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劳动经济学 1 第一章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进行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关系及运行规律。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劳动力市场概论、劳动力供求分析、工会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劳动投入的生产理论、成本、收益理论 与劳动相关问题 劳动力市场、劳动报酬、失业与通胀、劳资纠纷、歧视等 劳动关系及其动作规律(管理)劳资关系、分配关系、劳动组合关系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源于劳动力商品与其供给者
2、劳动者不可分割的性质(1)交易后(就业后),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力)会发生变化。(2)劳动力商品的质量(素质)难以把握。(3)劳动力能够持续地成为商品,其载体劳动者本身的生存必须得到维持(4)劳动力无法从劳动者身上剥离(5)与雇主相比,劳动者缺乏关于市场条件各方面的信息 4、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劳动者处于弱势 市场不稳定 5、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1)宏观方面,劳动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失业、劳动报酬、职工福利(2)微观方面,劳动经济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性问题(3)对于个人来讲,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分析社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3、什么?劳动力商品有哪些特殊性?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概念 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劳动经济学 2 劳动: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资源: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3 劳动力需求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者的
4、数量 劳动的需求是派生需求:产品、服务的需求 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时,雇主就会增加雇佣劳动力 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4、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图形及相互关系 劳动的生产力递减规律 5、长期劳动力需求 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定义、斜率、横纵截距 均衡条件:成本既定,产量最大;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平缓。(需求弹性大)P43 6、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图形表现为点沿同一条等产量线移动(2)规模效应:因工资
5、上升造成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劳动经济学 3 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图形表现为点沿移动到另一条等产量线 7、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和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变动的反应程度 E=(L/L)/(W/W)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A 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 B 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系数为正,两类劳动力为替代关系 系数为负,两类劳动力为互补关系 8、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要素替代的可能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大:因为 W劳动力需求较大幅度下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
6、弹性的影响 产品需求弹性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大:W产品 P产品 D 大幅企业的LD 大幅(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大则大:WKD R KS LD(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大则大 WC LD 9、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减少对劳动力需求: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量(2)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 10、企业要按政府规定的男女比率雇佣劳动者 政府就业政策替代效应短期会增加女性的就业,减少男性的就业,也会给企业造成新的成本;长期内的规模效应可能会使男女性的就业量都下降 11、对特定劳动者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政府的特殊政策增加了特殊人群的就业,同时,
7、替代效应会使对其他人的需求减少规模效应会又可能对其他人的需求增加。思考题:劳动力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政府的特殊政策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什么影响?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2、劳动力供给假设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完全竞争市场 劳动力是同质的 BBAABAWWLLE,劳动经济学
8、4 3、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1)劳动力(人口)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 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人口年龄结构从两个方面影响劳动力人口的数量 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化 4、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年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劳动力参与率(2)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力参与率;人口性别与劳动力参与率;人口文化结构与劳动力参与率(3)影响劳动力
9、参与率的因素 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受教育时间短则劳动力参与率高,长则低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与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普及型 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关联型 宏观经济 其他 风俗(4)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 率假说 假说的前提条件:男性成年人 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与失业者角色的变化,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之间的变化。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男性 失业 女性 参与劳动(一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所以,失业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男性 失业 女性 退出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所以,失业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变化
10、最终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复习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6、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1)形状:向后弯曲(2)原因:替代效应使余暇需求劳动供给 劳动经济学 5 收入效应使余暇需求 劳动供给 7、家庭劳动力供给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考率越低(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8、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1)
11、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相加而得。(2)形状:向右上方倾斜(3)原因:替代效应在任何人身上起作用,而收入效应只对少数人起作用。所以整体上看,市场上替代效应收入效应。9、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1)如果工资能随市场自动调整,劳动力供求会自动均衡,没有失业产生。(2)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造成失业。则需政府下调最低工资,以使劳动力市场均衡。但劳动者的收入产品需求 劳动力需求 均衡工资,均衡劳动力 对策:扩大有效需求 10、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1)市场工资均衡工资时,供求市场工资 供求 对策:工资指导线(2)市场工资求市场工资 供 求 对
12、策:最低工资制度 11、劳动者选择何时工作?会考虑以下因素 雇佣条件和实际利息率 经济景气的变动:就业愿望丧失效应 供给缓解市场供求关系;附加性劳动者效应 供给恶化市场供求关系 思考题: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参与率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影响劳动劳动经济学 6 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均衡时如何调整?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1)市场均衡含义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 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同时具备两个方面含义的均衡称为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2)均衡分类
13、按市场覆盖范围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按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2、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2)非均衡概念 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供求不相等,不稳定的状态,具有暂性和过渡性 现代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供求不相等,具有稳固性,持久性 非均衡理论认为: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非均衡的结果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的信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基础上,具有稳固性。3、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 理论:劳动力供给能够被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现实:劳动力供给的
14、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劳动力的部门 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2)表明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完全信息),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在现行工资率下,工人和企业都能找到就业机会和它们所愿意雇佣的劳动力。5、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1)劳动力供求方面的原因 工资率具有相当大的刚性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受产品市场的调节 劳动力供给数量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2)供求既定前提下其他原因 信息不足(供求双方)过度选择 制度和政策因素 6、自愿失业与非
15、自愿失业(1)自愿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劳动经济学 7(2)非自愿失业:因产品需求下降,减少劳动需求而造成失业 7、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1)劳动力短缺 累积效应: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短缺。溢散效应: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2)劳动力过剩 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企业内部:隐性失业;企业外部:显性失业 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1)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提出的,
16、指企业组织的内部劳动力市场。(2)构成要素 组织结构:直线、直线职能、矩阵 横向 分工协作;纵向 权力、职位分层 组织原理:其成员属于组织 从属关系 外部劳动力市场组织原理:按价格自由进出市场 内部:受价格以外的技术的、组织的、以及制度的等因素影响 9、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1)高昂的替换成本 企业重新招聘、员工重找工作成本;老员工与新员工关系不和引起的成本 对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泄露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流失(2)企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专用性提高;“锁住效应”(3)工会的促进 思考题:122、123页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生命周期的含义 (1)指与就业密切
17、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2)人们生命周期的变化 结婚年龄后移;生育年龄延后;生育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2、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成本:直接成本:生活、教育、健康 间接成本 收益:收入、心理满足、养老 3、影响人们就业或转换工作的经济性动机有哪些?(1)期望总工资收入(2)信息的影响(不确定性)工作寻访理论 收集信息所需成本(直接+间接);求职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影响劳动者的最低供给价格;3、信息的不完整性 思考题:P168 劳动经济学 8 第六章 就业与失业 1、就业的度量(1)就业的含义(定性)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
18、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2)基本条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有报酬的劳动 (3)就业的统计 就业人口比率=(4)充分就业的内涵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 凯恩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理论界: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为零,等于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供求角度: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凡是愿意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2、失业的测量(1)失业的概念 ILO 定义(定性):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
19、象。(2)失业率 (3)自然失业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不可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3、二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劳动力结构变化:妇女表少年所占比重大,摩擦性失业上升 工资刚性程度加强:最低工资制度、工会谈判 失业保险:失业后不急于找工作或找工作时间延长 结构性失业增加:技术进度失业率上升 4、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1)人口因素(供给):数量、质量(2)经济因素(需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多 产业结构 对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同%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经济
20、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 劳动经济学 9 (3)制度因素(需求)经济体制(计划还是市场);劳动制度(4)心理因素(供给):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 5、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2)萨伊就业理论 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可以使市场自发达到均衡 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6、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基本观点: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经济(需求)财政、货币政策 (2)凯恩斯的就业观点 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AD 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