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鲁教初中语文八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doc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鲁教初中语文八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鲁教初中语文八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结合前几课学习议论文的方法,自己列提纲,理清本文的思路,分析论证方法。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
2、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主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在报纸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作
3、者简介。三、检查预习(1)生字。 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分为三部分,并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回顾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谈中国学生应该怎
4、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例子,分析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来进行阅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五、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
5、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
6、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通过阅读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六、研读课文,讨论
7、论证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1、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1)王阳明“格物”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反面例子)2)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正面例子)3)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反面例子)2、道理论证1)大学对格物致知的论述。2)大学对格物致知的目的的论述。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这一问题的设置,目的是继续巩固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论证自
8、己的观点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这样更能突出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七、课堂延伸 1、你认为自己是否具备这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大家谈一谈。2、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此问题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八、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九、布置作业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十、板书设计: 应致
9、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1) 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教学后记: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下课啦,咱们来听个小故事吧: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课件 初中语文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