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国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六国论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 篇一:优秀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目的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判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
2、洵在文学上获得明显成就,是通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青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明白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意图”都跟本人大不一样,因此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本人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通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操纵本人,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确实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明显。因此博得他同时
3、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假设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假设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导语 :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觉察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络,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
4、,才能到达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化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微小落后的国家,通过商鞅变法的完全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本来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权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开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结合起来对抗秦国,这确实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本人的打算,因此这种结合并不稳定。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截了当遭到秦国的
5、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缘故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由于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效劳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锐利,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情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
6、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如此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方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类似。因此,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展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5对课文进展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表达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
7、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缘故)失强援,不能独完(描绘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
8、征询: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征询: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征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征询: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征询: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比照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征询: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
9、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成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征询: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一样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情势环
10、境一样,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一样,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提征询: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化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那么吾恐秦人食之(构造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本人)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
11、)哉。 B 提征询: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如何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征询: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慨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鞭挞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考虑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征询: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
12、六国赂秦的根本缘故,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设)以天下之大,而从(跟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征询:第五自然段在全文阐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根底建立在作者本人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篇二:六国论教学设计 篇一:六国论优质教案 六 国 论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借古讽 今的意图,领会苏询关心国家
13、,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 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才能。 4、学习本文严谨的 论证构造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结合课前预习, 课上要调动学生考虑、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觉察 征询题、处理征询题的 才能。 2、 结合课后苏辙 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的理 解,锻炼选择分析 信息的才能 。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历史的兴废、有 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议论话题。例如:我们上 学期学过的勾践 灭吴,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
14、勾践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 长期预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 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 2秦灭六国,一统 天下,然后通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 废中的一件大事, 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议论的话题。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 出: 板书:过秦论、 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 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 板书课题: 六 国 论 3三篇文章虽属同 一题材,但阐述侧重点不一样。前两篇侧重阐述,秦亡的教训,后一篇侧重阐述六国灭亡的 教训。主题也不一样:过 秦论中心论是什么? 仁义不施而改守 之势异也。 阿房
15、宫赋的中 心论点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 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那么,我们今天学 的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灭六国者,六国 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4 这三篇文章虽 然同话一个话题,但时代各不一样: 板书: 过秦论 西汉初年(汉文帝) 阿房宫赋 晚唐 (唐敬宗) 六国论北宋 (当时统治者) 为什么同一件事, 后来人老去唠叨呢?由于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汲取历史教训,才能 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富国强,这种定作动机叫借古讽今 板书: 过秦论 阿房 宫赋借古讽今 六国论(北宋。 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5 当时的时代背 景
16、到底如何样呢? 看胶片: 6 有关 1) 看注解; 2) 补充(教参) 二教学课文第一 段: 1 生字词, 2 朗读: 3 字词讲析,疏 通文意: 4 口头翻译: 5 内容分析: 1) 本段第一句的 作用是什么?2) 这个论点指出 了什么? 六国之的缘故。 3) 指出六国灭亡 的缘故又是从哪两方面? 反面和正面。反 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 教师讲评:这句话 排除“兵”和“战”的要素,强调“赂”是真正缘故。全句的 弊在赂秦。 4 个分论点。哪两个?请用原文答复。 在赂秦也。 者以赂者丧。 5 分论点。 6 段: 1 暴pu 2 3 文意: 4 6 1) 总结段意: 点:赂秦而力亏,破
17、灭之道也。 2 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候 和结果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重心在于正面确信) 接下来引出两六国破灭 a故曰弊在赂秦 b、不赂) 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 引导背诵。 三教学课文第二生字词:厥jue朗读: 字词讲析,疏通口头翻译: 内容分析: 阐述第一个分论) 分三小层: 一层:诸候割地赂之所大患固不在战;二层:赂秦的情形固宜然。 三层:援用古人的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缘故进展阐述,有 理有据,确凿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 看幻灯片韩、 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5) 引导背诵。
18、先 分层背,再联起来背。 四教学课文第三 段: 1 ng 洎j 谗chn 诛zh 邯郸hn dn郡jn 殆di 2 3 文意: 4 5 1 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 之产缘故,(指出齐虽不曾赂秦但“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 保全。) 国灭亡的缘故,(既不“赂秦”也不“与赢”而有“用兵之 因:燕那么“以荆卿为计”;赵那么 “洎牧以谗诛”,“用 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其灭亡是“诚 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韩、魏、楚不赂 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3 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缘故进展阐述, 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
19、 联络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全面深化地论证了 4生字词: 赢y朗读: 字词讲析,疏通口头翻译: 内容分析: ) 总结段意: 阐述第二个分论) 三小层: 一层:单说齐国灭灭亡了齐国也不能二层:合说燕赵两效”,但其灭亡的原武不终”;客观上那么不得已”。 三层:总说六国,秦,齐不附于楚,) 教师讲析:以说明“不 赂者”的“不赂者”的失败中心论点。 ) 这一段共11句,试列出本段11个句子之间的构造图。 燕国灭亡的缘故; 赵当初不赂秦 国灭亡 讲赵国灭亡 的缘故 6引导背诵。 五教学课文第四段: 1生字词:为w ?i国者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 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 总结段意:
20、 综合上面两段分 析作出论断,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 2)引导背诵:本段 共三句话,1句“呜呼”;2句“悲夫”;3句“为国者。” 六教学课文第五 段: 1 生字词 2 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 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生字 词 1) 概括段意: 讽谏北宋王朝。 2) 教师讲析:将 六国情况和北宋情况相比照,暗示北宋力量比六国更强。 委婉地警告北宋统 治者,切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题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3)引导背诵: 七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 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 严密。 3语言生动形象(2 段中的形象语言) 4感情充分,感染篇三:六
21、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 一、导入课文: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络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
22、”,第五个沉着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中有数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预备欢乐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本人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峻,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诚。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
23、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三、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听说27岁才发愤读书,通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特别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因此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此大振。号为“老苏”,与儿子苏轼(大苏)、苏辙(小苏)号为“三苏”。后人有赞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
24、,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擅长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缘故,借古讽今。 五、重要词语 弊:弊病赂:贿赂率:都 邑:城镇薪:柴草 嬴:秦王姓 洎:(j ) 谗:谗言 诛:杀 殆:将近 向使:假使 “理”与“数”:命运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从:跟随故事:旧事 六、预习检查 考虑以下征询题,分析文章论证构造。 1.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2.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教训? 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缘故。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
25、者以赂者丧”。(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 七、课外拓展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假设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背盟败约,
26、自相屠灭 洵重:史实 辙重:假设. 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仍然苏洵的文章有意义,因此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那么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由于宋对西夏有贿赂让步,与六国赂秦土地类似. 4.解释以下举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遮挡(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阅读讨论: 弊在赂秦 背地(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挺身而出 开展到 .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示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政,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因此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八、议论文方式 1.并立分列
28、式:指围绕中心论点用平行的分论点,分成几个并列的 层次,从不同角度进展论证。一般是把中心论点从内涵上分析成几个部分,从程序上分成几个步骤、环节,从适用对象、范围上分成几个方面等。 本钱(第三节) 总说:我“诚”他“信”,这是诚信成长的关键。 分论学习工作要“诚”。 分论与人处世要“诚”。分论生活也要“诚”。 :想博得外界的“信” ,首先得依托你的 “诚”。 “诚”是“信” 的根底, “诚” 是“信”的本钱。 2.直线推进式:指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化。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办”的思路展开,也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详细到抽象的 顺序展开。 不能人云亦云
29、 论点:不能人云亦云。 分论点:1.人云亦云的表现2.人云亦云的危害。3.人云亦云本质、思想根源。4.正确的做法。 3.重要性+必要性 擅长倾听别人的意见 论点:要擅长倾听别人的意见。 分论点: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常人更有失。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听忠告,利己又利人。4.不听忠告,害己又害人。5.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 4.正面阐述驳反面设想 治平篇 清洪亮吉 论点:治平日久,人口激增,此足虑也。 分论点:1.生活每况愈下,入不敷出。2.驳“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 3.驳“天地有法,君相有法”。(隙地:闲置之地。 辟:开辟、开垦。 闲廛(chn):空屋。天地有法:指自然利用水旱疾疫抑制人口激增。君相:君王大臣。指统治者。) 5.辩证析理拓展 文凭与水平 论点:既需要文凭更需要水平。 分论点:1.文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平。2.在一般情况下,文凭是衡量一个人水平 的最简便、最直观的标准。3.文凭并不完全反映水平。文凭一样,水平不一定一样; 水平是个变量;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没有高文凭不一定没有高水平。4.有文凭而没有水平,日子难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