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少观架子多赏花——浅谈文学作品的品读.doc
《语文学科少观架子多赏花——浅谈文学作品的品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少观架子多赏花——浅谈文学作品的品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少观架子多赏花浅谈文学作品的品读 新河中学 马丽花摘要:本文借用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提出文学作品的品读目的是“少观架子多赏花,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即细读文本,欣赏言语本身的观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以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的不同教学设计为例来比照论证,进一步阐述观点。关键词:文学作品 品读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兴趣的培养一文中写道:“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途只在支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确实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不记得架上的花。”笔者认为,不仅是小说,在我们的整个文学作品教学中,这句话也
2、起了特别好的导向作用,文学教学内容的指向是“少观架子多赏花”-欣赏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只看那“枯树搭成的花架”,而对那“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视而不见的现象却并不罕见,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课文本身知识内容的再现。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上故都的秋,该老师设计本文的教学目的为品味郁达夫散文优美的语言,赏析融情入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培养赏读抒情散文的才能。老师对目的的落实通过以下程序来完成。老师首先运用一大堆诗人描写秋天的诗句导入,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落霞与孤鹜
3、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师动情演说:“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这些秋景,或绚丽多彩,或萧条悲凉。那么在郁达夫的笔下,他又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呢?”因此,四人一组,讨论活动体验,探究如何用更诗意的词语来概括这五幅画面。好长一段时间,师生讨论得出“民居秋意”、“秋槐落蕊”、“斜桥话秋”、“秋日佳果”等几个概念性的短语。接下去的教学任务便是拓展,老师让学生说说“我眼中的秋”,课外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后赤壁赋。特别明显,这节课只是贴了新课程的标签。教学目确实实定是实在可行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将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置于其中,“语文”两个最重要的字缺席了。语文是唯一
4、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别学科,其主要任务不是学习文本本身的知识内容。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话文本的过程,本质上是品味语言的过程,因此应将品味语言作为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今大量的语文阅读课,老师只明白带着学生去探究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而忘了引导、指导学生去品味课文是“如何写的”“如此写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第一步: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文字:秋天,不管在什么地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老师提征询:如今我将第一段改写一下,将这段文字改成“
5、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悲凉。我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比拟一下,有何区别?学生一下子就留意到了加点字部分,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学生明白了“总是”“特别”等词是郁达夫的情话和痴话,有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三千佳丽最爱杨玉环”。“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一句突出了旅途周折劳累,一路风尘,但这辛苦是值得的。这一读,既让学生抓住了全文的“文眼”-“清、静、悲凉”,也给全文的品读营建了浓情热爱的气氛。“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用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学科 架子 赏花 浅谈 文学作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