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中国有故事》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观《中国有故事》有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观中国有故事有感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中国有故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1 中国造“星”记送审那天,因为纠结于节目中一处细微的表述,导演组决定重新拍摄。那个周日的凌晨1时,讲述人梁艳被电话叫醒,从通州赶回报社补拍。 11月13日0时12分,中国有故事项目组的群里又热闹起来。在每一集节目送审和上线的日子,这种半夜讨论已经是一种常态。 刚在医院打完点滴的导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对样片“狠狠地”提了多处修改意见。讲述人蒋佩珊忽然有了灵感,重新设计了一
2、个开场穿越情节,这个设计和原来的脚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路,编导、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来,各抒己见,最后干脆发起一场投票,看哪个方案更好。 讨论进行得正热闹,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陌生的ID通过二维码入群,开始对修改方案“指手画脚”原来,高旭从医院回到家,父母担心他身体状况不佳,没收了手机。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备用手机,重新进群加入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让后期团队和讲述人早上9点奔赴大兴机场,把两种方案都拍摄一遍,再根据效果选择。然而,等编导母建鑫剪完片子、摄像苏诗写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们抬上机器,直奔机场而去。等其他同事来上班时,他们已经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这一集的讲述人蒋
3、佩珊偷偷用手机录了一段花絮编导和摄像在出租车上睡着了。她自己也只睡了两个小时,“梦里一直在等审片,感觉才看了两遍片子,大家还有好多修改意见,然后导演说了句拍去吧,我的闹钟就响了。一看才4时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着没有。” 拍摄“北漂”去荒原时,他们设计了讲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参与开荒的镜头。贾梦梦、张勇、陈一雄把设备和绿幕都搬到北京郊区一块农地里。为了有较好的融入效果,三个男生扛起锄头锄地,把泥土翻出来。结果锄了一阵子,发现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来效果。只好换一块地,重新锄地,等效果满意了,再架起绿幕。大家自嘲,没想到拍个片子,还要真当一次农民。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换来了节目的高质量
4、。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2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
5、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
6、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
7、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
8、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3 在1984年的时候,联合国评出了“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第三名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名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那第一名它是什么呢? 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它其实是中国的一条偏僻的铁路成昆铁路。 这儿地质环境极为恶劣,被外国专家称作是“铁路禁区”。 在那个装备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去挑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埋骨他乡的23座烈士陵园至今仍静静地守护在铁
9、路两旁。 在老成昆铁路建设期间,仅铁道兵就牺牲2100多人,平均每一公里就牺牲一名铁道兵战士。 他叫韩礼芳,曾是成昆铁路30万铁道兵的一员。1965年,他挥别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多年后,家人仅仅收到了一张他的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转眼到了20xx年,中铁隧道集团重返大凉山,再战成昆线。新成昆线的建设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母永奇的年轻人。 在他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 20xx年的一天,母永奇和同事们来到附近的一座烈士陵园给先烈献花,在一座座墓碑中,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和自己的外公同名。他急忙拍照发给了母亲,等待确认的
10、电话,像是等了整整一个世纪。 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母亲已经是泣不成声,85岁高龄的外婆连夜赶来,颤抖着双手捧出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在墓碑旁长跪不起。 母永奇和外公两代人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使成都到昆明由19个小时缩短到6个多小时,促成了成昆铁路从通车到高铁的质变,也换来了新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蓬勃发展。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4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
11、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
12、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
13、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
14、、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5 9月26日,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在全网开播。该节目由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社、中央企业团工委
15、、江苏广电总台互联网产品中心联合出品,是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之作。 点击量到多少了?弹幕和留言都有什么意见,是批评还是表扬? 每次节目上线后,推广组的小伙伴就成了最活跃的人。搜集用户意见反馈给节目组,再进行节目调整,这是全新的工作方式。 第一集一种相思两段传奇播出后,讲述人的开场穿越,成为被“吐槽”最多的点。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抠图粗糙。节目组进行内部反思,改进技术,等到制作那一眼,看破星辰时,仍然使用抠图技术,但是没有用户再批评,甚至有人认为讲述人真的去了贵州“中国天眼”出差,表示“羡慕”。 每一集的标题,都要出十几个备选,反复讨论。一把二胡震天响这个标题,就是因为颇具“网感”而胜出。 每一次
16、,中国有故事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信、微博播出,都会收到大量用户留言。 可可托海的秘密讲述的是“两弹一星”功勋矿可可托海被尘封多年的传奇,最多时有上万人保守同一个秘密。“团团太棒啦,这系列都很好看!伟大的中国人民!”“六月份的时候刚去过,看到那个螺旋型的矿坑,我被震撼了”“这样的节目好有意义,期待”“我就是可可托海人,每次说到三号矿脉,备感骄傲!” 推广组的胡果果想搜集一些负面评价,结果除了第一集抠图粗糙和希望增加男讲述人之外,“真没找到其他批评意见”。 中国有故事由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微信首发后,在中国青年报社所有平台发布,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并获得学习强国App、腾讯视频、
17、优酷、PPTV等大流量平台首页关键位置推荐。被称为“青少年网络聚集地”的哔哩哔哩网站和QQ空间上,也有大量用户关注了中国有故事。 在微博上,#中国有故事#话题阅读量已近4000万,共青团中央发布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地方团委账号江苏新闻荔枝新闻等上百家媒体账号转发。 截至发稿时,该节目已播出9期,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7000万次。 中国有故事还被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训练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并以视频的内容作为实例课程讲解。 观中国有故事有感6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两则寓言,它给我的感悟很大,也成为了我的指明灯。 其中一篇是白兔和月亮,我明白了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
18、患,拥有了不一定幸福,有时放弃也是智慧。其实,做财富的主人有可能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放弃即得利益的。 还有一则故事,也让我感受深刻-落难王子: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到。认识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世上也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我想起了落难王子从前听到的悲惨的故事时,希望厄运不要到他头上,但是,厄运总会到的。当他承受了厄运时,他有了对人生的感悟! 每个人都要承受厄运,而且每个人都承受的了,就像王子所说的:“只要他不死,至于死,
19、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希望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厄运! 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_观中国有故事有感心得全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精选5篇_观中国有故事有感心得,希望你喜欢。.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依托珍贵的历史影像,挖掘梳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风格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一代代平凡的中国. 最新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影评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最新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影评5篇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希望你喜欢。最新中国.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影评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5篇_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中国有故事心得体会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每一集时长约3分钟,展现“一段如雷贯耳的往事+一个从未听说的故事”,已经播出9期,目前是中国青年报融媒体周播节目。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