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检验-总结.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细菌学检验-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学检验-总结.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细菌学检验重点(选择 20 个 20 分,填空 52 个 26 分,名词解释 6 个 18 分,简答 6 个 24 分,论述 1 个 12 分)注:以下内容主要是老师的红字部分,可能看的过程有些吃力,大家结合课件和书本看哈,帮助理解,不过老师说过考点重点在红字部分的 第一章 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差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2、生物安全防护基本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protection f
2、or laboratories)实验对象: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综合措施: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设施、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周围环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原则 积极防止操作者在污染的环境中接触生物危害物;主动封闭生物危害材料产生之源,防止从操作部位向周围环境释放;尽量减少生物危害材料向周围环境意外释放所造成的后果。3、实验室必须设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 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生物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一级最低,四级最高。4、在主实验室合理设置清洁区
3、、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5、各级生物防护实验室特点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1/P1):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2/P2)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在处理危险度 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4/P4):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
4、,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6、控制措施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接触的一级屏障。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7、生物安全柜(BSC)biosafety cabinet(概念、分级及特点)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净化排气)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差异,生物安全柜可分为 I、级 3 种类型。实验室应按要求分别配备 I、级生物安全柜。级生物安全柜:外部空气 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但不保
5、证实验对象不受污染。级生物安全柜: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的单向流空气 既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也保证实验对象不受污染;级生物安全柜: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的单向流空气 8、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的区别;超净工作台:保护样品,不保护操作者和环境 生物安全柜:保护操作者、环境以及实验材料 正压、简单 负压、复杂 不能以净化工作台代替生物安全柜,反之则可以。9、标准的细菌等微生物操作要求 实验室负责人.工作人员洗手、工作区域不允许吃/喝/抽.戴护目镜或面罩、食物储存 禁止口吸吸管、减少飞溅物/气溶胶、工作台表面的去污/灭活、废物去污后处理 10、注:高压蒸汽灭菌:负责消毒者不准离开消毒室。制备培
6、养基.无菌操作.、使用酒精灯、灭菌吸管.10 倍递增稀释.无菌操作;)三三制:稀释三级,每一稀释度用三个平行平板;取供试液加注于平皿时,供试液须充分混匀。培养基倾注于平皿:451、整个操作过程应在 lh 内完成、无菌检验.第二章、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临床样本的采集与送检 1、食品样本采集原则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随机采样代表性 无菌操作,防污染。(外源性污染、样本变质和细菌生长)食物中毒时,采集可疑食物样本。2、食品样本采集种类 大样、中样、小样。、大样:一整批样本。中样:从样本各部分所取得的混合样本,一般为 200g。小样:分析用,检样,2
7、5g。注:检验结果报告后,剩余样品或同批样品不进行微生物项目的复检 3、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法 借助显微镜,对细菌形态、大小、排列、结构进行直接观察。在细菌检验中极其重要,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样本中有无细菌及其大致的数量。样本 采样时间 采样方法 注意事项 血骨髓 发病早期、急性期或 症状典型时 成人 10ml,儿童 35ml;骨髓 12ml。样本切勿冰箱存放;无菌操作;废弃物高压灭菌。尿液#晨起 中段尿 防杂菌污染,无菌操作。尽快送检,不得加防腐剂或消毒剂。粪便 急性期 脓血、黏液的粪便;絮状物;直肠拭子 无菌采样;新鲜;立即送检。)痰 上呼吸道样本 晨间 无限制 自然咳痰、支
8、气管镜、胃内采痰法等;鼻咽拭子 漱口;立即送检或 4保存。(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结构和染色反应性。培养物是否为纯种。普通光学显微镜(m 1000)细菌染色样本;弱光下用于不染色样本活菌的运动情况 暗视野显微镜(m:50 倍)不染色样本活菌的形态 相差显微镜:活体细胞的外形和运动方式;细胞内部某些细微结构及这些结构的数量 4、不染色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有鞭毛的细菌为真正运动 无鞭毛的细菌则为布朗运动(即分子运动)染色检查 细菌染色显微镜观察。常用的细菌染料:人工合成带苯环的染料,色基+助色基 单纯染料:苏丹染料 酸性染料:伊红、酸性品红、刚果红等 碱性染料:美蓝、孔雀绿、甲紫和碱性
9、复红等 复合染料:姬姆萨染料、瑞氏染料等/5、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染色,使各种细菌均染成同一颜色。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只能显示细菌的形态及大小。如用美蓝或稀释石炭酸复红等 6、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染料染色细菌,显示细菌形态大小,鉴别细菌种类 鉴别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Grams 染色操作步骤: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抗酸染色法:抗酸菌:分枝杆菌/分枝菌酸。一般不易着色,一旦染上色后又不易被盐酸酒精脱色。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抗酸菌着色。步骤:初染、脱色、复染 7、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细菌本身不着色。;细菌荚膜常用墨汁负染色法配合单染色法(如美蓝),背景呈黑色,菌体染成蓝色,荚膜
10、不着色,包绕在菌体周围成为一层透明的空圈。该法具有快速、经济、简便易行、高度反差、分辨率高的特点。8、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状分 液体培养基:增菌、作生化试验等 半固体培养基:观察细菌的动力、分类鉴定、保存菌种及噬菌体效价滴定等。琼脂用量为%1%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平板、斜面、高层及高层斜面;琼脂用量为%2%9、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 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营养培养基(nutrient medium)增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选择性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专用培养基(dedica
11、ted medium)10、增菌培养基:多为液体。目的菌,杂菌。营养成分抑制物质 选择性增菌培养基;非选择性增菌培养基%NaCl 肉汤:金葡増菌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的生长特征(颜色、形状等)不同而被区分开。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 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 12、制备培养基的一般程序 1 调配溶化;2 矫正 pH;3 过滤澄清;4 分装;5 灭菌;6 检定 13、平板划线接种法 平板划线接种法是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使样本或培养物中混杂的多种细菌分开成长为单个菌落,并根据菌落的形态和特征,挑选所需的单个菌落,经移种获得纯种细菌。不同的细菌在平板上所形成
12、的菌落有其固有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之一。14、平板划线方法 分区划线接种法;曲线/连续划线接种法;棋盘格划线接种法;放射法;四格法;平板涂布接种法 15、分区划线接种法:多用于含菌数量较多样本的细菌分离 16、半固体培养基:可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和保存菌种。,17、菌落: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物体(群落)。18、菌落特征 菌落形状;大小:mm;表面性状;边缘情况;颜色;透明度;质地;粘度;乳化性.等 19、细菌在鉴定培养基上的特征 溶血特征;卵黄;蛋白;色素;气味 在血平板上的溶血特征 溶血:狭窄的草绿色的半透明区域 溶血:完全透明清楚的宽带 。溶
13、血:看不到溶血带的溶血 卵黄琼脂中的反应:检查细菌是否产生卵磷脂酶和脂酶 卵磷脂酶:降解卵黄,菌落周围出现沉淀环 脂酶:出现“珍珠包膜”蛋白水解作用:在菌落周围出现清晰的环。色素 水溶性色素溶在培养基中,使培养基着色。绿脓色素、荧光色素等;脂溶性色素则使细菌菌落着色。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金黄色菌落。)气味 假单胞菌属细菌葡萄汁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的臭味;链球菌地窖里的霉臭;梭菌粪臭、腐败味;产黑色素类杆菌属细菌辛辣味 20、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不同的细菌不同的酶系统不同的新陈代谢产物产物不同的生化特性鉴别细菌的类别 21、糖发酵试验结果判断 反应现象 结果描述|酸性变色、有气泡 分解糖产酸、产
14、气 酸性变色、无气泡 分解糖产酸、不产气 培养基不变色 不分解糖 22、甲基红(MR)试验:检查细菌发酵葡萄糖产生并保持稳定的酸性终末产物和克服体系缓冲作用的能力。分解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乙酸、甲酸等培养基的 pH甲基红指示剂红色:阳性;|分解葡萄糖产酸少培养基 pH 较高甲基红指示剂黄色:阴性。23、-半乳糖苷酶试验:预测细菌发酵乳糖的能力。-半乳糖苷酶:一种能把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的酶。发酵乳糖的大肠菌类能产生-半乳糖苷酶-渗透酶(P)和-半乳糖苷酶(G)24、靛基质(吲哚)试验 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吲哚 吲哚二甲氨基苯甲醛玫瑰吲哚(红色)25、硫化氢试验 (分解:含硫氨基酸H2S H
15、2S铅或铁离子黑色硫化物。26、触酶试验 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可使细菌代谢过程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27、血浆凝固酶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凝固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产生凝固。玻片法:与细胞壁结合的凝固酶 试管法:菌体生成后释放于培养基中的游离凝固酶 。28、血清学鉴定 serological identity:确定致病菌的种或型 未知纯种细菌已知特异性抗体 常用方法:玻片凝集试验、免疫荧光、协同凝集、对流免疫电泳、酶免疫、间接血凝、乳胶凝集 29、血清学诊断 辅助诊断: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和病程较长的传染病。抗体有无及其抗体效价变化 已知的细菌/特异性抗
16、原特异抗体 常用方法:试管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显微镜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乳胶凝集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样本,恢复期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 4 倍或 4 倍以上。30、细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外毒素 细菌外毒素的免疫血清(抗体)被检细菌培养物滤液(抗原)细菌外毒素(抗原)被检患者血清 动物试验 内毒素 家兔热原试验,鲎试验,免疫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术、高效液相色谱:31、鲎试验(limulus test,LT):定量及半定量检测细菌内毒素;血液中含有一种独特的有核变形红细胞,红细胞裂解物内毒素凝胶 32、细菌数量的测定:物理计数法;生物计数
17、法 物理计数法 细菌总数计数法:利用工具和仪器对样本中的细菌进行计数,其结果表示样本中的所有细菌(活菌死菌)。Breed 计数法:Direct microscopic count 比浊管计数法:细菌悬液的浊度与菌数成正比 .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吸光度同细菌总数成正比 生物计数法 活菌计数法:利用各种培养方法检测样本中细菌的数目,计数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样本中活菌数。半定量计数法;倾注平板法;旋管计数法;滴液计数法;琼脂表面计数法;膜滤过计数法;微菌落快速计数法;最可能数(MPN)的估计 33、L-型细菌检查 L forms bacterium:一种细菌通过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必须在高渗溶液
18、中方能存活,并失去原有形态而变成圆球形或多形性。致病 第四章、细菌的分型及其检验技术 1、细菌分型“传统方法”仅进行病原的菌种鉴定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分型诊断。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耐药谱分型;质粒图谱分型;PCR 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2、噬菌体的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种、型)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一种或与该种相近的细菌,故可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用己知型噬菌体鉴定细菌,可对细菌进行分型。.3、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4、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与宿主菌的
19、染色体整合,随细菌 DNA 的复制而复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不产生子代噬菌体。5、噬菌斑(plaque)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体可使浑浊的菌液变为澄清;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体对宿主菌细胞的裂解作用可使菌落溶解,导致在带菌琼脂平板上产生空斑,易于观察,称噬菌斑(plaque)。6、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噬斑形成单位(pfu)的测定: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通过噬斑计数,可测定一定体积内的 噬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s,pfu)数目,即噬菌体的数目。7、细菌素分型技术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类抗菌物质,这种物质只对产生菌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抗菌作
20、用,而对产生菌本身不敏感。细菌素是蛋白质,质粒控制,多处于抑制状态。细菌素的应用主要是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是血清学分型的补充。8、药敏试验(drug susceptibility test)在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能力的试验。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9、药敏试验方法 纸片法:测定抑菌环大小,其结果以敏感、中度敏感、中介度、耐药表示。,稀释法:找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或最小杀菌浓度(MBC)表示。E 试验(E-test):最小抑菌浓度 MIC:在特定环境下孵育 24 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小杀菌浓度 MBC
21、:杀死%(降低 3 个数量级)的供试微生物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10、纸片扩散法 是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标准实验方法;细菌耐药谱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原理:将含定量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测细菌的琼脂平板表面,培养后,形成一个透明抑菌环。抑菌环的大小反映待测菌对该药物的敏感程度,与 MIC 成反比。%麦氏比浊度=1108cfu/ml 结果判断:针对抑菌环直径测量值报告敏感、中介或耐药。敏感(S):被测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愈。中介(I)耐药(R):被测细菌不能被常用剂量抗菌药物抑制,或具有特定耐药机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11、肉汤稀释法 原理:将药物按一定规律用 M-H 肉汤稀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学 检验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