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
2、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
3、“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
4、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
5、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
6、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
7、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
8、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
9、,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4分)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
10、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叫你一声姑父吧赵新沟里村的老秋大叔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忌讳:最害怕最反感别人打问他的岁数。有人问他的身高,他笑嘻嘻地回答:“不高不高,也就一米七的样子,算中等个头吧”有人问他的体重,他乐呵呵地回答:“不重不重,刚刚称过,满打满算也就125斤。”这当然是老百姓说的市斤。有人问他的岁数,他就烦了,他就恼了,他就红脖子涨脸地回答:“哎呀,哪壶不开提哪壶,你问我多大岁数干什么?查户口吗?招工吗?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我多大岁数!”他这样一闹腾,别人觉得很尴尬,就不敢再刨根追底。村里的老辈子们给留下一条古老的训诫,叫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手上一根刺,当心叫它拔了去,不管你
11、愿意不愿意!”意思是人活到73岁就危险了,阎王爷的花名册上就有你的名字啦!在这有吃有喝乐享太平的年月,谁愿意上那个阎王爷的册子呢?所以老秋大叔坚决反对别人打问他的岁数,一问就烦,再问就生气,三问就不搭理你。因为他的岁数一年比一年大,他必须守口如瓶,保守秘密。也有根本不相信这一套,故意和他闹着玩儿、故意挑逗他的年轻人。比如陈亮。陈亮25岁,他管老秋叫姑父。姑父不是亲姑父,是这么论了那么论,论出来的一位姑父。按照当地风俗,这样的姑父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而不计较什么辈分不辈分的。这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村巷里流淌的都是鸟语花香。太阳刚刚出山,在五彩缤纷的朝霞里,村里人把饭碗端出来,或蹲或立或坐着,聚在
12、十字街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吃早饭,热腾腾的面条,浓香黏稠的稀饭,香喷喷的煎饺这工夫陈亮看见了老秋,那老汉端了一大碗面条儿,靠在墙根儿里,吸溜吸溜吃得很香甜。陈亮走了过去:“老秋姑父,您好您好。您吃的什么饭呀,看吃得欢实的!”老汉很认真地回答:“你小子怎么说话?没大没小,没老没少,喂猪喂狗喂牲口才说它们吃得欢实呢。我是你姑父,是你老辈子!”陈亮笑了:“哟,姑父可真会挑理啊!我猜想,这面条儿是姑姑擀的吧,她手艺真好,擀得又长又细!”老汉并不恼怒,反倒笑嘻嘻地回答:“小子,这还用问吗,这面条儿当然是你姑姑擀的!你记清楚了,你记牢靠了,她是你姑姑,她是我媳妇儿!”聚在一起吃饭的人们轰的一声笑了,都觉得老
13、汉风趣幽默,说话挺有意思。但是在陈亮问了第二个问题后,老汉就恼怒了,就恼怒得怒发冲冠,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了。陈亮问:“姑父,您有60岁吗?我看您身板结实精神抖擞,好像只有50多岁!”老汉一下子激动起来,红了脸回答:“淡话!你问这个干什么?”陈亮说:“姑父,不干什么,我随便问问不行么?”老汉扭身就走:“陈亮,你回家问你爹去,问你娘去!你不是咱们沟里村的人,你简直不懂沟里村的规矩。你白白上了高中,白白长了那么高的个子!”陈亮追了上去:“姑父,您等等再走。我必须提醒您,我不但是咱沟里村的人,我还是咱们村委会的会计!”老汉说:“小子,你别拿会计吓唬我,我就是不告诉你我的岁数!”陈亮说:“姑父啊,先别
14、吹大话,您要是告诉我了呢?”老汉说:“小子,我要是把我的岁数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了,我管你叫姑父!”老汉又补充说:“大伙可以做证明,大伙都听着哩!”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谁都是忙忙活活的。到了晚上一弯月牙朦朦胧胧亮起来的时候,村委会的高音喇叭响了,是陈亮严肃而又认真地广播一个通知。陈亮的嗓音很浑厚,很响亮,好像是山山水水都有了回音,都帮他呐喊,帮他传播,帮他布置。一开始老秋拿这广播不以为然,因为陈亮经常在这喇叭上呼来喊去,显示他是村委会会计。但是今天不知怎么侧耳一听,就觉得这个通知很重要很可心很温暖,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听下去,一字不落地听下去。陈亮广播说“尊敬的乡亲们,亲爱的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大娘婶子们
15、,根据上级通知,现在对我们沟里村的老年人进行认真而又严格的统计,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分男女,请带上您的身份证,到村委会进行登记,准备按月领取您的养老金”老汉听得兴奋了。老汉听得激动了。他算了又算想了又想,按周岁说,他今年正好60岁,他老伴儿也正好60岁。两个60岁,就是双份养老金!哎呀,好大的福气,他们赶上了这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奔小康的年月,以后可以和上班的人们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哎呀,好大的骄傲,他们是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七十三,什么八十四,那是爷爷奶奶老辈子们念叨的事情,过时了,早就过时了,听不得也念叨不得了!老汉在家里坐不住了,揣了身份证,大踏步地来到村委会。这个时候,村委会
16、里只有陈亮一个人。陈亮很严肃,拿出一张表来,直来直去地问他:“姓名?”他回答“赵老秋。”陈亮又问:“年龄?”他响亮地回答:“我是农历腊月二十八的生日,61虚岁,60周岁!”陈亮再问:“为什么您自己来了?”他笑了回答:“你姑姑已经睡着了,她劳累一天,我不好意思叫醒她。”陈亮给他倒了杯水,请他坐下喝茶。他不坐。他红了脸说:“陈亮,对不起,我输了,我叫你一声姑父吧。”(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汉十分忌讳别人打问他的岁数,可见他思想陈旧、顽固,也体现了老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B.陈亮问老汉岁数,故意和老汉闹着玩,故意挑逗老汉,可见他虽是高中生,却没有尊老的美德。
17、C“都帮他呐喊,帮他传播,帮他布置”写出了陈亮广播时嗓音的洪亮,传播的消息振奋人心。D.小说主要从一个普通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个角度折射出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巨大”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多处运用了人物对话,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B.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天的早上和晚上,这样安排能让情节集中、紧凑、自然,主旨突出,符合生活真实。C.小说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如“欢实”等;人物富有乡土特色,如老汉就是典型的乡民。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同时具有
18、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对于别人问自己的岁数,老秋大叔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衡岳记李承箕今庚申十一月,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魂爽飞驰,不旁身矣。与豫章涂公、永丰郑公俱。自是月之晦日,礼神岳祠,栖焉。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由东北观水帘洞,止寿宁宫。半江曰:“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吾不能明,目极心醉而去”半江,涂公别号也。由西南历诸峰,即上封。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
19、,冰片随落叶下,大石取而餐之。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予两肩臂已起粟,大石即解绵袷衣二袭,曰:“借子也”郑公,别号大石也。上祝融峰,下飞仙桥,上明轩,半江曰:“登高临深,吾亦不能还。”止上封。上封南十里许,为比和洞,有王野人,业箍桶,大石使召来,萎黄须发,单弊荸衣。问之,已独居洞三十余年。又问:汝何为者?见何境界耶?曰:非释非老,不知为善恶,何境界见也?大石将赠米帛,曰:夜床鞋脚,公等知乎?长揖而去。侵晨,踏霜菅,观初日于扶桑台,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西行由鸡鸣岩马祖庵,庵中有往时大石示从游诸生诗。庵西天柱峰,有僧岩居,食生菜,百结衣如粟穗,见人即膜拜,默默而已。
20、南行数里,予独观南台寺故址,叹曰:此非僧守澄之蘧庐乎?南台之南有紫虚阁,问诸道士,悉不省。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少憩文定西廊,候行礼。是夕各止行所。诸所过两公辄留题,予则和之,而歌于山中相乐也,不复磨崖题名。故凡峰峦崖洞,大小奇怪高下之胜,纪载于先民者,悉略之云。注子廉,宋时人。苏轼率子廉传:本衡山农夫,愚朴不逊,人谓之“率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B.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保定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