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题库.pdf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题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题库.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总论 1、最初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最早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外科贡献较大。(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3)我国有记载第
2、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记载。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先河。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黄金时期。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全生派”清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心得派”以清 高锦庭疡
3、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 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 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 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
4、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和有腔脏器之间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和溃口相通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和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统称为毒 8、五善:包括心善,肝善 ,在病程中出现,表示预后良好 9、七恶:包括心恶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七种,在病程中出现,预后较差。10、顺证:在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按照顺序出现应有症状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均可成为外
5、科疾病致病因素。2、外科疾病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1、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总纲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
6、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 渴,纳呆,大便秘结,小 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便短赤,溃后渐消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3、辨肿 (1)肿性质 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鲜红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痈疡 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无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
7、 痰肿:肿势软如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 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疼痛原因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4、辨脓 确认成脓方法 接触法:两手触摸,一手轻压,另一手有感觉到波动感即为有脓 透光法:用手挡住手电筒光线,若看到深黑色阴影即为有脓 点压法穿刺法:为穿刺抽脓方法B 超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消法:是运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
8、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疮口一时 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留滞。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虚证 补法:就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治疗方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2、手术治疗 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
9、腔最低点或最薄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域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 S 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 3、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和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远端结扎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一种方法。4、挂线法: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治疗方法。第七章 疮疡 定义:各种
10、致病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体表化脓性疾病 1、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直径,下同)多小于 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病因: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颜面部疔疮初期表现:在颜面部某处肌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养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 36CM 左右,但根深坚固,如钉丁之状,严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有头疖:中心有一脓头 无头疖:无脓头 蝼蛄疖:多发生于儿童头部,一种坚硬,一种多发型
11、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2、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眉心疔,印堂疔,人中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虎须疔,锁口疔)、手足部疔疮(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红丝疔(急性淋巴炎)、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有传染性)等。1、特点:(1)发于颜面部(2)疮形虽小,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初起有粟米样脓头。(3)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2、辨证分型 热毒蕴结证 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 证候
12、: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3、调护注意事项 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3、痈:发生于体表肌肉之间急性化脓性疾病(颈痈,腋痈,脐痈,委中毒)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 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鉴别诊断
13、:疾病 痈 有头疽 西医病名 浅表化脓性疾病 痈 好发部位 体表肌肉 项背部肌肉丰厚处 范围 69cm 912cm 特点 无头,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有粟米样疮头,肿势迅速扩大,全 身症状明显 辨证论治(治以清热解毒,和营消肿)火毒凝结证 证候: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 4、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蜂窝组织炎(锁喉痈
14、,臀痈,手发背,足发背)其发病特定: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浅,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会反复发作 辨证论治: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芒硝;咽痛者,加生地,玄参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颈痈: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风温外感症状。证型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毒汤或银翘散散加减 5、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急性化脓性炎症 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
15、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 912CM,大者可在 30CM 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有头疽病程为4 周。按局部症状分为四候“対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6、丹毒: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由丹毒链球菌感染。凡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湿热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命名:生于躯干部者,称为内发丹毒,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称抱头火丹;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16、称赤游丹。辨证论治 湿热毒蕴证 五神汤合萆薢分清饮加减 7、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病因: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功脏腑。8、内陷:是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一种危急疾病。病因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 分为: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 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 干陷:发生于有头疽 12 候毒盛期称火陷病因为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发生于 23 候溃脓期称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发生于 4 期收口期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知识点 整理 题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