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刘永梅教学提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刘永梅教学提纲.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刘永梅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地理教研室 刘永梅【教学背景】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欺负状况趋向于平缓。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用
2、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
3、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具准备】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先播放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泰山、华山、富士山、长白山天池等几幅图片,)我们能观察到绵长的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也能感受到的雄壮的泰山,奇特的黄山,还能欣赏到美丽的富士山,这是他们的外在美,而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是他们内在的形成原因。【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介绍】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
4、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讲解: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从感官上感受一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外部形态的不同,褶皱山;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常见代表性名山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断块山:常见形态:独立的山体,有陡崖,常见代表性名山有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江西庐山 火山:常见形态:锥形、盾形,常见代表性名山有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承接: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屏幕显示:1、褶皱山 讲解;先理解一下褶皱概念 提问仔细观察图,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答:略 精品文档 收
5、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显示】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讲解】褶皱最基本的单位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引导学生看大屏幕】观看左图:提问:一般情况下,在地貌上,背斜、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形?学生回答:背斜常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引导学生看大屏幕】观看右图:大家请看!背斜形成了什么地形?向斜形成了什么地形?回答略
6、 讲解:背斜由山岭变成了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是什么特殊原因形成了这种地形倒置呢?画图强调背斜顶部所受的张力,岩性比较疏松,向斜的轴部所受挤压力,岩性比较坚硬。然后动态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过程。【教师强调】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
7、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显示大屏幕从岩石的新老关系方面区分背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显示】同学们看学案,自己参考课本,把这部分内容归纳填写一遍,并掌握好。1、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地质构造 褶皱 背 斜 向 斜 判 断 方 法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8、主要依据)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常见地形(未侵蚀地貌)山 岭 谷 地 倒 置地形(侵蚀后地貌类型与成因)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 向斜轴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图示 跟踪练习见导学练【转折过渡】岩层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显示断层图-断裂-错开 显示断层的概念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9、强调两个概念:褶皱和断层的区别 褶皱是地壳运动引起岩石的弯曲变形,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岩石的变位。断裂和断层的区别(发生断裂的岩石发生相对位移才叫断层。显示断层的基本形式和造成的地貌形态【教师点拨】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两个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它在地貌上常表现为什么形态?-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它在地貌上常表现为什么形态?-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10、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归纳总结】2、断块山 地质构造 断 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地 貌 类 型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 举例: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举例: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分和谷地 图 示 知识拓展我们了解了褶皱和断层,他们在指导人们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显示背斜、向斜图-
11、归纳出利用背斜构造找油,向斜构造找水 显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图,-归纳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构造 显示断层图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归纳:修建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一方面容易引起渗漏,另一方面易引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课堂小结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形态:背斜和向斜 褶皱形成过程: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块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断 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我是用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对一些新技术应用还不够熟练,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找了几个年轻教师帮忙,课件制作还算顺利,但在上课时显得有点手忙脚乱。再就是教学观念不舍得改,仍存在“喂”学生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主要问题是懒于动脑,光“看热闹”,不能及时有效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导致学习过程也很吃力。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理念,更好的设计情境,设计问题,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最关键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