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量化研究_张杰.docx
《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量化研究_张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量化研究_张杰.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D01:10.16414/j.wa.2010.01.001 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量化研宄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张杰,吴淞楠 /ZHANG Jie, WU Songnan 摘要:本文以 “ 规整形态 ” 的山西梁村和 “ 有机形态 ” 的河 北英谈两个古村落为案例,通过对其在选址、轴线、尺度与 视域角度 4个方面控制的量化研究,探讨了这些因素在村落 规划设计与建设上遵循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这种准则与 我国古代城邑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设计 文化上是一脉相
2、承的。 Abstract: Based on two case studies, Liangcun in Shanxi Province and Yingtan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morphologies of “ orderedand uorganic,ftraditiona 1 Chinese villages. Four aspects including location, axes, modular and vision scopes are closely examine
3、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 rules applied to those four aspects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ity and garden design in ancient China.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形态,量化研宄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Morphologies, Quant i tati ve analysi
4、 s 一堡墙范围 堡内民居 堡内街巷 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早在 1930年代,国内学者就开始从建筑学的角度关 注乡村,重点对中国古建筑的遗构进行了考察(梁思成、 林徽因, 1935)。对于聚落整体环境的研宄则始于 1980 年代。贺业钜 ( 1996)通过对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系统 研究,认为用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聚落的 “ 井田规划 ” 概 念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从理论上将古代聚 落与城邑的规划设计联系在一起。近年来的乡土建筑研 宄则主要侧重于对乡土聚落与建筑的考察和实地测绘, 并开始探宄它们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陈志华、楼庆西、李 秋香, 2002, 2003, 2004;孙大章,
5、 2004)。 1980 年代 末兴起的风水形势说的研宄使人们意识到,风水的主旨 就是把村落、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王其亨, 1992)。以上这些研宄虽从 不同方面 涉及了中国古代整体聚落,但对于乡村聚落空 间的内在机制研宄较少。傅熹年 ( 2001)通过大量的归 纳研宄,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 在规划设计时运用了方格网的方法控制尺度。傅先生的 这些研宄虽限于官式建筑,但它们对建筑群体的关注与 思想方法对于聚落的量化研究极具启发性。 中国是 一 个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和文化都存在较大 差异的国家,丰富多彩的乡土建筑就是一个突出的证 明。但同时,
6、中国又是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的文明、文 化交融史的统一 的国家,古远的 “ 礼 ” 文化使各民族文 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共通性(张光直, 1999 ;卜工, 2007), 这一点在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关联性中有着充分的反 映,比如,风水文化的普遍存在,等等。基于此,本研 究在对象选取时特意忽略了地域因素,而是把村落形态 分为 “ 规整 ” 与 “ 有机 ” 两大类 1,试图通过对这两类 聚落的典型案例的量化分析,探讨我国古代乡村聚落空 间的形成机制,并比较这一机制与城邑、园林景观在空 间组织上是否存在一致性。 2. “ 规整形态 ” 的村落案例研究 具有 “ 规整 ” 布局形态的村落多位于盆地、平原和
7、 用地较为平整的浅山丘陵区,由于受地形限制较小, 它 们一般边界明确、轮廓方正或具有其他简洁的形态,同 时轴线清晰、街坊整齐。山西平遥梁村即是这类村落的 典型。 梁村为平遥县岳壁乡辖村,位于晋中盆地南缘,孟 山南麓,尹回水库东南,距平遥古城东南 6km处。晋中 盆地是山西中部一系列断陷盆地中最大的一个,黄土土 质优良,适于农耕,人类聚居地出现较早。梁村村落除 积福寺所在的古村区外,还有东和堡、西宁堡、南乾堡、 昌泰堡和天顺堡 5个古堡。村落的整体风貌、街巷格局 保存较完整,大量传统院落、建筑尚存。村落周边台地 轮廓清晰,整体山水格局保持良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 研究对象。 2.1. “ 礼 ”
8、文化影响下的古堡文化 梁村村落积福寺所在的中心地 E始建于唐朝,随着 居住人口的逐渐增加,在积福寺的南侧高地形成了南乾 堡。五代十国时期,修建了东和堡,后又修建了西宁堡, 现此两堡已基本废弃。昌泰堡位于南乾堡东侧平地,大 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天顺堡位于昌泰堡的南侧,清代时 由中国第二大票号蔚泰厚的掌柜毛鸿翰与毛氏、冀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 2009-12-10 1天顺堡平面分析图 2梁村村落选址分析图 3梁村村落轴线分析图 4 一 6梁村村落尺度分析图 白氏等家族共同兴建 2。梁村古堡群,精心选址,方位 考宄,轮廓方整,堡墙高耸,堡内布局井然。 “ 礼 ”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9、化的核心。周礼 考工记 记载了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其中 “ 营国制度 ” 对 于我国古代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贺业 矩 ( 1996)认为,在周朝的 “ 国野 ” 制度中,处于 “ 国 ” 之外的“ 野 ” 的 “ 鄙邑 ” 是按照井田制规划控制的,并 有严格的等级规模体系,即 “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 等。 理想的邑的形制一般较为方整,四面由邑垣、邑门围合, 定时 开启,邑内有巷道,民居沿巷布置。 梁村古堡群严格的形制就生动地反映了 “ 礼 ” 文化 影响下的村落营建与格局。如天顺堡大致为东西长,南 北宽的矩形形态,呈 “ 王 ” 字形布局,民居沿主街依次 排列,围以堡墙
10、,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周朝井邑制度的影 子(图 1)。距梁村不远的段村和熏堡存有一碑,碑文记 载了该堡的建设形制: “ 大清雍正五年九月初四日,起 工建立和熏堡,共买地八十三亩。除堡外,截出余地以 及堡墙根脚,并街道、马道占过,净落舍基地四十八亩。 将此地切分八大位。每一大位分地共六亩,南北长一十 二丈六分,东西宽二十八丈八尺 。堡内南北街一道,宽 二丈,东西街三道,俱各宽一丈二尺。周围马道宽窄不 一,不许侵占。每一亩舍基地,南北长一十二丈六尺,东 西宽四丈八尺。每一亩舍基地承认粮五升八合。永垂石 记。 ” 可见古堡营建时,经过了精心地规划设计,并有着 严格的建设管理制度。 1.1. 梁村村落形态
11、的量化研究 1.1.1. 村落选址分析 在我国古代,受地理、气候和山水文化等因素的影 响,理想的村落以及建筑选址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基 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样的格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小气候、保证水源,同时 免受洪涝之灾。 梁村位于孟山南麓,惠济河汇合之地,三面环水, 可谓 “ 风水宝地 ” 。借助谷歌地球影像进行分析,我们可 以看出梁村古堡群选址的地貌大致是这样的:山脉从南 部延伸到现在的水库中,村落所处的基址为较高的台 地,整个地形由 3条脊组成 “ 个 ” 字形,脊之间是河谷 冲沟。梁村的古堡群就布置在中间山脊近水的几处台地 上。在主要的至高点上建有相应的控
12、制性建筑或景观控 制点,强化了“ 个 ” 字形的山水格局,这正是我国古代 堪舆术 “ 寻龙 ” 所强调的地势模式(图 2)。 1.1.2. 村落轴线定位分析 基址确定后,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堡以及重要公共建 筑的中轴线 ,或堪舆术所说的 “ 向 ” 。利用今天的测绘图 与航拍图作图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建设的梁村村北的渊 公宝塔、积福寺两处公共建筑处于梁村的南北轴线上。轴 线向北穿过两处台地的最高点,并与平沁古道拐点契合, 轴线的延长线正对山脊伸入水中台地的高处。轴线向南经 过昌泰堡西北隅的地势高处,指向西侧山脊南部地势最高 处。唐朝时期形成的较早的院落基本以这一连线为轴线, 两侧均匀分布。观音堂、
13、古戏台形成的公共空间位于村南 口轴线的右侧。另外 一条轴线则是梁村南北向的主要道路 -一古源街。这条轴线向北切过真武庙西墙,指向沟坎边 线 凸起处,向南紧贴台地边缘。后期建设的昌泰堡和天顺 堡都分布在这条轴线右侧,从而避开冲沟的地势低洼处。 如果我们向南延长南乾堡、天顺堡主街轴线,可以发现同 样的规律,它们的轴线均与南部台地边缘相吻合,即指向 台地变坡处(当地俗称 “ 坎儿 ” ,图3)。 1.1.3. 村落尺度控制分析 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主张聚落空间环境的布局设计 应符合 “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 的原则(王其亨, 1992)。 相关研究通过对北京古城、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研究归 纳了中国古
14、代聚落很多规律性的尺度控制(张杰、霍晓 卫, 2002;张杰、熊玮, 2004),其实这些尺度控制也 同样存在于梁村古堡中。 利用现今的测绘图,我们发现,渊公宝塔到南乾堡 南侧堡门的距离为 531. 28m, 约合 354唐步(积福寺与 南乾堡的形成时期应在唐代,按 1唐步约合 1.5nHt3), 依照以往的经验,古人在规划丈量土地时,一般以 50步 或 100步的整数倍为基本单位,因此,渊公宝塔与南乾 堡南侧堡门之间的距离应为 350唐步,以此笔者推导出 1唐步约合 1.518m (531.28/350岛 1. 518)。基于此,建 设年代相近的积福寺、南乾堡一侧以唐步进行分析,而 分别建于
15、明、清时期的昌泰堡与天顺堡一侧则以清步作 为参考进行分析。 在宏观尺度控制上,渊公宝塔、积福寺所在的轴线 南北起讫点之间的距离为 1 800唐步,而另一侧天顺堡 主街所在的轴线南端到该堡所在台地的北边缘的距离是 840清步(图 4)。此外,以渊公宝塔为圆心,做半径为 800唐步的圆,我们发现该圆北部与河水岸线基本吻合, 东北部穿过平沁古道的转折点;做 600唐步的圆,可以 发现此圆东北、西北分别与平沁古道进出村子的两个转 折点重合; 500唐步的圆控制着东和 堡与西宁堡所在台 地的边缘; 400唐步的圆继续控制着平沁古道的拐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的墓塔位于 500唐步与 400唐 步的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村落 形态 量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