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docx





《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 对比一些为钱、为官等杂七杂八的目的而失和反目的势利之徒,苏轼兄弟这情义,这境界,真让他们汗颜。 这就是苏轼兄弟的生死情义,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以供大家参考!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说起唐宋文学史上最才华井喷的一家子,读过书的都会想到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毕竟唐宋八大家,这苏门一家就占了三个,你让同一时期的那些文章大家们情何以堪?就算置之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一家。问题是,后面这家的家风不太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还是聊苏家的事吧。父亲节也过了,今天我们就不谈
2、苏洵的父爱如山、教子有方,而是聊聊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轼你这样夸奖自己的弟弟可就太过了,整个宋代,你说你的文章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呢?)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来说,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
3、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他在朝中算旧党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却是新党的中坚人物,另一个弟弟曾肇又是旧党的重要角色,因为政见不和,兄弟之间闹得很不愉快;还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却为了利益之争,后来水火不容。相比之下,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实在令人感叹!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苏轼喜欢和弟弟开玩笑,在戏子由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意思是,子由童鞋个子太高了
4、,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头便撞到屋梁上了。(苏轼你这样损自己的弟弟就不对了,他个子长得比你高也是错吗?)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在当时便被称为佳话。据北宋时人记载,欧阳修喜欢交友,于是口里常吟诵孔融的诗句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仲淹喜欢论兵,于是口里常吟诵韦应物的诗句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而苏轼最喜欢吟诵的诗句是什么呢?是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中的一句。苏轼、苏辙年少时曾共读此诗,感慨甚深,约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苏轼最出名的几首诗词,说起来都离不开苏辙。中秋是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一个节日。月圆之夜,最大的快乐,就是一家人
5、聚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此时此刻,最应景的,莫过于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其是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那么在这篇感天动地思念亲人的词作中,苏轼想念的是谁呢?答案是:苏辙。因为这首词的副标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苏轼来说,这个人就是苏辙。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和苏辙已经六年没见面了。我们不知道,苏辙看到哥哥这首词作时的心情,我们只知道,从此历届
6、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这一首水调歌头。元丰三年(1080)初,苏轼被贬作黄州团练副使。同年五月,苏辙送兄长的家眷来黄州,期间由苏轼陪同到赤壁游玩。兄弟俩难得一聚,在赤壁矶头,对酒小酌,看江天辽阔,不亦乐乎!胜景游目骋怀,苏辙忍不住诗兴大发,当场赋了一首七律:新破荆州得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 百姓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 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关衅, 意突成功所未闻。这是一首标准意义上的怀古诗,主题很鲜明,即从赤壁之战的历史中引出教训:不能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去进攻本身没有荒乱失德行为的国家。客观的讲,这首诗写得不错,如果是一帮文人墨客诗酒唱和,说不定还能拔个头筹。于是,
7、苏辙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哥哥,希望哥哥能点个赞。毕竟在别人眼中,苏辙是学霸一样的存在;但是在神一样的哥哥面前,苏辙自己还是不够自信。苏轼笑了笑:子由,这首诗写得不错,刚好我想了首词与你和一下。说着,呼童子铺纸磨墨,一番龙飞凤舞的行书写下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辙看完后,拍照发到朋友圈,只说了一句话:我见证了历史!从此,这首词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中的第一名。作为从
8、小玩到大的兄弟,苏轼、苏辙彼此相知于心、肝胆相照。熙宁十年(1077),苏氏兄弟分别7年后在徐州相聚,两人互相作诗应和。苏辙劝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纵不羁,小心被人抓小辫子。)而苏轼牵挂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艰难,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虽然有六个女儿,幸亏弟媳贤惠。虽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达观,纵然明日无晨炊,也依然倒头作雷鸣。)苏轼曾说过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这样的过誉之词,他也曾对苏辙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虽说这口气之大,很有点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觉,但也看得出他对弟弟才学的看重。而苏辙自承,苏轼谪居黄州之
9、后,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贬去黄州之后,闭关修炼,勇猛精进,已成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绝世高手,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了。苏轼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典型的文字狱。用时人刘安世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在狱中,苏轼备受御史逼供拷问,一度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一首如下:圣主如天万
10、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诗中次联,苏轼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遗嘱。但在诗的最后,苏轼把我们带上了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虽然时空的浩劫将使伟大时代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但兄弟之情则将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永恒地延续!据说神宗皇帝也读到了此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北宋朝廷里少了个一品大员,而中国文学史上则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苏东坡!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苏轼、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他们一母同胞,却性格迥异。苏轼旷达洒脱
11、,苏辙沉稳内敛。少年时一起伴读诗书,青年时双双名动天下,文学上他们相互唱和,宦途中他们携手共进。他们是兄弟,更是知己。无论经历怎样的顺逆枯荣,他们的感情始终如一。对苏轼而言,四海只有一子由。苏辙也总是说:兄长,你只管潇洒地向前走!谁都不是配角一门三苏,最耀眼的是苏轼。苏轼名气太盛,热情奔放,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忽略同样出类拔萃的苏辙。世人都羡慕苏辙有个好兄长,实际上,两人旗鼓相当,谁都不是谁的配角。苏轼年长苏辙近3岁,他们自幼一起读书,入仕之前未曾有一日分离。苏轼从小就是弟弟控,处处照拂弟弟。无论春夏寒暑,苏轼带着苏辙读书习字,不荒废一日。外出登山浮水,苏轼撩起衣服涉水而过,苏辙默默跟在身后。游历
12、四方,苏轼得了好物都想着弟弟。他曾经买到一个形制奇特的砚台,自己非常喜欢,回来却割爱送给了弟弟。苏辙从小就是跟在天才哥哥身后的小尾巴,终其一生,他对哥哥的仰慕始终如一。虽然仰望着哥哥,他却没有成为苏轼的影子,而是成长为另一座高峰。三苏祠中的蜡像苏轼苏辙同榜考中进士。之后,在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中再一次双双榜上有名。苏轼得了第三等(一、二等皆为虚设,三等为实际最高等级),成为北宋开国百年来第一人!事实上,苏辙本也有机会名列三等,相比苏轼 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他的策论却真正笔锋犀利,让人惊骇。他把矛头直指宋仁宗,详尽论说其为政得失,掀起了轩然大波。司马光对此特别欣赏,所试文词,臣不敢言,要将他置
13、于第三等。考官胡宿坚决反对,最终定为第四等。宋仁宗看过两人文章后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也认为苏辙的文章比自己的厉害,说世俗不知苏辙的好处是因为文如其人,沉稳低调。其学生秦观也作证说:中书(苏轼)尝谓吾不及子由’。如果说苏轼像烟火一样辉煌绚烂,那么苏辙就像烛光一样平和温暖。从年幼到出仕,兄弟二人相知相伴,相互欣赏,互相帮扶。苏辙说苏轼亦师亦兄,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对苏轼而言,苏辙不只是兄弟,更是最好的朋友: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在世俗世界,他们一生都并肩携手,风雨同行。相知无远近入仕后,兄弟两人宦海漂泊,聚少离多。世人都看到了苏轼的旷达,苏辙
14、却时时刻刻牵挂着苏轼的脆弱。观其一生,苏轼到哪儿都能走出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但每次和苏辙分离,画风却急转直下,各种凄凄惨惨戚戚。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为了照顾父亲,苏辙辞谢外职不就,与父亲同住京师。这是兄弟二人第一次分离。离别时,苏轼望着苏辙在雪地上骑着瘦马的背影,担心他衣衫单薄,一直看着他头上的乌帽在连绵起伏的沟陇中全然不见才转身离去。在寄给苏辙的诗中他写到: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他嘱咐弟弟,别只顾着追求仕途精进忘了咱们夜雨对床、常常团聚的约定啊!漂泊一生,苏轼每到一处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诗
15、作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他对苏辙感叹: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林语堂先生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苏辙回忆起与苏轼进京考试时路过渑池寺院,在寺壁上题诗一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两人同在山东为官,却因公务繁忙不能相见,中秋节这天,清冷的月光下,想起五年未见的弟弟,苏轼心中感慨,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起心无城府的苏轼,苏辙要沉稳持重多了。他深知苏轼秉性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他尊重并努力维护苏轼的赤子之心,但也不忘时时劝诫。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苏轼 深厚 兄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