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5篇.docx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5篇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苦痛、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苦痛的超越。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1 【作品介绍】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与惆怅。词用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方贯穿上片,结构精致,文思奇妙。全词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画卷,运用对比与类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新颖新颖,感人肺腑。 【原文】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
2、,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 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白话译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犹如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3、。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为寄予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之时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漂亮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敬重,僧人与歌伎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开心。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满意和暖和。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短暂离开杭州都使他恋恋不舍。公元1073年(熙
4、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平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其次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有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宛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这首词有点特殊。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惦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
5、情。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动身,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飘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
6、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致,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孤独中,思妇触景伤怀,便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只能邀月对饮,可见孤寂之甚,只有凉意侵袭,可见悲凉之至。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月光给梁间华蜜的双燕挥洒温顺的光辉,好生怜惜,而对于孤寂伤怀的自己,月亮却毫不在意,
7、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艳羡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那份愁苦、凄惶真令人不堪忍受。 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 此词艺术上的胜利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态相像,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方,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许久;二可以构成雪白迷漫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新颖。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明,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
8、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超群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剧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2 【作品介绍】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词。该词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该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原文】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1),天应乞与点酥娘(2)。自作清歌传皓齿(3),风起,雪飞炎海变凉爽(4)。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5)。试
9、问岭南应不好(6),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注释】 (1)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2)天应(yn):上天的感应、显应。 (3)皓齿:洁白的牙齿。 (4)炎海:喻酷热。 (5)岭:这里指岭南,即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梅香:梅花的香气。 (6)试问:试着提出问题,摸索性地问。应:应当。 (7)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白话译文】 经常艳羡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优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优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燥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凉爽。 你(指寓娘)
10、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照旧,笑颜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芳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当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
11、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实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凉爽。”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犹如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凉爽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子变愁闷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安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美妙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妙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超群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画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
12、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安逸,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忱。“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骄傲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状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毅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终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际,大
13、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受的烙印,有着词人的特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处世哲学。 全词以明净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妙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珍贵品行,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3 【作品介绍】 南歌子游赏,是由北宋时期的闻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元祐五年庚午(一九年)端午,作于杭州。东坡守杭,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任,元祐六年三月离杭还朝,只元祐五年在杭度端午节
14、”(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南歌子游赏)。此词中,作者描绘了在端节午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上片起先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漂亮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片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后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原文】 南歌子游赏(1) 山与歌眉敛(2),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3)。 不羡竹西歌吹(4)、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5), 琼彝倒玉舟(6)。 谁家水调唱歌头(7)。 声绕碧山飞去(8)、晚云留。 【注释】 (1)元祐五年(一九年),苏轼为杭州知州时作。“游赏”,傅本作“钱塘端午”,元本作“杭州端
15、午”。宋史苏轼传:“(元祐)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即元祐五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南歌子游赏:“元祐五年庚午(一九年)端午,作于杭州。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於此。陈鹄耆旧续闻:南歌子云: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十三间楼在钱塘西湖北山,此词在钱塘作。此词旧注曾云:汴京旧有十三楼。非也。案:东坡守杭,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任,
16、元祐六年三月离杭还朝,只元祐五年在杭度端午节,故编庚午。”东坡词编年笺证卷三南歌子山与歌眉敛考证:“耆旧续文云:东坡南歌子词云:游人都上十三楼,十三楼,在钱塘西湖北山。此词在钱塘作。旧注:汴京旧有十三楼,非也。词林纪事张宗橚案云:西湖志:大佛寺畔,旧有严相院,晋天福二年,钱氏建,有十三间楼,楼上贮三才佛一尊,苏子瞻治郡时,常判事于此。殆即此词所云之十三楼耶?朱、龙二氏编庚午,从之。” (2)“山与歌眉”二句:写钱塘湖光山色如美人之黛眉敛翠,秋波顾盼。谢偃听歌赋:“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白居易赠晦叔忆梦得:“酒面浮花应是喜,歌眉敛黛不关愁。”苏轼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诗:“雪山已作歌
17、眉浅,山下碧泉清似眼。” (3)“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葛岭路:“十三间楼相严院,旧名十三间楼石佛院。东坡守杭日,每治事于此,有冠胜轩、雨亦奇轩等。”苏轼郭祥正十三间楼诗:“高楼插湖脚,绀碧十三部。” (4)“竹西”:扬州亭名。舆地纪胜卷三七淮南东路扬州风物:“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今废。”嘉庆维扬志卷七:“竹西亭,在城北门外五里上方禅智寺侧,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亭名盖取于此。向子固易歌吹。经绍兴兵火,周淙重建,复旧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颂奏乐繁华,不必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析苏轼 古代 诗词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