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运作的中心。其中,92%左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是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下的科级建制的中心5,这种机制的优点是能够依托党委学生工作部,便于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工作,但这种机制由于依托党委学生工作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时要受到学工部的行政制约,也存在着工作缺乏独立性、人员配置受限、工作人员身份界定模糊等缺陷,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发展6。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的双结合工作体制是前提和保证。学校领导与专家队伍分别组成
2、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双结合的工作体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及行政部门的领导、决策和管理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资源、经费等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专家队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和专业优势,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整合和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所以,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并明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
3、学、科研以及辅导或咨询工作。各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和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保证经费投入,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置的政策依据。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航 教育部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术都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确立其目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
4、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7。有的学者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维护心理健康;有的学者从德育需要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等;还有的学者认为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标准予以分类,如: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发展目标和预防目标等。我们认为,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与高等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兼顾个人与社会,既要面向未来也要立足现实。因此,我们认为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 号)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目标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为高等学校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导航作用,即:“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把手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把手。教育部在意见和纲要
6、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围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它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也为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把手。深刻理解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
7、认识应该包含以下方面:1 在工作对象上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别差异。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员性的问题工作,每一位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定上应该以全体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常规的教育教学来训练培养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关注个别差异。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生活背景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个体的主观努力不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的一方面,也存在差异性的一面。因此,在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时还必须考虑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
8、大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全员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2 在工作内容的确定上,首先要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与发展需要;其次,要考虑社会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应以心理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预防和矫治其心理疾病为目的,以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为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的原则,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可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心理辅导。即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和激发
9、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习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考试)方法和策略,掌握较高效率的学习技能;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诊断学习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矫正,提高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学习行为的科学性。(2)情意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了解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心理学常识;提高大学生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导致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
10、帮助大学生养成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增强情绪体验的愉悦性和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学会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积极克服遇到的挫折。(3)人格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分析自己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塑造健康的性格;帮助大学生选择和掌握发展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明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自觉矫正不良的观念行为。(4)青春期与性心理辅导。通过关于性生
11、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了解青春期作为人生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性;身心变化发展及其特点,了解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差异、特殊心理的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家庭观。(5)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等;提高大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帮助大学生学会准确地判断人际关系状况,学会分析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和排斥力以及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学会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人际心理;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12、。(6)生活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与态度,处理好休闲、学习、工作和劳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掌握一些休闲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休闲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引导大学生了解消费常识,培养合理消费观念与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食、睡眠、健身、健心等。(7)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个人的体力、能力、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分工、当地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包括心理素_质)的要求;引导大学
13、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地组合,作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培养其为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追求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升学就业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四、选择恰当有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高等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保证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途径,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
14、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选择恰当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就成为了高校有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选择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及规律,根据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具体的教育任务及客观的条件。依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具体工作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形式: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学校实现教育
15、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构筑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了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教育部办公厅 2011 年 5 月 28 日专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 号)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六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为高等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7。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基
16、础部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 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要坚持立足于心理科学理论、立足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需要、立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与提高。然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首先,任何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其次,实践也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化为个体心理品质的中介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或者教学效果
17、,都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它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应该是其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建立起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与价值,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优化心理品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融合型心理健成长环境、心理测试等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及时筛选、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近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高校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广泛开展
18、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已经成为了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也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校园物理环境校园建筑风格、绿化布局等。心理学研究证明,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物理环境的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物理环境。校园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校风是校园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
19、,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其要素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发展竞争意识,培养奋发进取精神,有助于学生深化自
20、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发展水平。因此,高校要花气力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不断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其心灵,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协调发展。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是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 俗话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研究及实践证明,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更多地
21、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况且,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深入现实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因此,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外,还需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专题的心理健康能力训练活动,促进心理维护能力的增长。心理能力训练从类型上包括通过接受专职或者学科教师指导及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而进行的改变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解决自身在认知、情意、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特定心理素养 _方面训练;也包括注重团体成员互动,应用性强,形式灵活,活泼有趣,适用面广的班级及社团活动;还包括注重自我体验,通过教练引导,大学生自身行为体验,引导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完善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团队意识及成员间信任感的心理拓展训练。从训练内容方面可以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从活动活动形式上可以是演讲、电视欣赏、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卫生学、德育论等多个学科领域。要构建科学化、实效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模式,深入研究模式构建中的相关因素及其地位和作用是前提和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