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渊明的诗词鉴赏3篇.docx
《2023年陶渊明的诗词鉴赏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陶渊明的诗词鉴赏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陶渊明的诗词鉴赏3篇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实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尝,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的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移居二首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组诗写于公元410年(晋
2、安帝义熙六年),当时作者46岁。依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短暂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欢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
3、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憧憬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情愿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溢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明哲保身,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
4、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最终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挚友,房子小一点没关系,只要能遮挡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肯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准备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旧热切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终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详细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11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夫“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
6、,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自由自在,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观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沟通。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相识人生,相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情愿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显明而剧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挚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潇洒而又酷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
7、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酷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一直以朴实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特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柔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得偿所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情,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观赏奇文,状以“共”
8、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假如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行,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情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苦痛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
9、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安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别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冲突,或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说明,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其二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犯难,其珍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
10、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自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由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奇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间或”(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需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
11、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成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会,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看法村野,更觉来往的随意。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
12、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会,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常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相互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特别实在,特别真诚。“各自归”原来指农忙时各自由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
13、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灵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洁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
14、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假如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意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
15、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好像也可以用来说明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名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予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陶渊明 诗词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