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笔记.docx
《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篇 中国对外贸易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经贸发展概述一、对外开放政策与格局* 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两个轮子1、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6“对外开放”公之于世(经验、技术、资金);1981.11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政府工作会议 明确;1982.12 入宪法。2、基本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宗教艺术 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3、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引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企业技术改
2、造的实用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及其它互利合作;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带动内地。4、开放格局: 92年前:重点沿海、逐步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92年后全方位(陆地边境市镇:延边沿江/省会城市西部大开发)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49年 国营对外贸易 全国统一的 开始起步; 60年代缓慢; 70年代明显扩大,不平稳 落后于世界贸易发展技术:50年代:苏联、东欧;60年代:转向日本、西欧;70年代:化肥化纤冶金采煤等重大工程(1978年),过分集中、金额大,不得不停建/缓建。外资:50s:政府贷款; 60s、70
3、s(1972-1977)买方信贷,外汇存款。2、开放以来贸易:78年以来进出口平均增速大于国民经济增速;贸易差额扩大,结构改善,进口结构完善,市场分布分散。* 1986年 纺织服装取代石油: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主导;1995年 亟待产品超纺织服装,出口商品构成升级。* 进口商品 初级产品比例上升;短缺资源型产品;信息、通讯类高新技术产品;国内技术和生产完善产品进口减少。服务:扩大/多样化技术:规模扩大;方式灵活多样;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软件技术费比例提高;法规完善。外资:规模扩大、方式多样:各种贷款&直接投资(合资经营最多/港澳台)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作用1、国民经济
4、协调发展; 2、促进生产发展、产业升级;3、提高科技水平; 4、扩大劳动就业;5、弥补建设资金; 6、丰富国内市场。第二章 对外发展战略一、出口商品战略1、“六五”时期(1981-1985):发挥资源优势,出口矿产和农副土特产;发挥传统技艺,工艺品和传统轻纺出口;劳动力优势,进料加工;现有工业基础,机电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出口。2、“七五”(1986-1990):两个转变: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粗加工向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减少大宗原料性产品,如棉花、石油、粮食、矿产品;轻纺较快发展,纺织品成为最大宗出口商品)。3、“八五”(1991-1995):粗加工向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努力提高附加
5、值高的机电、轻纺、高技术产品、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出口。(机电为主导,轻纺为骨干,高新为发展方向,保持某些农副矿产品的出口结构)(机电成为贸易额最大的类别)。4、“九五”(1996-2000):“以质取胜”,出口增长由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5、“十五”(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6、“十一五”(2006-2010):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二、以质取胜战略1、内涵: 提高治疗和信誉;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创名牌出口商品。2、措施: 立法&执法;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引进)
6、; 接轨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保名牌)(品牌:竞争;企业形象) 全面质量管理。三、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加强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加快商品结构调整,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 政府:提供服务保障1、内涵: 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背景: 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加速发展; 高技术产品出口促进经济发展; 技术性能国贸易壁垒的影响。3、意义: 确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地位; 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提升产业机
7、构和经济结构。4、成效:1999年启动。带动了对外贸易迅速增长。5、工作重点及措施:(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 出口体制创新; 出口资金投入机制创新;(2)、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自有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3)、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 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水平;(4)、科技兴贸服务体系: 技术贸易法律法规;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应用; 信息技术在外贸领域的推广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6、科技兴贸十一五期间四大转变:(科学发展观) 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外延式扩大内涵式提高;兴贸强贸;外贸领域内外贸领域
8、。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核心内容); 扶持高技术自主品牌(核心环节);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迫切需要)。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1、出口市场格局的演变: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必要: 减少贸易摩擦,规避风险; 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地位。3、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对策措施: 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市场(优化商品结构研究贸易法规惯例改善售后); 稳定扩大东南亚市场(加强经济合作,双赢多赢); 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与援外、投资、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结合&政策倾斜); 扩大独联体
9、、东欧国家市场(加强市调优质产品国家政策扶持)。五、进口商品战略1、进口商品战略演变:“六五”:先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短缺物资、国内市场所需和“以进养出”物资,本国能制造和供应的设备,尤日用消费品不盲目进口;“七五”:软件、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必要、继续的短缺生产资料;“八五”: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防止盲目和不必要,恢复民族工业,国内能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少进口/不进口,控制奢侈品烟酒水果进口;“九五”:演进技术,提高高技术、设备、原材料进口,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十五”:急需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2、“十一五”主要内容:进出口基本平衡,完善进口税收,扩
10、大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发展;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保障。重点:电子信息等先导产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农业现代化所需技术设备。重要资源进口;加工贸易物资进口;扩大生活必需品与一般消费品进口。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一、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与管理模式1、必要性: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统一的规范、秩序; 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避免严重失衡; 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发展(市场流向、贸易平衡、战略实施、地区分布)
11、。2、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前:行政手段; 开放以来:法制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为主、必要行政手段。二、法制手段(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1、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 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中国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原则:具有经济内容、为中国承认的国际惯例,在有关国际条约和中国经济法律没有规定或允许适用的情况下,可以被适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5.12通过,7.1实施;2004.4.6通过修订,7.1实施。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法律法规统一、管理制度统一); 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12、 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平等互利、互惠对等原则;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3、其它法律法规: 货物进出口管理立法; 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立法(检验、海关、外汇); 维护贸易秩序的立法(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 技术贸易管理立法(技术进出口、知识产权保护); 服务贸易管理立法。三、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经济调控手段 * 汇率、税收、信贷1、汇率与汇率制度:汇率是实现进出口总量平衡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经济杠杆。演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有计划地确立和调整,为稳定人民币币值,调节作用丧失,统计折算工具。改革开放后汇率制度改革: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可变的官方汇率与外汇调
13、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人民币贬值为主导,强化汇率对外汇收支及进出口的调控作用。现行汇率制度:1994.1.1汇率并轨,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取消对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 汇率形成机制,杠杆作用; 银行结售汇,平等竞争; 自由兑换,接轨; 外汇市场。2005.7.2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的:市场信号调节企业行为,汇率,经济杠杆。)2、对外贸易税受和税收制度(1)对外贸易税收: 保护一国外贸中的利益; 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品种、数量; 增加财政收入。(2)关税与关税政策沿革:1950-1984
14、全面保护关税政策1985-1991 “有区别地进行保护”1992年后 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结合税则和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绝大多数从价税,少数从量税、复合税、滑准税。关税减免:法定减免 特定减免 临时减免(3)进口货物国内税征税制度(增值税、消费税,调节国内外产品税负差异,公平竞争环境)原则:与国内产品同等征税税率:增值税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出口)(4)出口退税:鼓励出口措施;非歧视性赋税政策“征多少、退多少 未征不退 彻底退税”原则上应将所退税款全部退还给主要承担出口经济责任的出口企业。税种:增值税、消费税3、进出口信贷制度中国进出口银行(1
15、994.5 政策性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外贸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海关、进出口外汇、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1、外贸经营权: 经营者资格:审批许可 向登记核准过渡;2004备案登记; 重要货物经营者:国有贸易管理、制定贸易管理(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原油、成品油、化肥、烟草进口&茶、大米、玉米、大豆、钨及制品、煤炭、原油、成品油、丝、棉花出口国有贸易管理)。2、进出口配额: 出口配额:被动配额、主动配额(直接分配&招标); 进口关税配额:配额内进口货物低税、减免税,超过征收附加税或罚款。(小麦、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榈油、食糖、棉花、羊
16、毛、化肥、毛条)3、进出口许可证:对进出口商品品种、数量、进出口国别进行管理。 出口许可证管理: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许可证; 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务部 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消耗臭氧层物质; 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检测需要,提前21天公布。4、海关管理:进出库观景监管、征收关税其它税费、缉查走私、海关统计和其他业务。统一的、垂直的海关管理体制。 监管:对象货物、物品、运输工具; 征税:制度;完税价格;商品归类;关税减免; 缉私: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海关组织、协调、管理; 统计:“准确及时、科学完整、国际可比、服务监督”。5、进出口外汇管理:平衡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7、、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健康发展。 境内机构经常项目收入调回国内; 贸易项下支付不限制; 事后监管为主的真实性审核。(银行结售汇、出口收汇核销、进口付汇核销、贸易外汇账户管理)6、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 商检机构的任务:法定检验(列入种类表的/出口食品卫生/出口危险货物包装容器/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品等运输工具/国际条约规定/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督管理;公证鉴定服务。 程序:报检检验出证。7、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 完全原产原产地规则:不含进口成份; 部分原产原产地规则:实质性改变标准,制造或加工后,制成品在性质、形式或用途上永久性和实质性的改变。(中国:出口:完全在中国原产的货物;含有进
18、口成份的货物。进口:“完全获得或生产”标准;“实质性加工或制造”标准。)第二篇 国际贸易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一、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1、提高利润率: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利益,获得超额利润,资本输出设厂提高利润率;2、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扩大了市场,弥补了原材料的不足有助于实物形态补偿(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3、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生产率,为提高生产率提供途径(普及科技、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扬长避短、资源开发、规模效益);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二、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1、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2、国际经济“传递”的重要渠道 * 传递:一国经济的盛衰
19、如何对另一国产生影响。 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 影响因素:一国开放程度;进出口总值占全球比重,或供求占比;双边贸易关系;各国经济政策。3、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手段: 维护社会制度; 经贸集团,增强对外谈判能力; 维护和平、坚持正义; 促进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三、“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 罗伯特逊提出 20世纪50年代 诺克斯补充和发展: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贸易,资源有效配置、增加产量;通过动态利益,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增长。* 20世纪60年代进一步补充: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 进口能力提高; 国内
20、投资流向越发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提高生产率; 规模经济效益; 各部门联系加强,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鼓励外国资本流入; 国际竞争,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诺克斯认为该理论在20世纪不再适用(工业结构变化;劳务部门比重增加;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农业保护主义;工业原料节约使用;合成和人造材料替代天然材料)2、评价:过分夸大对外贸易的作用;忽略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市场扩大、资本积累、科技进步、先进管理)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与学说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1、国际分工的概念与形式: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垂直型
21、、水平型、混合型)2、二战后国际分工深化发展: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主导; 各国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趋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分工在发展; 参加分工国家所有制形式变化; 国际分工机制发生变化(殖民统治/垄断与资本输出/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作用殖民力量让位于新经济秩序/跨国公司/有组织的“协议式”分工); 从有形商品向服务等部门发展,且相互渗透; 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让位于以科技、现代工艺为基础的分工;部门间分工让位于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市场自发调节的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分工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过渡。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生
22、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尤科技的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各国在世界分工的地位; 影响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广度; 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2、自然条件是基础;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国际分工发展;4、资本流动是重要条件; 5、上层建筑的推进或延缓(经济组织、自由贸易政令、殖民、战争、主动参与)。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发展速度;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一国或地区贸易额的占比,以此确定其在国贸中的地位);3、地理方向; 4、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国内工业制成品增长;中间性机械产品比重提高;服务贸易);5、贸易利益(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体
23、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6、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系数:外贸额与GDP或GNP的比重;国际分工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比例提高,世界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 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经济运转的必需条件; 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四、国际分工学说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2、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说(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前提,完全自由贸易)3、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说(1)主要结论: 各国用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就处于较有利地位,因而发生输入输出; 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2)一些假定:要素国内完全流动,国外完全不流动;货物流通无限制;商品贸易,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商务 理论 实务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