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1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1(4 分)(1)部署 熠熠(2 分)(2)zhu k(2 分)2(2 分)B 3(2 分)B 4.(3 分)D 5(2 分)C 6(2 分)D 7(5 分)参考答案:2016 年,“中国天眼”的使用集中在两个时间段(1 分):一个是 9 月,使用率达到 100%(1分);另一个是 12 月,使用率为 20%(1 分)。原因:第一个时间段的使用,与“中国天眼”的竣工有关;第二个时间段,与“汉语盘点”活动的举办(或“中国天眼”入选“十大科技焦点名词”)有关。(2 分)【评分标准】原因,
2、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8(4 分)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内容,能够概括科学家们的事迹贡献、评价他们的精神品质,2 分;形式,符合对联要求,2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9.(3 分)A 10(3 分)B 11(3 分)D 12(6 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 1 分。13.(4 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 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 分)的闲居之乐
3、(1 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 分)。14(5 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评分标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15(3 分)C 16(3 分)D 17(6 分)答案要点: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2 分)【评分标准】形象,1 分;结合诗句分析,1 分。意思对即可。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2 分);李白诗,狂放豪迈(2 分)。【评分标准】形象,1 分;结合诗句分析,1 分。意思对即可。18(6
4、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江晚正愁予(余)山深闻鹧鸪 【评分标准】写对一句,1 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19(2 分)D 20(3 分)C 21.(4 分)答案要点: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独具慧眼(独特的视角);长期的酝酿(等待);突发的灵感。【评分标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22(4 分)参考答案:勇于突破模式、超越自我(1 分),热切关注和反映民族苦痛(2 分),人物设置抛弃了人们熟悉的模式(1 分)。23(6 分)答案要点:彻底抛弃传统,进行最决绝而勇敢的小说实践;塑造的人物形
5、象或设计的故事情节寄寓了作家的哲学思考;具有超乎常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24.(5 分)参考答案:这一组问句引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1 分),以树上的男爵构思和创作的艰难(1 分),赞美卡尔维诺具有惊世的写作才华(1 分);这样连续发问,形成悬念(1 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评分标准】若有其他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25.(10 分)一类卷(810 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二类卷(57 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14 分),偏离
6、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26.(50 分)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425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 46 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 48 分以上。二类卷(334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 37 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 39 分以上。三类卷(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 2
7、9 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 31 分以上。四类卷(240 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 24 分为基准分浮动。说明:没有题目,扣 2 分。每 3 个错别字减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50 个字减 1 分。文言文参考译文: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
8、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
9、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