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能力.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才能 新课程施行之初,老师们在课堂上都纷纷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觉察,特别多小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方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来,满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小组内学习好的同学争着抢着张嘴说话,差一点的学生干脆只顾本人玩弄小动作,谁也听不清谁说了些什么。交流时,站起来发言的同学一张口仍然在说“我如何样。”而不是“我们小组如何样。”像如此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没有互相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讨论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展总结和评估。显然,如此的小组合作只是方式化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
2、学习,我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根底,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究。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讨论,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互相促进、亲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方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而,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展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认识、合作适应、
3、合作才能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照以下几个原则。1、“组间成员水平平衡”分组的原则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本人,开场“乱说”、“乱动”起来。究其缘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才能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根底不同,水平不一。因而,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平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究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如此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根底,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征询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平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
4、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制造了条件。2、 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各小组成员中的学征询水平、智力才能、性格质量各不一样,老师能够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根底强、才能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才能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明晰,学生不须明白)。在进展小组汇报、发言之前,老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说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协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预备。那些不善考虑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协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气氛中不得不去考虑、讨论,找到征询题的答案。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
5、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认识,充分表达了小组合作的力量。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假设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睬谁,整个合作过程好像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方式,这时两人小组比拟适宜。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详细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
6、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忧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原封不动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互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二)培养适应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才能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方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掌握如此的技巧呢?我的做法是从适应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构成必要的合作技巧。1、
7、从适应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才能。孔子云:“青年假设天分,适应如自然。”有了良好的适应,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适应,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适应:(1)积极考虑的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考虑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本人的考虑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考虑当中去,是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才能和适应。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才能和适应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明晰地表达本人的方法,互相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根
8、底上才能合作探究征询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窄走向宽敞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敞。讨论是合作处理征询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本人的方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构成处理方案。老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本人的方案或方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步学会讨论征询题的步骤和方法。(3)认真倾听的才能和适应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考虑,敢于发表本人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才能和适应。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征询题,并加以考虑,从而注重并采纳别人意见,到达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场合作学
9、习,同学之间最大的征询题是不能包容别人的意见,为此,老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本人搜集别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才能;三是听后需作考虑,提出本人的见解,提高本人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才能。(4)擅长确信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适应擅长确信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质量,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化探究征询题,培养制造性思维才能。2、从规则做起,标准学生合作学习行为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老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
10、要一个一个地说,说出本人的见解;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悄悄地说,不阻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明晰;留意听,听不明白的立即征询;整理小组研究成果,预备全班交流等等。3、以评价为保障,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究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地,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按照,构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即关注鼓舞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详细评价方
11、法: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适应、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展详细的评价。采取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小孩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正确搜集员、最正确交流奖、最正确听众奖、最正确记录员、最正确创新奖、最正确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认识、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得及时精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鼓舞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进展重叠征询题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讨论:“把两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纸条贴接起来,再量一量,看它的长度是多少
12、?你们觉察了什么?” 各组同学贴的贴、量的量,特别快就得出了结论,汇报员争着说:“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觉察:所有如此贴起来的纸条都有两小段重叠了,因而都比20厘米短。”老师评价说:“你们小组合作的真不错,不但觉察了征询题,还找出了缘故。其他小组也是如此吗?”学生们高声说:“是!”老师鼓舞说:“你们真了不起!大家还愿意接着合作,研究一下假设中间贴的部分是2厘米,这张纸条有多长吗?”话声未落,各小组又纷纷行动,研讨的热情更高涨了。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小组间的互评能够让学生优势互补、构成良好人际关系,能够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觉察本人的缺乏。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明晰、最易明白;哪一组最团结协作
13、;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本人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缺乏。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本人也是一个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陶冶,通过互相讨论,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三)老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老师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老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而,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化到小组中去,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觉察征询题,处理征询题。同时,老师
14、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征询题进展及时高效的指导,协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明晰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特别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展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展监视等等。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征询题与生活联络特别紧,学生讨论得异常剧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觉察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我走过
15、去细心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特别大一部分小孩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因而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化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拟等方式来区分。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别的长方体。当我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众口一词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由于老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觉察了征询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处理了征询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小组
16、合作学习有了老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防止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四)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觉察世界最根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老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到达合作目的。老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究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方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如此小组成员就会构成一股合力来协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第二册教材数学广场中的“重合征询题”时,我安排小组探
17、究:“在一个三角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4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特别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9棵”。接着我又让他们讨论:“每边上要是栽5棵、6棵10棵呢?”学生们讨论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觉察什么?小组讨论后,由3号学生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协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协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本人最大的才能协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陈词”。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如此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觉察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因而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3。即;5+5+5-3=12(棵)”我确信了他们的觉察,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欢乐,对小组合作更感兴趣了。只要我们从低年级起就标准、科学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认识及合作才能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