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pdf
《《说“木叶”》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学设计.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用投影机展示授课过程中所用的资料。教学设想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2、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填两组诗(出示幻灯片),前两句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中传颂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后两句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千古绝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的“落木”指的是(落叶),“落红”指的是(落花)。那么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否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它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和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妙处难以言
3、说,这是诗歌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今天,我们就想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体会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二、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诗歌中的“木叶”意向进行分析说理。三、速读课文,概括文本信息 1第一段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但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3第三段主要介绍了什么?(提
4、问)明确:“说明“木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即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7.第七段主要写了什么?第 7 段:总结全文。说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木叶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