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规程.pdf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规程.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规程 一、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以安全为目的,态度可以被定义为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物,它可以引导一个个体特定的操作。人为因素和态度可导致一种倾向,即部分个体对环境、人和物起到一个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明白自身的态度和人为因素对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影响的重要性。下面列出一些对管理人员有帮助的观测内容:(1)在实验室事故中缺乏事故感知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2)以反常的速率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引发因素。(3)故意违反规章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期间存在很多危险因素。(4)执行常规操作例如进行稀释和培养等是实验室事故发生时最常见的作业。(5)疲劳作业极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发生。(
2、6)在有组织、宽敞的实验室里工作有助于防止事故的发生。每一位在存有生物危害环境里工作的人员必需时刻意识到为了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正确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1、一级生物安全 (1)在实验期间实验室门保持关闭状态。(2)按照操作规程使气溶胶的产生降到最小。(3)在一级生物安全区域内不许吸烟、进食、喝饮料及贮存食物。(4)穿实验服。(5)不许用嘴吸吸液管,应使用机械的吸液设备。(6)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7)完成实验操作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8)定期消毒工作台面,有液体飞溅应立即消毒。(9)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10)污染物应被封口,被耐用的、防漏的
3、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销毁点。(11)控制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出没。(12)保持工作区清洁。2、二级生物安全 (1)实验室门保持关闭状态。(2)在使用或贮存有传染性物品的设备上贴上通用的生物危害标识。(3)只允许实验人员进入二级生物安全区域。(4)二级生物安全区域内的试验动物不允许带出实验室外。(5)在二级生物安全区域内不许抽烟、进食、喝饮料及穿戴首饰。(6)必要时穿着个体保护装置(实验工作服,手套以及面部保护装置);不能将保护装置穿到实验室外。(7)卸下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8)弄脏或污染了的防护服需更换。(9)不许用嘴吸吸液管。应使用机械的吸液设备。(10)按照操作规程使气溶胶的
4、产生降到最小。(11)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12)尽可能使用塑料品替代玻璃品。(13)使用生物安全柜容纳产生气溶胶的设备。(14)完成实验操作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定期消毒工作台面,有液体飞溅应立即消毒。(16)实验室内应有生物学飞溅物处理工具。(17)向生物安全负责人汇报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相关的飞溅物、事故、有关过错和疾病症状。(18)所有容纳生物废弃物的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的标识。(19)所有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20)污染物应被封口,被耐用的、防漏的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销毁点。(21)控制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出没。(22)保持
5、工作区清洁。3、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1、应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都介绍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应当发给工作人员书面的规章、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就不再能保护操作者。2、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3、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4、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5、安全柜内不能使用酒精灯,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过滤器。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无菌接种环。6、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7、尽量减少操作者身
6、后的人员活动。8、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9、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10、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生物安全柜的表面进行擦拭。11、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12、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二、生物危害物的运输(实验室间或物体间)1、需使用两层防漏容器,包括下列各项:密封的里层容器 密封的外层容器 在里层和外层容器间放入吸收剂(纸巾)适合于含有大量液体生物危害物的传送。外层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物名称。外层容器上应有实验室地址
7、和电话号码。2、尽可能使用塑料容器物,避免使用玻璃的。3、密封的塑料(非玻璃)原装小瓶可以用密封的、有标识的塑料袋进行传送。4、如果使用的内层容器必需是玻璃,传送时应放置在装有吸收剂的、密封的、坚韧的塑料容器内,用软垫填充。5、内层容器外表消毒后再放入外层容器内。6、外层容器消毒后才能送离实验室。三、基础生物安全操作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标本容器: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将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
8、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标本的收集、接收和标记:需要接收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并:1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2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3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4对每个标本作唯一性标识。5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6接收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
9、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打开标本及处理: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打开处理时:1推荐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3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避免传染性物质的注入 1通过认真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2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
10、损伤:(a)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 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取锐器安全装置。4 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血清的分离 1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2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3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4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液中。移液管应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5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
11、灭菌和/或焚烧。6应备有适当的消毒剂来清洗喷溅和溢出标本。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 设计标准防护方法(其中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危险。玻璃器皿和“锐器”1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2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可使用新
12、鲜配制的含有效氯 1 g/L 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 5 g/L。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培养皿、试管和试剂瓶 由于没有明确的事故发生及明显的溢出物,因此不能确定打开的平板、试管及试剂瓶里的一些微生物体是否会引起实验室感染。这些很高的传染因子中很有可能有一些传染病会发生。当打开存在真菌类的平板、试管及瓶子时需格外小心,因为在操作中可能会释放出大量孢子。一些培养物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在吸取液体培养物前,为确保它成为均一的悬液,应给予振动混匀。剧烈的摇动将产生大量的气溶胶。轻微的打旋可以成为均一的悬液,但仍伴有微量的气溶胶产生。当液体培养物恢复原状停留片刻后
13、再打开容器时,气溶胶产生减少。将消毒后热的金属接种环或针插入液体或斜面培养物会产生飞溅并产生气溶胶。为减少气溶胶的产生,金属接种环应在空气中冷却,或在容器内壁,或在繁殖物培养的琼脂表面没有物体生长的地方接触一下进行冷却。在粗糙不平整的培养基上用接种环或针划线接种培养物会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光滑整洁,通常是不会产生气溶胶的。丢弃粗糙不平整的培养基是好的方法。有盖培养皿内的培养物脱出的水里通常存在活的细小微生物,并且在倒转平板的盖子和边缘之间形成一层膜。当打开平板时这层膜破裂,释放出气溶胶。对于盖子与边缘只有三个接触点的塑料有盖培养皿可能减少危害物。使用完全干燥的平板也能减少这种风险。
14、如果平板明显潮湿,则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打开有螺旋帽的瓶子和带塞的试管时会产生看不见的气溶胶。这是因为在打开塞子或盖时,感染性液体在塞子边缘处形成的那层膜被破坏,产生了气溶胶。振动或离心后立即取下长颈瓶、瓶子、离心管的棉花塞子或塞盖,产生气溶胶导致环境污染。长颈瓶或离心管不处于垂直状态,去除湿的瓶塞也会产生危害。此外,离心时会产生微量的泡沫,瓶塞很可能会被少许弄湿。由于这些可能性,因此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液体感染性培养物及危害物质,同时穿戴手套、长袖实验室工作服,这是很好的安全措施。干缩的、有感染性的培养物可聚集在盖子边 缘或培养管/长颈瓶的壁上,当受到干扰时会扩散到空气里。装有干粉状危害物
15、 的容器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四、消毒和灭菌 定义 关于消毒和灭菌有许多不同的术语,下面是生物安全中较常用的:抗菌剂(antimicrobial)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的制剂。防腐剂(antiseptic)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但不足将其杀灭的物质。防腐剂常应用于体表。生物杀灭剂(biocide)所有能够杀死生物体的制剂的统称。化学杀菌剂(chemical germcide)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清除污染去除和或杀死微生物的任何过程。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但不一定杀死其孢 子。消毒剂常用于非生命物体或其表面。消毒(di
16、sinfection)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孢子。灭菌剂(microbicide)能够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该词常常可以代替“生物杀灭剂”、“化学杀菌剂”或“抗菌剂”。杀孢子剂(sporocide)用于杀死微生物和孢子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和或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孢子的过程。实验室材料的清洁 清洁是指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清洁方法包括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尘土、污物以及有机物是微生物的栖身之所,并可能影响除污染剂(抗菌剂、化学杀菌剂以及消毒剂)的作用。必须通过预清洁才能实现洗涤和灭菌的目的。许多杀
17、菌剂只对经过预清洁的物品才具有杀菌活性。预清洁时必须小心,以避免暴露于感染性物质中。预清洁时必须使用与以后使用的杀菌剂化学性质上相容的物质。普遍采用的是相同的化学杀菌剂进行预清洁和消毒。消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可以联合使用液体和气体消毒剂来清除实验室空间、用具和设备的污染。清除表面污染时可以使用次氯酸钠(NaClO)溶液;含有 0.1有效氯的溶液用于普通的环境卫生设备,当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高浓度(5g/L)的溶液。在清除环境污染时,含有 3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作为漂白剂的代用品。可以通过加热多聚甲醛或煮沸福尔马林所产生的甲醛蒸汽熏蒸来清除房间和仪器的污染。这是一项需要由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来进行
18、的、非常危险的操作。产生甲醛熏蒸前,房间的所有开口(如门窗等)都应用密封带或类似物加以密封。熏蒸应当在室温不低于 21 且相对湿度高于 70的条件下进行。清除污染时气体需要与物体表面至少接触 8 小时。熏蒸后,该区域必须彻底通风后才能允许人员进入。在通风之前需要进入房间时,必须带适当的防毒面具。可以采用气态的碳酸氢铵来中和甲醛。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对小空间进行气雾熏蒸同样有效,但需要专门的蒸汽发生设备。清除生物安全柜的污染 清除 I 级和 II 级生物安全柜的污染时,要使用能让甲醛气体独立发生、循环和中和的设备。应当将适量的多聚甲醛(空气中的终浓度达到 0.8)放在电热板上的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
19、柜外进行控制)。然后将含有比多聚甲醛多10的碳酸氢铵置于另一个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控制)。在柜外将该平锅放置到第二个加热板上,在安全柜外将电热板接上插头通电,以便需要时在柜外通过开关电源插头控制盘子的操作。如果相对湿度低于 70,在使用强力胶带(如管道胶带)密封前部封密板前,还要在安全柜内部放置一个开口的盛有热水的容器。如果前部没有封密板,则可以用大块塑料布粘帖覆盖在前部开口和排气口以保证气体不会泄漏进入房间。将放有多聚甲醛平锅的加热板插上插头接通电源。在多聚甲醛完全蒸发时拔掉插头以断电。熏蒸的生物安全柜至少静置 6 小时,然后给放有第二个平锅的加热板插上插头通电,使碳酸氢铵蒸发。然
20、后拔掉电源插头,接通生物安全柜电源两次,每次启动约 2 秒钟来让碳酸氢铵气体循环。在移去前封密板(或塑料布)和排气口罩单前,应使生物安全柜静置 30 分钟。使用前应擦掉生物安全柜表面上的残渣。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应戴合适的手套。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需要经常地、彻底地洗手。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大多数情况下,可使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手部。在高危情况下,应使用杀菌皂液;手要完全抹上杀菌皂液,搓洗至少 10 秒种,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暖风干手机)。应使用肘控或感应的水龙头洗手。如没有安装,
21、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干净的手。如果没有以上推荐的洗手方法或洗手不方便,应该用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度污染。消毒和灭菌方法 物理和化学的去污染方法包含三个方面:加热、液体去污剂、蒸气和气体。加热 湿热和干热被推荐为杀菌最有效的方法.在一般环境下,高压灭菌器加热到 121快速产生蒸汽是最方便的方法。干热160-170,2-4 小时在不具有渗透性、非有机体的物质(如玻璃)是可行的净化方法,但是甚至在有机体或非有机体的浅层也不能被绝缘。焚烧是另一种净化方法。焚烧对人和动物的病理性废物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对加热的固体和液体有害物的处理相当熟悉,并要注意如果滥用设备那
22、在高压下水蒸气将会喷射出来,因此只能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在高压蒸汽下被处理过的液体是非常热的,如果要从灭菌器中取出必须等处理后过段时间再取出;如果立即 取出,会引起容器内的液体产生暴沸,并飞溅到处理容器的人员身上。液体去污剂 在通常情况下,足够浓度的液体去污剂常用于表面去污染,而液体废物的去污剂最终的处理是进入污水管道系统。液体去污剂的去污效果不佳,常常是因为有些因素(如应用场所的温度、接触时间、pH、当时情况、播散状况、穿透能力、有机物的反应)没有被适当地考虑。这些因素中的一些很小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去污剂的效力上大的不同。因此甚至在很有利的情况下,当最终要求必须无菌时,液体去污剂也不是完全可信赖
23、的去污方法。有许多可用的液体去污剂在商品名上有很大的变化。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去污剂能被分类为:卤素、酸和碱、重金属盐、四铵化合物、苯酚、乙醛类、酮类、酒精和铵。但是去污剂的作用越大,它的危害性可能也越大(如腐蚀性)。对于所有传染性的情况没有一种(去污剂)是具有同等作用和效力的。使用普通原料的消毒剂处理中必须特别小心。从原料到制成可用的溶液对工作人员的操作必须考虑到有潜在的危险,要进行安全培训以及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保证毒性不接触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蒸气和气体 蒸汽和气体的种类决定了去污剂的性质,其中最常用的是甲醛和乙烯氧化物。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控制下,它们能发挥很好的去污
24、作用。蒸汽和气体去污剂最初被用于生物安全柜和与之相关的空气处理系统和空气过滤系统、抵抗液体表面去污剂渗透的大容积或固定的设备、或用其他去污方法会受到损害的仪器和光学(设备)和门、建筑物和与之相关的空气处理系统等。为了避免甲醛和乙烯氧化物蒸汽的吸入,(贮存)这些化学品的容器的材料应尽可能地限制这些蒸汽(的溢出)和应放置在适当通风的化学品贮存区。当准备进行稀释和取用这些化学品时,操作者应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以防止(这些化学品)的暴露,必要时应穿戴呼吸防护装置。乙烯氧化物已归入(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诱变剂;甲醛也(对人体)具有毒性和超敏性反应。高压灭菌器程序 湿热引起蛋白质的变性比干热所需要的温度低
25、且时间短。最主要的物理去污控制作用之一是在一个密闭的小室(空间)里高压灭菌器产生湿热和高压。大多数情况,下列组合可以确保高压灭菌器的灭菌效果。a.134、3 分钟 b.126、10 分钟 c.121、15 分钟 d.115、25 分钟 应使用生物指示剂验证高压灭菌操作是否达到效果。当操作高压灭菌器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设备(简称 PPE)如橡胶围裙和抗热防水的手套。高压灭菌器里物品的放置应保证蒸汽能穿透至需消毒的所有部分,所以物品间不能靠得太紧或互相阻塞,否则不能保证灭菌效果,而且当从灭菌器中移出物品时由于受压严重可能引起(人身)伤害的危险。含有如酚类和氯仿等化学品的消毒物品不允许放入高压灭菌器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 操作 程序 规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