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评述.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评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评述1前言1.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常规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太阳能的光伏应用已给我们展示了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发展,正日益引起关注硅太阳能电池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目前,晶体硅太阳电池因其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成熟的生产工艺而成为太阳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主要方向,但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两大难题: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工艺成熟的晶体硅太阳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转换效率, 但成本较高,硅晶体的尺寸也不能满足大面积的要求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硅材料占太阳电池成本的45%以上,大幅度降低
2、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非常困难。高效低成本的薄膜太阳电池代表了未来太阳电池工业的发展方向。薄膜化(或薄层化)是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1。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虽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 但光疲劳效应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多晶硅薄膜电池是兼具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的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材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的新一代电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的设计思想,认为它是一种可大幅度减小太阳电池制造成本的有效途径2。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设想一直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在陷光技术、钝化技术以及载流子束缚等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研
3、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各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的多晶硅薄膜及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多晶硅薄膜电池技术可望使太阳电池组件的成本降低, 从而使得光伏发电的成本能够与常规能源相竞争。1.2原理及存在问题目前晶体硅薄膜电池的晶粒大小从纳米直到毫米级都有,为了方便,光伏界将它们统称为多晶硅(polycrystalline Si)薄膜太阳电池。多晶硅薄膜是由许多大小不等、具有不同晶面取向的小晶粒构成的。晶粒与晶粒之间的区域称为晶界。晶界和晶粒的结构不同,它们的原子化学势也不同。晶界包含很多复合中心(悬挂键或杂质),光致载流子在被结分开之前,如果碰到晶界,会导致电子和
4、空穴的复合,从而降低电池效率。所以晶界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晶粒有一种主要的生长取向,称为优取向。择优取向对多晶硅薄膜的性能影响很大。如果晶粒生长得像一根根柱子垂直于衬底,整片多晶硅薄膜就如同很多的小单晶并列而成,这样的多晶硅薄膜制成的薄膜太阳电池,光致载流子穿过整个电池时可以不碰到晶界,极大地减少光致载流子的复合,提高电池效率3。因此,如何加大晶粒粒度从而减少晶界,如何钝化晶界,如何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从而避开晶界的影响,是制备优质多晶硅薄膜的主要研究方向。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将多晶硅薄膜生长在低成本的衬底材料上,用相对薄的晶体硅层作为太阳电池的激活层,不仅保持了晶体硅
5、太阳电池的高性能和稳定性,而且材料的用量大幅度下降,明显地降低了电池成本。它要求多晶硅薄膜的厚度在5m到150m左右,且薄膜的宽度至少是厚度的一倍,同时要求衬底具有机械支撑能力,要有良好的背电极,还需要对背表面进行钝化。多晶硅薄膜在长波段具有高光敏性,对可见光能有效吸收,且具有与晶体硅一样的光照稳定性,因此被公认为高效、低耗的最理想的光伏器件材料。近些年来,多晶硅薄膜材料和相关的电池工艺方面的工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兼具单晶硅和多晶硅体电池的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等优点,同时材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因此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在提高太阳电池效率、节约能源和大幅度降低成本方面都具有
6、极其诱人的前景。但由于对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膜生长技术还在探索,以及薄膜多晶方式在原理上的研究还在探讨阶段,致使多晶硅薄膜电池还处于开发阶段。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多晶硅的薄膜研究历史己有半个世纪左右,但是为了获得廉价的高质量多晶硅薄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将对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并进行比较。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很多,以下将制备方法分为直接制备法和间接制备法两种主要的方法来论述。其中直接制备法是指通过不同的反应条件来控制初始晶粒的形成,长大直接在基片上得到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其中研究的比较多的有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低压化学气相
7、沉积(LPCVD )、催化化学气相沉积(Cat-CVD)、液相外延技术(LPE)等。间接制备法是指先在衬底上制备一层非晶硅薄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后工艺处理得到多晶硅薄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里主要对固相晶化(SPC)、区域熔化再结晶法(ZMR)、金属诱导晶化(MIC)研究较多。3.1直接制备法3.1.1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1)卤化硅+SiH4+H2的混合气体为气源卤化硅通常是指SiCl4, SiH2Cl2, SiF4等气源。以下以SiCl4气源为例,采用SiCl4+H2的混合气体为气源45的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150300的玻璃衬底上低温制备出多晶硅薄膜,沉积速率大于3/s,
8、晶化率达到80%。黄锐、林漩英、余云鹏等6对其生长机理做了分析,他们认为由辉光放电所产生的扩离子和H原子在生长表面有还原和刻蚀的作用。实验中氢稀释对于SiCl4/H2-PECVD情况,生长表面的Si-Cl键要靠H基团还原出Cl元素,形成新鲜的活性Si表面后,才能对气相的SiCln基团进行化学吸附,使薄膜得到进一步生长,然后再重复下一个还原、吸附、生长的过程。故H+离子和H原子对膜的生长及晶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Cl元素在多晶硅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点:(1) SiC14中的C1元素,对弱Si-Si键具有比氢更高的腐蚀性能。在薄膜沉积过程中,Cl基粒子能够原位腐蚀掉正在成长的薄膜表面的弱Si-
9、Si键,阻止非晶网络的形成,促进薄膜的晶化。(2)原位化学清洁作用。在沉积薄膜的过程中,Cl基粒子能够除去反应室中阻碍晶体硅网络形成的杂质,如O,C和N等,创建一个干净的沉积表面。(3) Cl基粒子在薄膜沉积初始阶段通过对硅衬底的腐蚀和清洁作用,降低表面能,提高活性粒子吸附在衬底表面并形成有序网络的几率。(4) H和Cl两种元素在薄膜沉积过程中以某种稳定的可挥发物从薄膜中逃逸,这一定程度提高了硅网络的均匀性和有序度,有利于晶体硅的形成。故主要生长机制为:生长表面上氢还原Si-Cl键形成Si沉积,Si再吸附SiCln沉积基团,然后在由氢还原,这种交替进行的过程使薄膜生长从而形成多晶硅。(2)Si
10、H4+H2稀释制备多晶硅/微晶硅目前,由于传统得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光致衰退效应,因此很多研究工作者都致力于在不改变原有生产设备(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的情况下制备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采用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正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一般在高氢稀释、较高功率和低气压条件下生长微晶硅,但沉积速度很低(0.1 nm/s )。为解决沉积速率低的问题,人们对优质微晶硅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实验发现形成优质的微晶硅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尽量低的离子轰击能量,防止高能粒子对己形成
11、的微晶硅表面的破坏;(2)足够量的原子氢的存在,使它能够覆盖生长表面,刻蚀弱键,更主要的是使之钝化微晶硅生长过程中的晶粒间界,大大降低态隙密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又提出了高压高射频功率耗尽技术(HPD)78。相对于常规的RF-PECVD技术,高气压耗尽RF-PECVD由于反应气压很高(达几百Pa至数千Pa),能够有效地降低粒子的轰击能量,有利于材料的晶化;另一方面,增大电源的激发功率,使反应气中的硅烷恰好完全分解,能够很好地抑制原子氢的消耗反应,SiH4+ HH2+SiH3,从而增大了反应过程中的原子氢浓度,有利于晶化的形成。高气压耗尽RF-PECVD技术可以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反
12、应气体的压力即可实现微晶硅的高速生长,而且相对于VHF-PECVD而言,更容易实现厚度和结构的大面积均匀性。3.1.2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是在气压接近常压下进行CVD反应的一种沉积方式。在APCVD系统中,欲沉积的多晶硅的衬底水平地放在包覆了SiC(或多晶硅)地石墨基座上,用高频感应线圈将它加热到600-1200,反应气剂和载气由反应管的一端进入,并从受热的衬底表面上流过,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速度极快,约为600-1000nm/min。APCVD的操作压力接近一个大气压,气压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很高,同质成核的“气相反应”容易发生,易产生微粒。APCVD系统的优点使具
13、有高的沉积速率,而连续式生产更是具有相当高的产出数,应此较适合集成电路制程。APCVD系统的其它优点还有具有良好的薄膜均匀性,并且可以沉积直径较大的多晶硅片,同时设备简单,工艺易控,可以实现大面积成膜。APCVD的缺点是需要快速的气流。在大气压下,气体分子彼此碰撞几率很高,因此很容易发生化学气相反应,使所制备的薄膜包含微粒。因此需经常对沉积室进行清洗。3.1.3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淀积多晶硅的过程是硅烷在恒温低压下分解成硅和氢气,然后沉积在硅表面上,形成多晶硅薄膜。一般硅片采用直立密集装片方式。反应是在电阻炉恒温恒压下进行,因此是热壁条件。在LPCVD工艺中,由于反应
14、在低压下进行,增大了质量转移率,加大了分子平均自由程,气体的扩散速度也加大了。热壁反应炉对片子直接加热,使温度的均匀性和可控性大大提高。硅片的竖直排列,是片子表面的质量转移速率比表面反应速率大得多,这不仅提高了均匀性,而且也增加了装片量。通常用于淀积多晶硅的低压CVD工艺有两种。一种是采用100%的硅烷,反应室气压为26.66133.32Pa。另一种工艺流程是维持与上述相同的气压面采用20%30%的硅烷。两种工艺每批次容量都可达100200片,膜厚一致性在5%以内。淀积速率约为1020nm/min。LPCVD沉积温度通常在580620之间,低于此温度范围所制备的薄膜通常为非晶态硅或部分晶化的硅
15、薄膜。LPCVD工艺的优点是:(1)有均匀的台阶复盖;(2)膜的成份和结构可控;(3)淀积温度较低;(4)淀积速率较快;(5)工艺容量较高;(6)制片成本较低。此外,与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相比,它的重要特点还在于它有很高的膜厚一致性。LPCVD相对于APCVD而言,尽管APCVD系统的压力为LPCVD系统的压力大34个数量级左右,但APCVD系统的沉积速率仅比LPCVD大1个数量级。3.1.4催化化学气相沉积(Cat-CVD)催化化学气相沉积(Cat-CVD)也被称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WCVD),是一种采用金属丝(一般为钨丝)使硅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高温(1400以上)下分解,并
16、扩散到衬底表面反应生成多晶硅或微晶硅薄膜的方法。影响薄膜的质量的因素很多911:(1)催化金属的选择与排布;(2)反应室压强;(3)反应室气体的流向;(4)反应室的形状;(5)金属丝与衬底的距离;(6)衬底温度等。反应一般采用SiH4和H2的混合气体,反应室气压小于100Pa,衬底温度低于300。在高氢稀释度条件下,热丝分解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高能量原子H,可以夺走SiH3中的H,使Si-Si相结合的机会增加,促进薄膜的晶化同时也降低了薄膜中的H含量,同时可以打断Si的弱键,使硅的网络更加驰豫,而且对薄膜没有损伤。缺点是(1)高温金属在低压条件下有一定的挥发性,薄膜生长速度较慢,会引入不需要的杂质
17、。(2)高沉积速率会导致高缺陷态密度的增加,影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3)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薄膜均匀性受热丝几何结构的影响较大。3.1.5液相外延(LPE)液相外延方法是在1963年由纳尔逊(Nelson)提出的。液相外延法就是通过将硅熔融在母液中,降低温度使硅析出成膜的一种方法。美国Astro Power公司和德国Max-Plank研究所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者用LPE法制备的电池,效率己经达到12.2%,但是技术细节非常保密。液相外延生长的基础是溶质在液态溶剂内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因此一个饱和溶液,在它与衬底接触后被冷却时,如条件适宜,就会有溶质析出,析出的溶质
18、就外延生长在衬底上。这里所述的外延,是指在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与生长层足够相似的衬底上生长,使相干的晶格结构得以延续。如果衬底和外延层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称为同质外延,反之称异质外延。液相外延技术的出现,对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泛应用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12。与其他外延技术相比,液相外延法有以下优点:(1)生长设备比较简单;(2)生长速率快;(3)外延材料纯度比较高;(4)掺杂剂选择范围较广泛;(5)外延层的位错密度通常比它赖以生长的衬底要低;(6)成分和厚度都可以比较精确的控制,重复性好;(7)操作安全,没有汽相外延中反应气体和反应产物所造成的高毒、易燃、易爆
19、和强腐蚀等危险。液相外延的最大缺点是当外延层与衬底的晶格失配大于1%时生长发生困难。其次,由于生长速率较快,难以得到纳米厚度的外延材料。此外,外延层的表面形貌一般不如汽相外延的好。3.1.6微波等离子体沉积/原子氢交互处理微波等离子体沉积/原子氢交互处理13是指在薄膜沉积过程中引入微波并采用H等离子体进行处理以生长多晶硅薄膜。在沉积/处理交互进行方法中,通过选择连续沉积时有利于核的生长的沉积条件,通过周期性的引入原子氢处理来促进晶格形成的驰豫过程,抑制非晶相的形成并加速晶粒的生长,从而在低温下制备出大量晶粒织构的多晶硅薄膜。得到平均晶粒尺寸为100200nm,断面TEM测量发现,晶粒是垂直衬底
20、平面方向的柱状,选择太阳能电池这样的纵向方向器件可望获得良好的载流子输运特性。此外,还有甚高频射频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VHF-PECVD),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MWECR-PECVD。前者通过增加射频源激发频率来产生高频率电子波,从而减小等离子体鞘厚度和电压,降低电子温度和轰击衬底的离子能量,增大了输送到生长表面的离子流量,实现微晶硅的高速制备,后者在反应室引入微波和磁场,形成高密度,高能量的等离子体。3.2再结晶制备法再结晶制备法:再结晶制备法是指先再衬底上制备非晶硅薄膜,然后将非晶硅薄膜通过热处理,诱导等手段将非晶硅通过再结晶的方式制备出多晶硅。3.2.1固相晶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晶 薄膜 太阳能电池 及其 制备 技术研究 进展 评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