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走向行动德育(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走向行动德育(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走向行动德育(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走向行动德育(2023年),供大家参考。走向行动德育 走向行动德育德育事关天下安危和社会和谐, 事关伦常次序和社会正义, 事关个人生存智慧和幸福生活。在我国政治、 经济、 社会和教育等逐步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当今德育却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甚至显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本文尝试建立一种行动德育的框架体系, 以期破解德育的现实弊端, 推动德育的现代化。一、 行动德育的重要价值道德是为人的, 道德是由人的。 1人的行动既是道德的投射 , 又是道德养成的过程。 (一) 有利于德育遵从道德本质道德的本质在于行动。行动德育是对道德内在规律的遵循。从字源上
2、看, 道德 含有行动之义。据学者汪凤炎考证, 道 的原始含义指道路 , 德 的原始含义指人的直视前方行走之类的具体行为 。先哲大多认为: 道为德之源, 德为道之行; 德者得也, 闻道而心有所得; 道为大路, 德为行路; 知道’ 为德之始, 行道’ 为德之成。 2道德二字的连用意味着道德不仅是知 , 更是行 。从原型上看, 道德基于行动。克劳斯amp;#8226; 德纳将高等动物的社会本能视为原型道德 , 即动物所遵守的群体逻辑, 共同生活的动物本能地知道’ : 共同行动才会强大。说得更确切一些, 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生存 3。没有行动, 道德就缺乏存在的理由
3、和价值。从宗旨上看, 道德既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法宝, 又是人之自我幸福和超越的精神支撑, 因为道德内在于人的生命, 是生命中向上的力量, 是生命自身的顶峰 4。无论调节 也好, 超越 也好, 都必须借助人自身的行动。道德是在行动中获得并完善的, 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康纳尔曾指出: 20 世纪的教育家更加觉察到, 由于人不仅要思考, 也要行动和关心, 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 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和负责地行动。 5(二) 有利于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有四要素, 即知 、 情 、 意 、 行 。一个具备完整道德的人必然是这四个要素的统一体。我们过去曾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的观念出发,
4、 认为德育就是教道德知识, 就是填充美德袋 的游戏, 殊不知美德袋’ 就是美德的囚笼, 就是道德教育的路障, 装’ 的游戏只可能使美德蜕变为一种生硬的教条, 背弃了美德的真意 。因为美德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以道德直觉为基础, 在应对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的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美德没有标准的样本和规格, 没有统一的构成和形式 。6在形成美德的过程中, 行 是核心, 离开了道德行动, 学生的知 只能是僵化的知 , 情 只能是矫情, 意 不可能锤炼。有意义的道德学习需要引导学习者进入行动情境, 它不仅可以满足儿童、 青少年认知活动和情感的需要, 而且在行动中容易产
5、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上的新的不协调,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 主动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7行动德育以行动获取道德真知, 激活道德情感, 磨砺道德意志, 促进道德行为, 能有效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 (三) 有利于突破德育的现实困境当前, 我国中小学德育深陷困境, 患上了现代综合症8 。边缘化、 工具化、 知识化、 表演化等种种弊端虽然内涵不一, 表现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剥夺、 忽视或者窄化了学生的道德行动。亚里斯多德曾说: 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 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 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 9道德的目的在于行道德之行 。德育要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 必须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行
6、动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当前开展行动德育有纠偏和突围的重要作用。 (四) 有利于促进德育的当代转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社会和谐、 政治民主、 文化多元、经济市场化、 资讯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传统德育无疑需要转型。行动德育便是适应这种转型的一种尝试性架构。 行动德育是一种建构性德育, 将德育的核心从知识的梳理 转向真理的历险 , 通过师生共同寻找存在之家, 构筑未来生活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智慧, 建立与时俱进的道德大厦,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 行动德育是一种现实性德育。网络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实践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空气并不完全安
7、全、 洁净。文化霸权导致情感偏离, 网络使用的平等性导致道德认识的矛盾, 信息存在方式与叙事模式导致性格的矛盾与冲突, 空间虚拟化导致行为失范, 消极价值观侵蚀道德观念。10并且, 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所谓容器人 。这尤其需要引导他们从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行动, 在行动中匡正道德品性。因此, 行动德育能应对虚拟网络的道德弊端。 行动德育是一种选择性德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际交流的增加, 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元文化如潮水般涌来, 价值迷失成为一种时代症候。一切神圣性的观念遭到了 无情的解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理想、 信念、 人生意义等终极价值被
8、颠覆。要重建人的价值体系,必须让人们在行动中去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出切合实际的道德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 行动德育能帮助中小学生走出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价值迷失。 二、 行动德育的基本涵义行动德育指紧扣学生行动, 培养学生道德认知、 能力和智慧的德育策略体系。所谓行动 , 指人所作出的自觉的动作或动作序列 11, 外在表现为身体动作, 内在由意志、 信念、 愿望、 目的、 选择等心理过程支撑。 (一) 建基于学生行动行动是生存的语言。 12生命在于行动。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曾指出, 生命不过就是一束或一堆不同的知觉而已, 它们以不可思
9、议的快速一个接着一个, 永远处于流变和运动之中 13。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生命过程构成行动的连续体。 学会生存 一书中指出, 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 14这个历史就是这个人行动的集合。行动德育就是建基于学生行动集合之上的德育。它不是架空分析, 不是空穴来风, 不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而是通过对学生已有行动和正在开展的行动进行分析, 捕捉道德生长点, 设计德育路径, 矫正道德偏差, 促进道德习惯和智慧的形成。 任何行动都是人整个身体的在场。身体是知觉场、 现象场、 心理场、 实际处境、 生命区域、 体验区域的统一。
10、 15行动德育对学生行动的分析, 不是支离破碎的, 仅就外在行为, 或者知识掌握, 或者心智成熟等单方面的把握, 而是通过人的行动对学生的整体道德把握;不是断章取义的, 仅就某一个具体的行为, 或者某一个时段的行为的剖析, 而是对学生行动连续体的整体分析, 全面把握。在对学生个体道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德育, 在对学生群体道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集中性的关键问题实施群体化的德育。 (二) 融合于学生行动庄子 有句名言, 道行而成。 离开了行动, 任何道 都无法形成, 也没有任何意义。要让学生收获道德, 也必须让他们开展道德行动, 并且在行动中对其施加影响。让他们的每一桩行动都联系着其他
11、造物主的幸福。那些因每一造物的幸福而激动, 因每一造物的痛苦而悲伤的人, 那些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每一份幸福、 每一份悲伤都视为自己的, 那样的人 16。这就意味着: 学生的一切日常生活、 一切学习活动、 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德育的基础、 依托和阵地。行动德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将学生行动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 拒绝空洞的说教, 寓道德知识、 道德判断于学生行动之中; 拒绝乏情的活动, 在学生行动中丰富道德情感、 磨砺意志; 拒绝机械的训练, 在学生行动中自我规范、 养成习惯; 拒绝奴化的接受, 在学生行动中建构道德、 形成智慧。也即是说, 学生行动的过程同时是德育展开的过程。 (三) 指向于学生行
12、动道德本质上在于行动, 它不是单纯理论知识, 而是行动的智慧。道德是做出来的, 而不是背出来的。因此, 德育目标应指向行动 , 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 在行动中见效果, 使行为有所改进 17。 行动德育是为了学生更好行动的德育,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 能力和智慧。道德行动的意愿是愿不愿践行道德 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 必须在学生行动中激发情感, 因为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乃至生命世界最具生命活力的本源性力量 18。道德行动的能力是能不能践行道德 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能力, 必须强化活生生的实践和道德指导, 因为知 、情 并不一定转化为行 , 更不会转化为行 的能力。
13、道德行动的智慧是会不会践行道德 的问题。要培养道德行动智慧, 必须突破长期知性德育的做法, 注重在行动中转识成智 。只有在行动中培养了学生道德行动的意愿、 能力和智慧, 德育才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由此可见, 行动 既是行动德育的起点, 也是过程, 更是目的。行动德育是一种知行结合、 自主建构的德育, 区别于灌输为主的知性德育 ; 是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德育, 区别于简单地向生活世界回归 的生活德育 ; 是一种真正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德育, 区别于笼统而宽泛的实践德育 ; 是一种指向学生所有行动的德育, 区别于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的活动德育 。 三、 行动德育的主要途径人间的至善在于
14、行动。道德是一种发生性的情境规则, 是一定情境的产物, 其产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因而始终是具体的、 真实的,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情境都紧密相连。 19(一) 日常个人生活生活的过程也是德育学习的过程。行动德育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个人生活中, 一是对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提出行动上的要求, 比如, 要求小学生做到十个一 (一分一秒不舍, 一角一分不费, 一件公物不损, 一点他物不拿, 一样文具不毁, 一个脏物不随手扔, 一句谎话不说,一次打骂不沾, 一条纪律不犯, 一项荣誉不丢) , 五个无 (身边无废纸, 周围无痰迹, 桌面无刻画, 墙上无脚印, 出言无脏话) , 三个轻轻 (说话轻轻, 走路轻轻
15、, 举止轻轻) 等; 二是抓住生活中的关键事件,指导学生作出道德选择, 遵循道德规范, 开展道德反思, 提升道德智慧;三是针对学生道德行动, 及时评价, 帮助学生认清是非, 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自觉。(二) 学校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指公民在公共领域中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交往活动。学校公共生活从内容看, 包括公益活动、 公共安全、 公共卫生、 公共财政、 公共秩序、 公共选择、 公共冲突解决、 公共文体活动、 公共舆论、 典礼、 集会, 等等。 20通过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行动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是社会发展、 教育价值彰显和未来公民成长的需要, 因为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理解社会, 掌握适应社会、 解
16、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桥梁。我们一是要建立学校公共生活制度, 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二是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公共生活行动, 保证学生的行动符合道德规范; 三是延伸学生公共生活行动, 启发他们思考社会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 学科教学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 使人为善, 其核心是道德教育。一切课程, 当它成为真正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资源时, 也就是广义的德育课程了。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活动。行动德育扬弃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的说法和做法, 一是让德育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追求,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道德判断, 激发道德情感和实施道德行动的过程; 二是让学科教学活动本身是道
17、德的, 正如杜威所说, 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 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 ; 三是让教学和德育整合在学生的行动中, 正如陶行知所说, 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事’ , 就是实际生活, 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 上用功 。 (四) 德育专门课程行动德育将德育专门课程的重心由道德认知转向道德行动, 一是通过模拟道德行动, 让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 提升道德能力; 二是将德育课堂设置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选择道德行动并践行; 三是确立主题, 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开展道德讨论, 帮助学生站得更高, 做生活理想的凝视者,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 四是开发以德育行动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比如, 将主题班会和节日德育活动纳入行动德育序列, 有计划、 有步骤地推进。 (五) 社会综合实践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无法也不可能完全预设、 控制甚至包揽德育的全部空间。行动德育提倡冲破学校围墙, 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走进社会, 开展调查活动, 意识到成人的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