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_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专用)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_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_1.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浙江专用2022-2022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 1 -2-第 1 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识记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能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 变化原因: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外力作用比拟 特点工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
2、搬 -3-运和堆积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板块名称:如图 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 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1)互相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4-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2)彼此别离: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
3、海洋,如东非裂谷带、大西洋。(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5-1 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2地质构造分类 (1)褶
4、皱:图中 A、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2)断层: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组合类型 岩层特点 图中部位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地垒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 E 处 陡峻山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 -6-顶 地堑 中间局部相对下沉 D 处 盆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四、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地貌: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一、判断题 1
5、内力作用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2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4褶皱有两种根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7-()5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1.2.3.4.5.二、选择题 6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起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7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
6、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8-答案:C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 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各具特色,如以下图中的云南石林、长江峡谷,其奇特景观让人如临仙境,流连忘返。(1)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哪两种力的作用?(2)这两种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存在什么关系?提示:(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更加不平,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9-侵蚀、搬运、堆积等,使地表趋于平坦。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但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核心归
7、纳】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如以下图所示: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根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开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 -10-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跟踪训练】以下有关内外力作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开展变化的结果 B 引起地壳及其
8、外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和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解析:选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A 正确。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B 错误。泥石流、滑坡为外力作用,C 错误。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D 错误。-1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希雷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约 6 400 米。这里的裂
9、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拟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12-提示:(1)地壳水平张裂。(2)岩浆活动。【核心归纳】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动比拟活泼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4)板块内部比拟稳定。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10、 图示 实例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13-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别离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 东非大裂谷 -14-巨大的裂谷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跟踪训练】读板块运动示意图,答复(1)(3)题。(1)图中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 -15-洲板块(2)图中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 B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11、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第(1)(2)题,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第(3)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且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16-答案:(1)D(2)A(3)B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材
12、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材料三 华山大断崖。(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_(挤压/张裂)力的作用。(2)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 -17-影响?假设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那么选择在背斜顶部,为什么?(4)材料二中,A、B、C、D 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5)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提示:(1)挤压(2)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
13、,背斜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侵蚀作用。背斜构造。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平安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18-(4)A、B、C 是断层构造,D 不是。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二中的 A、B、C 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 A、B、C 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5
14、)断层构造。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核心归纳】1褶皱构造与地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判断方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 中心局部岩层较 中心局部岩层较 -19-法 新老关系上 老,两翼岩层较新 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石被挤压,比拟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常形成山岭 图示 2.断层构造与地貌 断层 地垒 地堑 形态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20-图示 构造地貌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
15、.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应用 选择原因 向斜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聚集,如图:向斜找矿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存在向斜地下 背斜找 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 -21-部,中间为石油。(如图)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建筑、工程选址 建筑、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聚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跟踪训练】(20224 月浙江)以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 250 万年以来沉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22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二 自然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能量 交换 地球表面 形态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202046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