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增进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语言运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 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
2、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
3、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1.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你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
4、入,快速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教师过渡: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先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请你自己读一读。叶圣陶 (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4)教师组织交流:游览的先后顺序。(设计意图:
5、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6)出示认字词语: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1)(出示课件7)学会识字方法:对比识字。例如:渐与浙;臂与臀,比较两字之间的字形与读音上不同。(2) (出示课件8)识字游戏:游溶洞,指名读、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蜿 额 臀 漆 浙 蜒(出示课件9)出示写字:浙zh 罗lu 杜d 鹃jun 窄zhi 郁y 肩jin 臀tn 移y 额 陆l 乳r 笋sn 端dun 源yun (1)先指名学生在无拼音的情况进行读,开火车读,(2)再进行听读,纠正字词读音。(3)学生观察
6、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重点指导“鹃”“郁”“肩”“臀”里的“月”。(4)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5)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0):观察下面两组左右结构的字:第一组:杜、陆、端、源;第二组:鹃、郁、移、额、 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同宽。(3) 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出示课件11):“窄”读“zhi”,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n”,下部“尹”横长贯穿,撇长有力,稳住重心。出示第三组词语:端 蜿蜒 突兀森郁指导学生进行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预设:(出示课件12)“端”在“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7、形状变化多端”,“端”还有(东西的)头;(事情的)开头;原因,起因;方面,项目这四种解释。文中“变化多端”指“石钟乳和石笋的样子多”。(出示课件13)“蜿蜒”近义词有“弯曲、绵延、逶迤、崎岖”,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出示课件14)“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造句为“这片山山势巍峨,突兀森郁,气势壮观。”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5):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龙洞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
8、语句。预设:(出示课件16、17)学生在教材中勾画表示游览路线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例如: 路上: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渐渐入山。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这就到了内洞。出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18):线索一,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9):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
9、的发现。预设:(出示课件20)在路上的时候是一路迎着溪流。在路口是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时,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孔隙时,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时,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21):线索二,泉水的来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溪流从洞里出来外洞,泉水从孔隙流出内洞,泉水靠着右边流,所以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2):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发现了两条线索,那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
10、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预设总结: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1、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做铺垫。)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一)研读第2-3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6):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预设1(出示课件27):作者看到了盘曲而上的公路。预设2(出示课件28):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从“开满”两字,可以感受到映山红的多。教师追问: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金华的双龙洞 新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17 金华 双龙洞 优质 示范 公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