐”,装得下丰富的人生表象。然而这原委是一种诗的抽象,诗的凝合和诗的创建,不似哲学把阅历提炼为一句警语,而是将感觉和阅历转化为意象的创建和结构的营建。象诗中的意
6、象特别详细、生动、澄明一样,诗人组织了一个线条明晰(单纯净净)的情节来作为诗的悲剧结构:向着黑夜冲入荒野无望在荒野倒毙在荒野。结尾写得最为精彩,它象一幅震撼心灵的油画: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如同基督受难图一般,以无声的安详表达殉难的壮丽。那“天上透出的水晶似的光明”,是对明星寻求者静穆庄重的祭祀,也是徐志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标记。珍贵的是画面如此静穆,水晶似的光明只有天涯的一抹,因而更显得神圣而又名贵! 情节与纯粹的抒情诗通常是冲突的。情节和事务象走路,要有起点、过程和终点,而情感的抒发却象是跳舞,目的只是表现
7、情感本身的价值和美,它的姿态、色调、质感和律动。但这首诗处理得很好。看得出来,这里的“情节”不仅是依据阅历和情感虚拟的,为情感的绽开与运动服务的,而且是内敛式的,象人体的骨骼,完全被血肉所充盈。 不仅如此,在演奏这种情感时,诗人采纳了一种复沓变奏的曲谱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动身、绽开,又逆向回来这个起点。但每一个回来都同时是一种加强和新的绽开。这样,就使每一个词都在“关系场”中得到了可能的功能性放开,并让我们的阅历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苏苏赏析2 【原文】 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
8、地里有她的墓碑 沉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沉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绚丽,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署名徐志摩。 【赏析】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妙事物的遭遇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于怜悯心的了。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
9、妙。它写一个名叫“苏苏”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凡、滞实的诗歌那样,具体叙写主子公的现实人生经验,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而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重点写出了苏苏死后的经验与遭受。这不啻是一种“聊斋志异”风格的“精变”。是仙话?还是鬼话?抑或童话?或许兼而有之。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看,以香花美草拟喻美人是屡见不鲜的。但大多仅只借喻美人生前的漂亮动人和纯净无邪。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不但以“野蔷薇”借喻“苏苏”生前的漂亮动人“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更以苏苏死后坟地上长出的“野蔷薇”,来拟喻苏苏的“灵魂”。如此,苏苏的拟
10、物化(苏苏蔷薇)和蔷薇的拟人化(蔷薇苏苏)就叠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以“野蔷薇”比方苏苏的丰姿是明喻其“形”,而以苏苏死后坟墓上长出野蔷薇来象征苏苏则是暗喻其“神”,如此,形神俱备,蔷薇与苏苏完全融为一体,蔷薇成为苏苏的本体象征。 全诗正是以蔷薇为线索,纵贯串接起苏苏的生前死后生前只占全诗四个时间流程的四分之一。苏苏生前,痴心纯情,漂亮如蔷薇,然而却被人间世的暴风雨无情摧残致死;苏苏死后,安葬在荒地里,沉没在曼草里,然而,灵魂不死,荒土里长出了“血染的蔷薇”;蔷薇一度受到了宽厚慈爱的大自然母亲的温存抚爱和滋润哺育,并短暂从苦痛中解脱出来。“清露的滋润”、“晚风的温存”,“长夜的慰安”,“星斗的纵
11、横”挚爱着自然并深得其灵性的诗人徐志摩寥寥几笔,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蕴深挚情怀的自然意象,写出了大自然的宽厚与温情。 最终一段的情节逆转,体现出诗人构思的精致和独具的匠心。野蔷薇苏苏死后的灵魂,暂得温存安静却不能长久,“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绚丽”。在此蔷薇遭遇“无情的手”之摧残之际,使得始终叙事下来的诗忍不住站出干脆争论和抒情:“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无疑,浪漫主义的“童话式”想象和匠心独具的奇巧构思以及诗人主体对美妙事物遭遇摧残的深广人道主义怜悯心,使此诗获具了深厚内蕴的含量和浓郁撩人的诗情及感染力。 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关于徐志摩“在女人面前特殊饶舌”的
12、嘲讽指责自然未免稍尖刻了一些,但若说徐志摩对柔弱娇小可爱的美妙事物(漂亮的女性自然包括其中)特殊深挚,充溢怜爱柔情,当是不假。这首诗歌苏苏,满溢其中的便是那样一种对美妙事物遭遇摧残而引起的让人心疼心酸的怜爱之情。全诗虽是叙事诗的体制和框架,但情感的流溢却充溢着表面上仅只叙事的字里行间叙事,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叙事”!尤其是最终一节的几句: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绚丽,” 三个“攀”字的一再延宕,吞吞吐吐,仿佛作者实在是舍不得下手,不忍心让那“无情的手”发出如此残酷的一个动作。当然,独特的徐志摩式的诗歌语言格律支配和音乐美追求,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一唱三叹,撩人心动。诗歌的前
13、三节,格律形式都是每节押一个韵脚,句句用韵,而且二、三句完全重复,但第一、第四句不重复,而是在语义上呈现出递进和绽开的关系。这跟再不见雷峰及为要寻一颗明星的格律形式略有些不同,这两首诗不但其次,第三句相同,就连第一、其次句也基本重复,即“ab;ba;”式。在苏苏中,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改变,尤如在回旋中上升或前进,步步靠近题旨的呈现。只有在第四节,格律形式上表现出对徐志摩来说难能珍贵的“解放”。其次、第三句并不相同,而且最终一句是直抒胸臆。这或许一则是因为如上所分析的表达“攀”这一动作的一再延宕所致;二则,或恐是徐志摩“意溢于辞”,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而顾不上韵律格调的严格整齐了。 这或许
14、可称为“意”对于“辞”的成功。当然,因为有前面三节的铺垫和一唱三叹的喧染,也并没有使徐志摩最终的直抒胸臆显得过于直露牵强,而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了题,干脆升华了情感。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赏析3 【原文】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手剥一层层莲衣, 看江鸥在眼前飞, 忍含着一眼悲泪 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 - 我尝一尝莲瓤,回味曾经的温存: 那阶前不卷的重帘, 掩护着同心的欢恋: 我又听着你的盟言, “恒久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 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 我长夜里怔忡, 挣不开的恶梦, 谁知我的苦痛? 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 - 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
15、你变, 我心肠只是一片柔: 你是我的!我照旧 将你紧紧的抱搂 除非是天翻 但谁能想象那一天? - 本诗最初见于1925年9月9日志摩日记爱眉小札内。 发表时“龙”为“红”。 日记中“同心”为“消魂”。 日记中此处无“:”。 日记中“”为“;” 日记中“”为“,”。 日记中此句为“但我不能想象那一天!”篇末署有:“九月四日沪宁道上”。 【赏析】 爱情,是最具个人化的感情,是人的一生中最耐咀嚼品尝的情感之一。描写爱情, 既可以直抒胸臆,抒发炽烈的感情,也可以表现得蕴藉含蓄,艺术手法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唯其表现得真诚深切,方能打动他人之心;唯其找到一个独特的艺术视镜和表现角度,方能显出诗的新意和诗人
16、的创建。我来到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就是一首有特色而又写得真实的爱情诗篇,它的特色不仅在其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上,还在其新奇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技巧。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采纳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而是选取了一个客体“莲蓬”,作为诗人这个主体倾诉心曲的“楔子”,因莲蓬而生情,借莲蓬而把思绪慢慢铺绽开来、把情感层层深化下去,这是此诗的一个特色。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在扬子江边买了一把莲蓬,在他一层层剥莲壳的时候,他的思绪被眼前江上飞旋的鸥鸟带到了远方情人那里,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更感孤苦哀思的是有情人不能在一起,“忍含着一眼悲泪”,虽有满怀的忧愁哀痛也只得忍着,没有苦痛的呼喊,也没有苦痛的流涕,诗人的感情相
17、当节制。诗的其次节写诗人在品尝莲瓤,莲瓤的清甜象曾经有过的温存,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美妙欢乐的时间,那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欢恋,心心相印、志同道合,是一种将身体和灵魂都交予对方的爱情,诗人好像又听到了情人那甜蜜而又坚贞的盟言,“恒久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诗的第三节写诗人品尝莲心,莲心是苦的,但诗人说,他的心比莲心还苦,“我长夜里怔忡,/挣不开的恶梦,/谁知我的苦痛?”有情人难成眷属,诗人应当从生活环境中去找寻苦痛的因由,但诗人偏把苦痛归罪于情人,“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爱不是给诗人带来过温存和快乐吗?现在怎么反倒成了一种罪过?事实上,诗人并未否认爱的美妙和快乐,只是事过境迁,
18、相爱的人不在眼前,诗人思念爱人有多深切,他的苦痛也就有多深切,唯其爱得深,才会有“苦”、有“怨”;另外,他的苦痛还源自于一种担忧和顾虑,他胆怯社会上种种阻梗他们结合的势力会迫使爱人退怯,从而辜负了他的一片真情和痴心,但诗人随即又说,“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对爱人爱得如此深切,即使爱人变了心、负了你,也不能责怪她、猜疑她,诗人心中有的只是一片柔情,一种对爱情不渝的忠贞。诗人不能想象真会有那么一天,他们之间谁会辜负了谁,“除非是天翻但谁能想象那一天?”诗人信任,只要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只要是心心相印的爱情,又有什么力气可以阻挡相爱的人在一起呢? 在这首诗里,诗人似在品尝莲蓬,其实诗人真正咀
19、嚼品尝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全诗以莲蓬作“楔子”,情感表现层次分明,转接自然,层层铺叙,从剥莲壳起先,思绪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远方的情人,从品尝莲瓤回味起从前的温存,从品尝莲心联想到自己受爱情煎熬的苦痛。这期间,情感有起伏改变,也愈渐剧烈,并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四节。在诗的第一节里,诗人的感情还相当有节制,但经过层层铺叙,到这节时,诗不再以莲蓬作楔子,而是干脆转入抒情,转折词“但”既把它同前一节的思绪连接起来,在情感表现上又推入了一个新层次,把情感强化、升华到全诗的最高峰。纵观全诗的时空结构,第一节从“此地”到“彼地”,其次节从“此时”到“彼时”,第三节则回到“此地”、“此时”,这种交织的时空结构由莲蓬作“楔子”,连接过渡得相当自然。 诗人手中的莲蓬好像在割裂他的思绪,事实上却是在铺展他的思绪,扩展诗的时空。诗人的思绪似断实联又是起伏改变,外在的“剥莲壳尝莲瓤尝莲心”的动作与内在的诗人流淌的思绪和谐地统一在诗的结构中。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