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小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
2、用圆规画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3、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
4、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
5、。)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练一练(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3)这四条线
6、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2研究圆的特征。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板书)无数条相等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
7、是2厘米。()(4)圆心在圆上。()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板书)位置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
8、找到圆心吗?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
9、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2.根据
10、信息,提出问题。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板书:135+48=183(元)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
11、验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
12、情况: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746+219= 637+268= 84+307= 512+394=2.数学门诊部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 3 2 9 2 5 9+ 6 2 +4 6 4 + 1 4 81 3 7 7 8 3 3 9 7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回家调查爸爸、妈妈购买东西时是怎样付钱,你能帮他们验算吗?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1.
1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二、 初步认识1米1. 估计1米的实际
14、长度。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 认识1米。出示米尺。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
15、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3. 用米尺量。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
16、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三、 深化对1米的认识(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
17、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
18、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问:(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六(3)班 45人 捐款 46
19、5元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学生分小组制表。)(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投影出示:讨论:(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1。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
20、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小学数学教案 篇5:人教版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9、10、12题。: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
21、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2、在教师的引导下,
22、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复习准备。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2、一个*角是多少度?1个*角等于几个直角?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二、探究新知(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关 小学 数学教案 精选 文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