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df
《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湛江师范学院附中 200910 学年度考点题库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请把每小题答案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内。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4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 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2、 4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 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 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3下图中,图一和图二表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 理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分封制和二_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和行省制 D县制和行省制 13【10 年湛江二】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
3、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14【10广州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7【10 邯郸一】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我以为即使在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统 治半个中国的 时期,在蒙古人、满洲人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汉人仍然在中国史上起 着主导作用。”形成汉人“主导作用”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人口众多 B少数民族军事力量弱小 C
4、汉族政治制度先进 D汉族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解析】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地区时,都采用了汉族的先进管理方式,主要是汉族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答案】D 14【10 邯郸一】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最能体现其本质异同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解析】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制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但不同的是前者主权在君,后者主权在民。【答案】B 26【10 衡阳一】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官有常职,则有行 省牧民者
5、,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元代官职与宋代相比有了新的变化 B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C蒙古贵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D在中央设行省,在地方设路、府、州、县 D 从材料看,行省应该设在京城之外,而结合史实我们知道元朝的行省就是地方省制的开端。13【10 合肥二】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 A西汉 B北宋 C南宋 D明清 13.C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1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6、,力少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对贾谊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大肆分封异姓诸侯 B大肆分封同姓诸侯 C广建郡县 D用广建诸侯的方式削弱原诸侯国的势力 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4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是 秦朝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推恩王侯子弟 汉武帝设刺史 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 A B C D
7、5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 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措施是围绕 A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C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矛盾 D北宋和辽国的矛盾 7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 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任能,保证政治文明
8、 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8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宰相中常常有七八个参与议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防止宰相专权 C扩大中央官员的民主权利 D便于向地方派出高级官员 9下列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代设中书省 D明代废除丞相 10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据此回答 1112 题。11清朝设置军机处使专制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是因为 A军机处是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 B军机处集
9、政令拟订和执行大权于一身 C军机处仅仅是笔录和传达皇帝的旨意 D军机处相当于明朝的内阁 12从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其政治体制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君权不断加强,臣权逐步弱化 B文官加强,武官削弱 C 宦官加强,外戚削弱 D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减弱 13.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图 5 完成 14 题。14.在图中 I 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15我国古代设置专
10、门行 使监察权力的官吏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期 期 D宋太祖 16.下图所示的中央行政机构属于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 17.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8.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1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9.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0、唐朝
11、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21 经过专题一的学习,小梅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 A 大禹与“小康时代”B 周武王与分封制 C 秦始皇与“焚书”“坑儒”D 汉武帝与内阁 22.对“改土归流”政策叙述错误的是 A.元朝时在西南地区创设土司制度 B.明朝时开始推行“改土归流”C.清朝开始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D.“改土归流”是一个阻碍西南地区发展的地方管理制度 23.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 D
12、.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24、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划全国为 25 个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25.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 确立三省六部制 废除丞相 设置内阁 增设军机处 A、B、C、D、26(2007广东高考)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27(2006天津高考)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3、C北宋设立枢密院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28(2007广东高考)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 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9(2007山东高考)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 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30(2007宁夏高考)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 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
14、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0(2009 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C 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 C 项正确。11(2009 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 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
15、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C 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13.(2009 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解析】B C、D 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 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16.(2009 高考浙江文综)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 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解析】
16、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17.(2009 高考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B。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 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 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 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8.(2
17、009 福建文综高考)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 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 世纪晚期 C.公元前 3 世纪早期 D.公元前 3 世纪晚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 1 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 2 加 1 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 0602 年是晚期。19(2009 安徽文综高考)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 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18、D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为行省,应是元朝,图为道,应是唐朝,图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为郡县制,应为秦朝,故 A 项正确,BCD 顺序错误。20.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 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解析】B 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选 B。22(2009 高考上海单科)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 时推行的选官制度
19、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D 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23(2009 高考海南单科)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 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解析】D 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符合题意。24(2009 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 汉代 明清 政治制度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