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pdf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析 SNS 社区产品架构模型 引言:原本经济危机来了,FACEBOOK 估值从 150 亿美金跌至 40 亿;国内互联网创投环境也日趋寒冷,而在舆论界,关于 SNS 的话题似乎热度未减,当然在精彩文章之中也夹杂着一些隔靴搔痒式的讨论;最近,时值腾讯空间及手机社区平台高速发展,迭创新高;我也想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简单地聊一些关于 SNS 的理解;个人认为,从严格产品意义而言,国外是FACEBOOK,国内是校内网最先实现相对完整地SNS社区产品架构的;而早期的网易社区,腾讯 IM 平台,早期博客形态的空间,包括现在一些手机社区,都和SNS 有些偏差;具体地讨论以下问题:1SNS 社区的三层产品架
2、构:Profile;Relation;Content&App;2SNS 三层产品架构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依存;3 关系链开放及 NewsFeed,SNS 的重要元素;4 市场上 SNS 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1.SNS 社区的 三层产品架构;从概念上,SNS 是一种新的在线生活方式;连 FACEBOOK 自己都说自己不是一个网站,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这个理念和腾讯的“在线社区产业”是相通;从外部一些文章可看到,腾讯形成了在线社区 3C 产业链,分为三层,从下到上分别是用户 Customer,社区 Community,内容 Content;这是腾讯的创造性贡献;其实,具体到一个 SNS 社
3、区产品模型,从下到上也分为三层:1 底层,Profile;用户的属性描述及行为画像;比如用户的社会属性,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还包括用户的爱好,服务使用倾向等推导属性;这相当于社区的“地基”,一定要建立的很稳固,这里有几种细分:一类是用户的直接属性;表现为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引导填写的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毕业年份等基本社会属性;看到所有的 SNS 都在引导用户填写,甚至采用一些激励措施;二类是用户在社区中生存所获得的社区属性;比如成长等级,称号,虚拟职务,角色等;三类是用户的隐藏的扩展属性;即系统通过对用户在各类社区长久活动留下痕迹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所形成的对用户有统计意义的商业偏
4、好属性;比如用户 XX,是一个 30 岁左右,怀孕期的妈妈,对婴儿用品,化妆品有独特的潜在偏好;一个不同完善程度的社区系统,对于一个用户信息的收集也是不同层次的;而所有的商业网站通过持久竞争,留下来最宝贵的核心竞争信息,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掌握能力了;2 中间,Relation;用户群内部关系链;在 WEB1.0 时代,每天浏览 SINA 的人可能有 100 万,但他们虽然同在访问一个网站,同看一条新闻,但相互之间无法察觉,无法交流和沟通,这 100 万人中是孤立的,没有关系链;随着 WEB2.0 元素的发展,网站经营者知道给每个访问的用户一个 ID,让他们相互可见,并提供他们相互联系,认识并
5、熟知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站内消息,相互访问首页;用户群的“网络效应”用户群中的关系链是具有“网络效应”的,当用户群规模到一定的临界点,不需要外部推动,通过低成本口碑传播可以像雪球一样的自我滚动壮大的;所以,在网站发展初期,很多网站都要拼命烧钱,送鸡腿等推广方式,要把用户群推到这个临界点;这还可以叫做“群聚效应”;很多 WEB2.0 概念的网络产品都开始意识到用户群内部“网络效应”而得以壮大,比如的 IM 关系链是最稳定的一种;淘宝网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网络效应也十分强大;关系链,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好友关系强关系链,关注追随关系弱关系链,同好关系,同爱好,粉丝
6、圈;同地域关系同城等;在一个 SNS 社区产品中,关系链是非常核心的,是“聚气”的;在产品构建之处就需要优先考虑;3 上层,内容 Content 和应用 Application;内容 content,包括两类,一类,是网站经营者官方提供的资讯,图片,音乐,等浏览类的资源;二类,是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创造自组织的内容;可表现为,个人日志 Blog,相片,即时博客如短文本 Qzone 心情,Twitter;内容,从表现形式及载体上从简单到丰富,从简单文本,短文本,到图片,音频,甚至个人视频,随着网络硬件条件的发展,内容的主流载体将更加 RICH 化;内容从本
7、质上,满足了用户的几类基本地广泛的需求:1.信息获取的需求 2.个性化表达与倾诉的需求UGC,通过个人日志,心情,图片等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这个符合人对自我存在感的心理诉求 应用 Application;App 是有点偏技术化的术语了,相对于平台而言,它有一定的业务逻辑独立性,可以插件化的与平台轻度耦合;App 可以表现一个互动游戏或应用软件,在 Facebook 的平台上表现为 web 方式;在 Iphone 的平台上为独立可运行的软件方式;SNS 中的 App,要调用到下层的用户属性信息 profile,中间的关系链信息 relation.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App 和内容一样,是分为主流和
8、长尾;主流 App 用户接受度高,比如朋友买卖,抢车位,在用户群中可获得很高覆盖率;长尾 APP,只针对某一个细分的用户群某一特定偏好,但规模化的 App 可以覆盖一个广阔用户;关于 App 的开放问题 当前比较热的话题是 SNS 平台的开放,通过开放 API,引入更多的第三方 App 开发者,平台经营者聚集更多的产业资源,引入竞争,发挥群众的创意和智慧,;但平台开放,也给平台经营者的运营能力提出很大挑战;比如平台的安全策略,承载性能,APP 的审核等管理机制等;这涉及到对一个产业链下游的经营问题;二,Profile,关系链,App 之间的关系 1 经过用户在 SNS 社区中的生活,Profi
9、le 将自我演化,逐步丰富和清晰;SNS 社区是一个平台,生活着千百万的网络用户,一开始除了用户填写的一些基本资料,我们对他的了解是模糊的,比如一个个带着面纱的用户;随着用户在此平台上,UGC 产生内容,浏览自己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加入自己喜爱的投票或粉丝圈,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 用户在使用 APP 和 Content 的所有过程中会留下痕迹和脚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沉淀下来,通过数据挖掘是可以构成对此用户进一步清晰的画像;从而达到对此用户的精准认知;比如FACEBOOK这类的用户行为挖掘系统,像一个黑盒子,输入一个用户的ID,系统会告诉你这个人的商业价值倾向,直接对应到不同行业
10、的商业广告价值中;2 用户通过在 App 之间的互动,强化关系链粘性,并扩展关系链;对于关系链而言,用户之间在共同参与 APP 互动中,好友之间增强沟通了解,关系链粘度提升;用户在对“同好”,“同城”的参与过程中,会拓展新的关系链;同时通过六度概念“朋友的朋友”来不断的延伸自己的关系圈;3App 和内容等“题材”是聚集人气的核心要素;下两层是基础设施,是粘住人气的核心要素;在 SNS 中,“题材”是吸引人气的核心要素;某一个内容或某一款 App 或许可以引爆流行,快速吸引来大量用户;同时,“题材”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持续的更新;如果这个更新是网站经营者做,那维护成本就很高;如果是用户通过 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SNS 社区 产品 架构 模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