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5篇.docx
《2023年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5篇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1 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简析】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而著称。但是这首粉蝶儿却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另外一面。这是一首词人有感于眼前落花春残而写的
2、一首抒发惜春心情的词。 迸典诗词中,以“落花”为题的词,并不少见,但很多是无病呻吟的平凡之作,佳作并不太多。辛弃疾这首粉蝶儿,不论是意境或语言风格,都能打破陈套旧框,在落花词里,可以算是一阕别开生面的绝妙好词。这首词是作者有感于眼前的花落春残而写的一首抒发惜春心情的词。从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但它的表现手法却很新颖。全篇通过“昨日”与“而今”春光的对比,用奇妙、新奇的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阶段的春日景象,委曲地抒发了诗人爱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开篇以十三岁小女儿学绣作明喻,礼赞神妙的春工,绣出象蜀锦一样绚烂的芳菲图案,“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花的繁盛;突然
3、急转直下,转入落花正面。好花的培育者是春,而摧残它的偏又是无情的春风春雨。(词中的“僝僽”,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于是,用嗔怨的口气,向春神诘问。就在诘问的话中,烘染了一幅“残红作地衣”的着色画,那被风雨摧残的花瓣,纷纷飘落在地,似乎是为园村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地上的落红如此之多,那枝头的残花还有几许,也就可以想见了。下半阕“而今”一句跟上半阕“昨日”作比照,把临去的春光比之于轻薄荡子,紧跟着上句的“无情”一意而来,作者“怨春不语”的心情,也于言外传出。“记前时”三句又突作一转,转到过去送春的旧恨。这里,不仅春水绿波都成有情之物,酿成了醉人的春醪,连不行捕获的
4、清愁也形象化了,通过“候春”来表现爱春惜春感情,使表现的感情更加强化。正因为年年落花,年年送春,清愁也就会年年应约而来。就此煞住,不须再着悼红惜香一字,而不尽的余味,已曲包在内。 辛弃疾的这首词,与一般的“落花”词一样,其基调也是哀婉的,但是,作者在写惋春惜春的同时,又通过“候春”,表现出对大地春回的热切期望,悲观中含有希望,感情由哀婉趋于开朗,而词笔于柔韧中见清劲,不是艺术修养达到升华火候,是不能办到的。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2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味道,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简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
5、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实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味道”,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
6、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爱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味道”的状况下,也要牵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非常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到处
7、留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实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同德,共建复原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味道”,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很多困难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旧采纳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8、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兴奋转而潜生悲凉,深厚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倒戈派把持朝政的状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非常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厚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苦痛,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奇妙,突
9、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剧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3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 匆忙未识, 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1 要短衣匹马, 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2 纱窗外、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 【注释】 1桑麻杜曲:指杜甫曲江三章 2健者:指李广。 【简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
10、的名篇。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复原中原的志向,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受,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受,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特别激烈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11、。”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殊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干脆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许。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
12、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敬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显明的比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懊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辛弃疾 古代 诗词 鉴赏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