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预习复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宏观经济学预习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预习复习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 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2: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 GDP 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5: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6:GDP 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2.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 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4. 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5.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6. GDP 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 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 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 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4. 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 GDP 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
3、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5. 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 GDP 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 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 GDP 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 ,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10支出法计算 GDP 公式 :GDP=C+I+G+(X-M) C 为居民消费支出,I 为企业投资支出,G 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 为出口,M 为进口。11部分支出不计入 GDP:1.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支出
4、(如购买旧设备)2.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这只是所有权的转移而不涉及最终产品与劳务的生产3.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4.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5.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不发生市场交易,没有明确的市场价值。12收入法:用要素收入(或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的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以下应计算在内: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利息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不计入。租金包括个人出租的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2,非公
5、司企业收入,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企业的纯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税(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指公司对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赊账。5,资本折旧。 13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14收入法计算 GDP 时应注意:1.销售上一时期的产品和劳务取得收入不计算在内2.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算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金融交易3.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15在国民计算体系中一支出法为基本方法。16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6、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包括在本国境内的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从外国所获得的收入。17国外净要素收入: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GNP=GDP+(本国国民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外国国民从本国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18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NDP=GDP-折旧19国民收入(NI)=要素收入。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也就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
7、算的国民收入。20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21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只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22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23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1,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发生联系2,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通过产品市场发生联系3,家庭部门把他们因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企业部门生产的消费品和劳务 总需求=消费+投资(AD=C+I) 总供给=消费+储蓄(AD=C+S)总供给=总需求(C+I=C+S)即 I=S24
8、三部门经济模型:基本均衡条件:C+I+G=C+S+T 则I+G=S+T I=S+(T-G)25. 名义 GDP:指用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6. 实际 GDP:指用从前的某一年度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7. GDP 折算指数:指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之间的比率。28. 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29 消费函数:在一般情况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的那样多。30 储蓄函数:由于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可以
9、想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31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所占的比率。3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33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34 平均储蓄倾向: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35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6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的比率。37 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税收变
10、动的比率38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39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40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试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41 IS 曲线:指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在商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42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上午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
11、有的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43 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都取决于收入,则可以把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具体表达公式是:44 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用45 LM 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或者说,LM 曲线是表明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LM 曲线的垂直区域也称为“古典区域” 。LM 曲线的水平区域
12、称为凯恩斯区域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是“中间区域”46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47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从总供给角度对劳动力、工资、价格、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强调从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48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防止通货膨胀,减轻经济波动,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49 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政策本身具有的一种自动调节经济、
13、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自动减轻其程度,而不需要政府专门制定政策以调节经济。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所得税、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50 功能财政: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而不能以预算平衡为目的。51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实现宏观经济管理。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类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已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货币供给量就是一国经济流通中的货比量,亦称货币流通量。在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14、和社会公众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所决定的。52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53 基础货币:是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54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已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利率。55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手段。56 总需求: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57 总供给:指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国民收入) 。58 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预习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