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范文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范文5篇 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对于身边的脱贫故事,大家知道哪些呢?一起共享一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3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一) 2023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收官之年,我眼盯着“倒计时”,手持“作战图”,切实扎根基层一线,点点滴滴中,有苦有乐,现下一一道来。 扶贫不仅仅须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须要心灵上的陪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只有祖孙两代,儿子因病去世,媳妇另嫁他人。老婆婆年事已高,一人在家,孙子在深圳务工,只有过年才会回家。我得知这个状
2、况后,每月定期到婆婆家帮助她打扫卫生,同她一起拉家常,遇上村里有文艺活动,也去接她去观看演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一次老婆婆偷偷告知我她很想孙子,但又不会用电话,无法跟孙子联系。于是,我辗转要到她孙子的电话,跟他讲了这种状况,并且约定我去探望他婆婆时,让婆婆跟他开视频电话。老婆婆第一次从视频里看到孙子时,流下了激烈的泪水。帮助贫困群众办实事,就是我们的宗旨。 扶贫先扶志,要让贫困户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过上富有的生活,须要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在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户异地搬迁户黄大哥,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始终在外流浪,亲戚挚友多次劝告他回来找个工作好好干,但是本人不情愿,每月靠特困供给金维持生
3、活。我打电话了解到这个状况时,也极力劝告他回来找工作,但因为懒散成习惯了,他本人并不接受这个建议,后来连电话也不接了。但我并不放弃,电话不接,就发短信,有时是关切短信,有时是聘请信息短信,有时是贫困户自食其力的典型事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黄大哥最终回来了,他说小妹,我被你的执着打动了。通过联系人社局、阅读人才市场等多种渠道,黄大哥最终找到了满足的工作,日子也越过越好。 扶贫工作不能盲目,须要依据贫困户的现实需求进行帮扶,才能让贫困户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我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户户主叫王大哥,家中有5口人,妻子瘫痪在床,两个孩子在读初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因家中有病人须要照看,王大哥无法出远门,
4、只能在旁边靠打零工维持生活。通过几次走访,在与王大哥的闲聊中,发觉他对养殖业挺感爱好,但苦于没有技术和资金,不知该如何发展。了解到这样的状况,我将产业扶持这项政策具体向王大哥宣扬,主动支持他发展养殖业。王大哥在产业扶持当年养殖了5头牛,对于王大哥所担忧的技术问题,组织农技巡回小组上门指导,各种技术讲座邀请王大哥参与,对于镇上组织的学习沟通,也主动为王大哥报名,平常在走访中也为他带去相关的养殖书籍。通过共同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后来王大哥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也从最起先的几头变成了现在的十几头。人均收入也达上万元。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二) 一听记者来访,李成兴心里打起了鼓。“我就是个粗人
5、,文化水平也不高。每天干的是和群众打交道的事,有啥子说事嘛。” 在重庆武隆区羊角镇永隆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李成兴,其实“粗中有细”,故事不少:规划扶贫产业,他知道“小而美”的好处,猪腰枣、脆桃、脆红李等精品果园单个作物面积一般不超过400亩,既不怕量大滞销,又能四季不“断供”;搞乡村清洁行动,他晓得一些村民腿脚不便利,就用自家三轮车装上玻璃缸化粪池,走村串户时,顺道给人家送到家门口 大伙儿知道李书记做事细致,有啥大事小情,都情愿找他说道说道。“其实,老李之所以得人心,就是会抓重点工作。抓准了重点,就不会打乱仗,大伙儿才越来越信服。”采访时,当地干部这样评价李成兴。 永隆村整村脱贫“摘帽”后
6、,李成兴最上心的事,是村里剩下的四户贫困户如何帮扶。 李成兴每周都要到贫困户蒋洪文家里坐坐。不用翻扶贫手册,李成兴对蒋家致贫缘由、帮扶措施了然于胸。 “老蒋家房子是1980年修的,早就老朽了。有一侧土墙倾斜,墙壁裂缝最宽的有好几厘米。”李成兴说,我们好几次过来现场踏勘,拍照片、留资料,帮着向政府申请D级危房改造。 “村干部工作扎实,材料递上去不久,项目就落下来了。”蒋洪文接过话茬,“新居子政府补助了五万多,下个月就能入住了。我得抓紧把灶台搭起,添些家具。新居也要有新气象嘛。” “住得平安”有了着落,李成兴还惦记着帮老蒋落实个工作。“政府各项政策好,你也要更勤快些,加油干哦。村里有养殖场招工,每
7、天有好几十元,你愿不情愿去嘛?” “每天有钱挣,那当然情愿哦!” 蒋洪文话说得实在。 “别看现在群众对村里扶贫工作总体还认可,过去我们可曾是走过弯路,碰过钉子的。”李成兴说。 前些年,借着退耕还林,村里想到发展猪腰枣产业,群众干劲也很足。但种了两三年才发觉,当时引进的外地品种“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大多是些硬疙瘩,咬起来费劲,商贩根本不愿收。 “大伙儿一见这产业不仅不挣钱,反倒往里赔钱,当然窝火啦。”李成兴说,当时就有人把枣子给我背上了门。说李书记,你牙口好些,多吃点 “吃一堑,长一智。这让我们更明白扶贫是个精细活,可来不得一点马虎。”李成兴和村民代表细致合计,认为猪腰枣这项产业还是适合永隆村这
8、样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栽植的,关键要选好品种,驾驭技术。 为了让产业更保险,村干部们先上手,在本地苗圃中重新选育本地苗,还用老枣树的枝条重新搞嫁接。 给枣树施肥时,要特殊留意氮磷钾肥的配比;枝条嫁接必需适度,不能太浅或太深技术员不行能每天待在地里,许多技术细微环节李成兴得自学,他自己买了好几套美工刀、锯子,搞嫁接试验,不断摸索阅历。 “我得先把自己搞成半个土专家,才有底气教别人怎么种好枣树。”李成兴说,假如失败,这个“学费”我先交,不能再让群众吃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第一代引进外地品种、其次代嫁接本地品种,永隆村猪腰枣发展到第三代了:利用先进的矮化密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在刚刚过去的
9、九、十月份,最新一批猪腰枣上市销售了。靠着香甜可口的高品质口感,村里没怎么宣扬,销售行情却很火爆,每斤售价二三十元。如今的猪腰枣成了永隆村一个洪亮的增收招牌。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三) “队长,您有空吗?我想找你说点事儿。”今年3月28日,村委会主任扎西旺堆同志找我说道。我说:“主任您有啥事儿就直说,还跟我搞得这么客气。”他很仔细地说:“队长,我想给您讲,我们村的建档立卡户次仁卓玛家,就让我这个村主任来帮扶吧,您也不用再为她家的事儿犯愁了”自今年1月我们工作队进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俄玉村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们最操劳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这些村“两委”班子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0、特殊是村委会主任扎西旺堆最是上心。 听完扎西旺堆同志的一番话,瞬间让我这个城里来的驻村队长对这名偏远农牧区的村干部刮目相看了。我半开玩笑对他讲:“主任,你自己也不简单,上面有两个老人要赡养,下面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高校、一个上高三,你再去帮次仁卓玛她们家,我可不能让你也变成贫困户了。”他肃穆仔细地说道:“队长,脱贫攻坚也不完全是你们工作队的事儿,也是我们村干部的事儿,您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你不能看不起我吧,再说我还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你们驻村的都对我们俄玉的脱贫攻坚事业这么上心,我们自己再麻木不仁,那还是人吗?还谈什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呢” 他这么一说,瞬间让我有一
11、种无地自容的感觉,也坚决了我要接着做好驻村工作的信念。我接着说:“主任,我肯定没有看不起您的意思,您讲的都对,通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我也知道您是个实干型的村主任,我这个队长对您的工作也是非常满足的。要不,您谈谈您准备怎么帮她们家呢?”他快乐地说:“次仁卓玛和她老公身体都不好,劳力也不行,就一个女儿,又在市里上高三,我想就把我家的小商店让给她经营吧,这样一来,她家的生活应当会越来越好了。” 这让我感到很惊异,他家的小商店是村里唯一一家,来的时候就听说他家这小商店一年有四五万块钱的净利润。我也很肃穆地说道:“主任,您可考虑好了,你把商店给她经营,你们家靠什么吃饭。”他笑着打断我的话并说道:“哎哟,队
12、长,怕都不要怕的了,我家有劳力,我们可以上山挖虫草、捡松茸,再说我不还负责着村里的4+1扶贫养猪项目嘛,我得把心思都用在这个养猪场上,努力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全村都能参加进来并从中受益,要不然我这个村主任兼致富带头人就有点不称职了” 说干就干、绝不模糊,4月初扎西旺堆同志就把自家的小商店无偿转让给次仁卓玛家经营了。得知次仁卓玛没有进货的资金,他又借12000元给她,作为小商店进货的启动资金,并开着自己的皮卡车到县里去帮助次仁卓玛进货拉货。现如今,在扎西旺堆同志的帮助下,次仁卓玛的小商店已经步入正轨,利润也是非常可观,村里脱贫攻坚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就这样让扎西旺堆同志啃下来了。 俄玉这
13、个村子虽小,作为村主任的扎西旺堆,却有忙不完的活儿,可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微笑着面对,不管是村集体的事儿,还是贫困户家的事儿,亦或其他村民的事儿,他都总是很热忱很仔细地帮忙逐一解决好,从来不叫苦、也不言累。驻村半年来,我在扎西旺堆同志身上学到许多许多,也让我这个驻村工作队长打心底觉得,俄玉这个村主任真的“不一般”!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四) 48岁的何公各,两年前鼓起志气走出四川大凉山,来到广东佛山的一家企业,“靠打工挣钱”,让她的家庭快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岁的张江玲,从云南怒江州来到珠海接受技工教化一年后,誓言“要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3年以来,广东与广西、四川
14、、贵州、云南四省区通过劳务协作,帮助深度贫困地区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广东企业打工,实现快速脱贫、稳定脱贫。在这条“走出来”的扶贫路上,华蜜正在生根发芽。 “走出来”:去触摸远方的华蜜 盛夏,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内,45岁的李力挖正在流水线上给制冷橱柜安装压缩机。虽然个子不高且身患残疾,但他动作娴熟,是车间里公认干活最卖力的员工之一。在这个大车间的另一边,李力挖的妻子、48岁的何公各负责组装制冷橱柜,她很爱笑,眼睛经常眯成月牙形。 李力挖与何公各都没上过学,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种玉米种土豆,养猪养家禽,是他们多年来的谋生手段。连两个儿子上学的生活费,也
15、经常让这一家捉襟见肘、东拼西凑。 2023年,佛山市与凉山州两地政府组织东西部就业帮扶。穷怕了的何公各动了心思,思前想后,最终鼓足志气和一批老乡一起,在政府的组织下来到了珠三角。她告知记者,自己当时心里就想着,“不行我就再找政府把我送回去”。 这是变更命运的一次确定。何公各很快学会了生产线上的操作,没多久就把欠亲戚挚友的债都还了。一个月后,何公各又把丈夫带进了这家企业,两口子一起打工,一年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再也不愁了,年底还能有几万元存款。“不欠别人钱了,很有平安感,要是早点出来就好了。”何公各笑着说。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而言,务工就业往往是最干脆最有效的脱贫方式。
16、2023年以来,广东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充分发挥就业市场优势,将就业扶贫作为助力西部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 从2023年到2023年6月,广东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共转移桂、川、黔、滇四省区贫困劳动力到广东就业34.64万人。 2023年,四省区共需转移到广东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数为13145人,截至今年5月底,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已转移的就业人数仍旧高达53518人,数倍于协议人数。 “留得住”:用真心陪伴,与暖和同行 很多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到千里之外务工”,并非一个简单做出的确定。 “2023年11月底,第一批来到珠海就业的务工人员一共155人,有的人一下
17、车就哭着要回去,两个月后只剩20多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派驻珠海的稳岗干部杨世强说,气候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难上手等,都是这些务工人员要面对的问题。 既要来得了,更要稳得住。为了解决回流的问题,珠海特地设立了“怒江员工之家”,为来到珠海的怒江州贫困劳动力免费供应吃、住、培训、求职等服务,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还可回到这里重新择业。 为让怒江州贫困劳动力在千里之外也有说家乡话的“娘家人”,和他们一起来到广东的还有当地干部。杨世强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珠海已连续工作4年,工人开工资卡会找他,想换工作换岗位也会找他,过节返乡负责支配的也有他。 有了员工之家,有了稳岗干部,有了通过努力脱贫的身
18、边典型,怒江州的贫困劳动力在珠海越来越稳定、安心。今年怒江州通过劳务协作来珠海的贫困务工人员有3000多人,到目前为止,只有70多人因为各种缘由返回了家乡。 关切这些贫困户的,还有那些接收企业。佛山市顺德区东菱才智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徐庆、珠海鹏辉能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吴世红等很多企业负责人,这两三年里已经分别前往凉山州、怒江州十多次,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做得慢、做错了没有关系,我们要给机会,有耐性让他们学习。一般做到3个月后,他们就和其他工人做得一样好了,有些甚至会更好。”吴世红说。 有人铺路架桥,也有贴心政策暖和。 为了把贫困劳动力留下来,广东省各级政府给出了大力度的
19、支持政策:贫困务工人员在广东务工达到肯定条件,干脆发放务工补贴;企业每聘请一名贫困务工人员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对企业实施补贴;实行岗位余缺调剂制度,确保贫困务工人员始终有岗位选择 “走得远”:心中装满幻想,脚步充溢力气 留在大山,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大山,世界就在眼前。 凉山州金阳县的沙马纠土夫妇2023年来到佛山顺德区东菱才智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夫妻两人如今一年能挣近10万元。沙马纠土说,刚起先到佛山来务工,多少有点奔着拿补贴的念头,但他很快变更了自己的想法,对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新的相识。 “贫困不是我们的资本,不能靠政府扶持一辈子。”沙马纠土说,这次出来后真正相识到读书有多重要,他肯定会让
20、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变更命运。 为了让帮扶地区的贫困人口在追求小康的路上“走得更远”,广东还通过技能教化培育贫困户年轻一代的职业实力,努力斩断“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23年底起先,珠海市技师学院起先实施对怒江州的技工教化帮扶,对怒江州有意愿接受技工教化的初中、中学毕业生实行百分之百接收入读、百分之百举荐就业。珠海市技师学院院长高小霞说,学院对“怒江班”贫困家庭的学生免除全部费用,还赐予每年6000元生活补助和其他各类补助。 2023年中学毕业的怒江州学生张池,家庭经济困难,始终忧心将来升学和就业问题。在人生关键阶段,她被免费接收入读珠海市技师学院“怒江机电高级技工班”。张池所在的“
21、怒江班”学生已于2023年7月起先在珠海优质企业顶岗实习,她与另一位同学还被企业作为技术骨干送到德国培育。 “我已经确定跟公司签订正式就业合同,转正后每个月工资有5000元。”张池说,他们班50多名学生除极少数选择回家乡发展,大部分都留在珠海,他们将在这里英勇追逐自己的人生幻想。 “走出来”,变更的是生活;“走下去”,变更的是命运。抱着对美妙生活的憧憬,越来越多贫困户以无比的志气与决心,走出大山,敲开通往华蜜生活的大门。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五) 夏风缓缓,选调生到村任职立刻满两年。翻开工作笔记,松了一口气,这两年贫困户苦恼的问题解决了,心里的几块大石头也最终都落地。也还紧着一颗心,总是
22、思索在扶贫工作中学到的群众工作方法,如何在四季轮换中久而弥新。 夏,像青草的味道,带着一丝青涩和懵懂。 2023年的夏天,我正式到任职村报道。蝉鸣不绝、烈日难捱,心情激烈也懵懂。刚到任职村的那个夏天,我这个“新手”还闹了几个笑话。一次是被村支书“笑话”。报道后的其次天,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先到村里16户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民情村况。在王大爷家走访的时候,路旁突然蹿出一条小狗,我问村支书:“书记,这是什么品种的狗啊?”村支书一笑说:“我们村里的土狗,哪有什么品种啊,非要说的话,学名叫中华田园犬。”一次是被爸妈“笑话”。在到杨大娘家走访前,村支书说:“家里就他们娘俩相依为命,杨大娘都上灵床子好几次
23、了。好在现在身体还硬朗。”我始终记得这个“上灵床子”的词,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没好意思再问支书。晚上回家后,饭桌上我问妈妈:“今日走访的时候,支书说杨大娘上灵床子好几次了,这是什么意思?”妈妈说:“这是当地老人的方言,就是说人快不行了又挺过来的意思。”妈妈笑我是本地人却不懂本地的方言。一次是被同事“笑话”,在去别的乡镇相互学习、检查扶贫工作的时候,同事问我地里那绿油油的是什么,我说:“看起来是韭菜吧”,他笑了笑说:“那是小麦。”笑我不懂农业学问,“张冠李戴”。 刚出高校校内的我,仿佛和农村“格格不入”,跟不上节奏。总是带着青涩,总是带着问号,总是闹出笑话。但我的感觉也像小青草一样,青涩的同
24、时汲取着阳光不断成长。 秋,像小麦的味道,带着一丝芳香和喜悦。 自从走访完,有一件事心里始终放不下,那就是郭大娘住的房子。这个房子是多年的老房子了,地面都还是土地面,房子中间有条裂缝,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村里之前就已经和扶贫办申请危房改造,要给郭大娘重建房子,但郭大娘始终不同意。到村后,我通过镇扶贫办与村镇银行对接,村镇银行帮助郭大娘担当政策外的资金,可郭大娘的工作怎么也做不通。我们村班子几个人愁得抓耳挠腮。后来支书提议:“郭大娘不情愿改造危房是心里有心结,我们先帮她解决家庭冲突去。”原来郭大娘有一个已经分家的儿子,但郭大娘和儿媳有冲突,自己一个人住。后来,经过我们一番劝解、多次到双方家中做工
25、作,郭大娘和儿媳的积怨已深的冲突解决了,郭大娘从“老年房”搬到了儿子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的是郭大娘的一声声“乖儿”。乖儿,是我们当地的方言,就是好孩子的意思。每次我去大娘家,大娘都亲切地唤我一声“乖儿”,她住得亮堂了,我心里也敞亮了。 冬,像梅花的味道,带着一丝清逸和暗香。 冬天去家里送棉衣的时候,程大娘说:“你们想得真周到。”虽然话不多,但是大娘的笑就是最大的确定。 解决完了郭大娘家的问题,我也想抓紧解决程大娘的问题。程大娘是我一对一帮扶的隔壁村的贫困户,她家的问题更为困难。程大娘有一儿一女,儿子患有智力障碍须要人照看,女儿嫁到外乡镇来回不便,程大娘和儿子两人一起生活。问题是全村都
26、在往社区搬迁,她却迟迟无法“上楼”。她和侄子的宅基地存有纠纷,须要补交的钱拿不出来。我向村里提议后,给镇里打报告,在村里开会公示,理清产权。程大娘家住进了安置房,胜利上楼。 再一次到程大娘家走访的时候,她说:“住在楼上干净许多。现在慢性病有看病的卡,住院可以先看病再缴费,报销后自己交很少的一部分,低保也够俺娘俩的生活,兜底保障让俺少了许多担忧。” 春,像暖风的味道,带着一丝松软和暖和。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从“高校生”变成“选调生”,群众工作、扶贫工作也“一回生二回熟”,变成了日常。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王大姐和丈夫都出去打零工,每次去走访的时候都是王大姐的儿子在家。第一次去,
27、我敲门后他立刻就开门了,我叮嘱他:“小挚友,下次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先问是谁,在猫眼上看看相识不相识,再开门啊,留意平安。”后来再去他就记住了。他会跟我说许多上学时候的事情,我则关切他:“学费都免了吗?生活费够不够?你姐姐的工作考虑得怎么样了?”王大姐说:“每次你来走访完,我回家后儿子总是会跟我说,妈妈,那个李姐姐又来咱家了,这次给带的是米和面。李姐姐还说有就业岗位,问姐姐要去不。”“李姐姐”是我的又一个称呼,小挚友对我信任的称呼。 夏秋冬春,四季轮换。近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有笑有泪,会因为一个个亲切的称呼快乐,也会因为连续一个周加班到两点累得偷偷抹眼泪。但当时选择到村任职的时候,静静许下的心愿如今照旧记得、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600字5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