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单元分析及时间安排 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为“对花鸟的热爱”,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借助体事物抒发感悟的方法。表达和习作紧贴生活实际,园地总结方法,并再次延伸拓展。 白鹭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落花生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神体而而对刚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
2、比手法在变中的作用。桂花雨要求想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家乡的思念的感情。珍珠鸟要求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信赖,往往创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乌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课时安排: 白鹭2课时 落花生1课时 桂花雨1课时 珍珠鸟1课时 制定班级公约表达1课时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2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白鹭 课题 白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白鹭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意飘逸、意境悠远,不仅是白鹭的形体高雅脱俗给人以美感,白藏寻常
3、的觅食、栖息飞行的生活习性,在作者笔下成了富有情趣的“钓鱼”“望”“晚飞”图,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文章短小精悍,首尾呼应,语言精练形象,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虽有接触,但读的并不是很多。本篇散文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生活总学生对白鹭见的并不多,所以认识较少,想要让学生表达交流感受,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结合网络图片和文字提前了解认识白鹭,从而可以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 学习目标 1.认识、“鹭、匣、嗜”等6个生字,会写“鹤、框、嫌”等10个生字。自主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
4、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话。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诗画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课件出示)请大家轻
5、声读一读。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晓风。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鸟?(板书课题)试着读读它的名字。曾经有很多人都写过白鹭。老师已经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看黑板,观察课题)看这个“鹭”字是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这个字不能写得太长,要运用“让笔”,尤其是“鸟”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宽一点儿。)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白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 二、预习汇报,落实字词 活动一: 1.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你对白鹭的了解? 2.指名课文朗读情况检查。 3.指名读生字词、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1.学生汇报对作者、对白鹭的
6、了解情况。 师:大家课前预习了课文,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对作者,对白鹭、对课文的生字词分别有怎样的了解? 2.了解对课文的熟悉情况。师生及时点评,正音。 3.生字:(观察课件中的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特点)(课件展示)特别指导:鹤、嗜,在书上练习写一遍。 很多生字,你只要第一次写它时是用心写的,你便会很快记住它,而且很难忘记它。 词语:嗜好美中不足悠然铿锵(先让学生说出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声音是“铿锵”的,如锣鼓声铿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二: 浏览课文,想一想: 1.在作者眼中和心中,白鹭是什么?(横线画出) 2.小组合作: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写批注)
7、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件出示思考题) (1)在作者眼中和心中,白鹭是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 2.完成以上练习。 作者说白鹭是什么?谁来说说?师出示句子,读句子(女同学读第一句话,男同学读第二句话)。 谁来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 并把优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板书:颜色身段觅食栖息) 四、指导书写生字 活动三: 学生练习写字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嫌、嵌二字,师示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读课文,写生字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片段。 板书设计
8、 白鹭 颜色 身段 觅食 栖息 学后反思 1. 白鹭 课题 白鹭 课型 新授课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复习导入 1、 生词听写 2、 在作者的心中、眼中,白鹭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 过渡:白鹭美的恰如其分。那总结的来说,从1-5自然段中我们捕捉到的是白鹭的形态美。那白鹭除了形态美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捕捉到白鹭的哪些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接着找找吧? 二、赏读课文,感悟“精巧” 活动一:默读课文第1至5自然段,画出体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句子。 活动二: 1.从第六自然段中,我们能捕捉到了白鹭怎样的画面?(给图画命名、如何描绘美、白鹭的神
9、态) 2.用同上的方法学习第7和8自然段。 (一)感受精巧之美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是怎样具体来描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至5自然段。把体现白鹭“精巧”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学生汇报。 3.再思考:“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4.精读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1)谁来读读这段话? (2)这段话中,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鹭的精巧之美的?(蓑毛、结构、长喙、脚) (3)这段话在语言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了几组反义词来体现白鹭的“精巧”。) (4)是啊,因为白鹭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作者也忍不
10、住赞不绝口,不由自主写出了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把这段话改成诗歌的形式来读读看,说不定会更有韵味。(课件出示) 试着读诗,读出诗意。(学生试读,指名读) 再配上音乐读,读出节奏感,读出停顿,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hu),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进入情境点评。(如:这白鹭,真是无与伦比啊!)师:难怪作者会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体会“三幅”优美图画 1.齐读第6自然段。 2.从第六自然段中,我们捕捉到了白鹭怎样的画面? (站在田间钓鱼的画面)
11、,我们取名为“钓鱼图”。 3.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一幅画,生动的描绘了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的迷人景象。 4.白鹭栖息的画面也很美!怎样描写的? (运用拟人修辞,“望哨”) 5.在栖息中的白鹭是怎样的一种神态? (悠闲) 师:既然在你眼中那么美,美的是那么悠然,你能用这种悠然美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三) 用同上的方法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瞭望图、低飞图) 三、赏文赏景,说话练习 活动三: 结合ppt例子,模仿第5自然段 1.对比赏文。(课件出示) 师:老师第一次读这段文字,就有种似
12、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顾,原来,这段话的句式和我国古代的四大美男之一的大才子宋玉写的一段赞美邻家女子的话很相近。 我们来欣赏一下: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郭沫若) 例1: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 师:大作家郭沫若尚且模仿古人写文章,把白鹭写得如此美妙绝伦,我们也来学学大作家,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美。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来欣赏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
13、美:好比我们看到的花,草,树。 2.写“美图”。师:这些美丽的景物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荷花。请大家来读读。 例2:那层层叠叠的花瓣,那红里透白的颜色,那绽放的花骨朵,那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增一点儿则嫌多,减一点儿则嫌少,浓一点儿则嫌红,淡一点则嫌素。衬着河池,伴着荷叶,犹如仙子,美丽动人。 你们也来试试吧!老师相信你们写得会更美! 3.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说话练习。 课堂小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很多不一样的美,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五、作业 1.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推荐阅读:郭沫若石榴和高尔基海燕尝试捕捉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板书设计 白鹭 精巧 韵味无穷 诗 学后反思 2.
14、落花生 课题 落花生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大多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
15、是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学习重点 1.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
16、处的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活动一: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得词。 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 2.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
17、花生的相应段落。 1. 学生采用朗读和自由读的形式,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生交流:亩、尝、吩、咐、茅、榨、榴 汇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详写:议花生。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活动二: 1.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默读文本,谈谈花生好处? 先自学批注,再小组交流。 1.想象情景,学生自由读再分角色朗读一家人谈论花生的部分。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价钱便宜。 3.重点读父亲的
18、两次对花生的评价。 4.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 四、合作探讨 活动三: 1.小组交流:父亲的话的深意。 2.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 ,但 。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 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19、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学习之中。 六、作业设计 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落花生 主次分明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借物喻人 略 略 略 详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学后反思 3.桂花雨 课题 桂花雨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
20、事抒情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学习的重点,学习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拥有众多的宠爱,情感
21、方面有些麻木。尤其是他们大多没有远离过故土,对家乡的情感不是很浓厚,对于文中所蕴含的的思乡之情体会起来有难度,这是他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在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各方面的引导,特别是从背景方面。让学生在品读、想象、感悟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爱花思乡之情。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2和3 课前准备 1.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等。(师生) 2.搜集桂花的资料,对桂花有较详细的了解。(师生) 3.
22、通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中生僻词语的意思。(学生) 4.学习辅助PPT课件、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桂花的相关知识。 2.借助课题质疑题目。 1. 引问: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桂花有哪些了解? 板书课题。 2.引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预设:(1)什么是“桂花雨”? (2)为什么把桂花比作雨? 二、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活动一: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桂花给“我”
23、带来了哪些快乐? 1.导读:写出阅读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 3.出示话题,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必要的补充。(预设:桂花树的样子,母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4.指导朗读并理解重点词句,结合相关的句段指导。 预设:在作者眼中,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她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里的问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三、合作,理解课文 活动二: 1.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桂花有哪些特点?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2022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试卷 教材 上册 导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