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doc
《《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 来源:中国金融网/ 人行湖北大悟支行 潘 新 每个人都有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好!面对历经坎坷的民族,面对太不容易的国家,心酸和感动掩不住图腾崛起的艰辛,我们唯有用内心的真诚和啼血的声音,去为她祈祷与祝福!套用句时尚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去忧思!我想,那是一种脆弱得无法逃避真实而又理想化的情怀吧。感谢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警醒和启示,一场金融危机的危害不亚于一场核战争,那么多血汗凝聚的社会财富在金融崩溃中被蒸发被化为乌有,在当今和平年代,金融安全成为最大的国家安全!成立中国银监会就是我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英明举措,专业化银行监管已迈出全新的
2、步伐,面对机构和业务分拆,基层人行尚在为银行监管站好最后一班岗,使命虽将终结,而挚爱和牵挂永驻心头。蓦然回首,青春和理想依然迷惘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里,对十年的伴旅,我难有挥手自兹去的潇洒,有些话不吐不快,虽坐井观天,然匹夫杞忧国是之心可鉴。走过昨天,感慨难忘,昨天没有缺憾就没有真实,今天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银监会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惟愿他在超越和扬弃中走得更好。上篇: 央行之痒雄关漫道话艰辛我国的银行监管历程是光荣而辉煌的,作为开拓者,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转换职能、把强化金融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应是从93年起,弹指十年,风雨兼程。十年辛苦不寻常,银行监管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起多层次的复合监管体系,人
3、民银行诚惶诚恐、尽心尽责,为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平安立下了丰功。然而,银行监管的开拓之旅也是艰难崎岖的,面临的困扰和矛盾众多,我们其实一直是在被贬低质疑、批评指责埋怨中负重前行。 1、镀金木剑的尴尬 多年以来,人民银行履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双重职能,并且还执掌过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看似大权在握很风光,就象金融业的掌门人,实际上很尴尬,徒然树大招风,稍有不慎则众怨所归,而甘难辛苦只自知,一句“弱势央行”道尽酸涩苦辣。种种原因,监管是在夹缝中迂回,以堂吉诃德斗风车般的执着,力图树立权威而终难如愿。 虽然国家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五法一决定”,99年又出台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但有法不依、
4、执法难严的现象却成为一大痼疾,监管的执法环境差,商业银行依法经营的意识差,导致法规好看不好用,恰似镀金的木剑,只能登坛作法布道,而难以现世降妖除怪。 没有谁比人民银行更清楚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中国的银行风险是体制性、历史性的,在国有银行尚未真正商业化、在信用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在历史包袱尚未有效消化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极其有限。许多情况下,银行本身是受害者,或者说是宏观改革成本的支付者,执法过严只会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雪上加霜。最为难的是,有些事情一违规就是各家银行全国一致的通病,而且明目张胆,法不责众,人行无可奈何,往往只能最终收拾残局,这我们只能从体制上、法制上找原
5、因。象高息存款、做假帐、帐外经营、违章拆借、隐瞒不良贷款等等,泛滥时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前仆后继,看你查处谁?这在我们对农信社搞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体会得尤其深刻,如果逐个处分违规人员,会做事、能做事的人就要搞掉一大半,大家都不拿依法经营当事,执法无疑会陷入两难。其实,这种现象非金融系统所独有,也是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大家都说法制重要,这几年立了那么多法,但每个人每个单位身临其境时又都想置身法外,其实每个人都把自己成为特殊公民、拥有特权、治人不治己作为最大的荣耀,中国走向法制社会立法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全民的自觉法制观念和法的思想。 人行的执法权威受到的最明显挑战,表现为商业银行
6、服内不服外,守内部命令不守金融法规。象存款贴水,人行查处了十几年,查帐、悬赏举报、甚至派人假扮存款人,如同地下工作者一样地现场录音录像,手段用尽,文件发了不计其数,也处罚了不计其数,充当了多年救火队员,却禁而不止、此伏彼起。直到前几年,各商业银行总行发文明令禁止高息,竟然药到病除,一纸胜过外部监管十年功。一位支行行长同我聊到此事时说:“高息现在谁敢搞,怕不怕掉帽子?这种事只有直线上才管得住,我们是怕自己的上级行,哪里是怕你人民银行?” 确实而言,人行的大局意识和父爱情结都很浓厚,人行之对商业银行,象老母鸡扑腾着翅膀呵护小鸡,至多在实在不象话时,对抢食的调皮鸡轻轻啄上一口。人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操
7、碎了心,总是尽力维护金融机构利益,极尽关爱之能事,好心并未得过好报,埋怨指责多于感谢体谅,他们一直都在抱怨人行监管干预了其业务经营、阻碍了金融创新、加重了接待负担。有的商业银行人员张口央行领导闭口央行领导,掩不住的调侃和戏弄,实则根本不放在眼里不当回事。由于是属地监管、同级监管,级别问题也形成了监管障碍,我国的银行多似行政化的准官僚机构,牛逼十足的商业银行行长很少在内心买帐,人行方面也总是叮嘱监管人员出外要尊重领导、谦虚谨慎,一线监管人员有难言之隐,该管的管不住,不该管的面面俱到,为了显示工作成绩只得在一些鸡毛蒜皮上耍花枪出细活显苦劳。 国企的毛病国有银行都有,但银行是国家和监管者的特保儿,工
8、商企业搞假冒伪劣执法者可以随时查封它取缔它,国有银行违规却是有恃无恐,客富欺行、业大震主,银行监管如同陪太子读书,执起法来无异于自己的左手打右手,书上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真的下重药动杀手不是寻常人敢为。我有风险我怕谁?风险大了就是经济核武。豆腐掉进灰里吹不得拍不得,我违规,你处罚,罚的是存款人,处的是国有资产,面对的是平起平坐的国家干部,任你依法监管、利剑在手,就是斩不了马谡。 2、零和的猫鼠游戏 有监管就有反监管,我国商业银行反监管能力超强,好象天生反骨,非要和监管者对着干才痛快。你实行贷款规模控制,我偏要超计划搞笼子外贷款;你推行稳健货币政策,我偏要拒贷惜贷凡是监管者反对的他就拥护,凡是
9、监管者拥护的他就反对,什么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环境,别人不违规而你违规,就能获取超额短期利益。或者说,别人违规你不违规,你就会被动挨打,只那么一块蛋糕,存款市场份额有限,优质信贷载体风毛鳞角,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求发展吃独食,僧多粥少自然带来弱肉强食和恶性竞争。商业银行防监管如同防鬼子进村,极尽坚壁清野、软磨硬缠之能事,查之前极力做假掩盖,查之中磨洋工干扰敷衍,查之后遍寻说客多方施压。 仍拿高息来说,商业银行按发展轨迹依次采取了众多办法,一是最初公然在存单上白纸黑字抬高利率;二是接着搞实物抽奖贴水;三是在传票上做暗记;四是后来双向轧减搞帐外帐;五是
10、并帐后又调乱会计科目增加查帐难度;六是将高息成本列入费用;七是实行提高存款计件工资和定额吸存费用,由职工个人同储户一手清进行私下交易;八是钻利息所得税和教育储蓄的空子,通过公款私存、私款公存、扩大教育储蓄免税对象而变相抬高利率;九是有的无偿为客户提供办公场地、空调汽车电脑等办公设备、报销费用等方式,变相支付高息回报;十是银行同大客户签订明暗两套协议两种利率,对保险资金等大客户支付回扣。其手法多样性算得上是与时俱进,说明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办法总比困难多,对策总比政策强。前几年,受各行各业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假帐之风也盛极一时,上行下效,全国一致。由于报到人行的报表不实,使非现场
11、监测无以为本,非现场监管在国外是主要监管手段,但说实话在中国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能。我国银行监管的得力手段主要借助于现场检查,但前些年也无非是到现场看假帐,迫使监管人员要火眼金睛、业务精良方能不辱使命,否则,当面骗你没商量,背后笑你没水平。在九八年以前,人行的监管处罚手段以罚款为主,商业银行掏得也算爽快,并不怎么肉痛,后来,罚款不能列入成本,人行设身处地替商业银行行长考虑,也就有些顾忌有些心慈手软了,对违规多采取道义劝告、戒勉谈话、限期整改等方式。国人历来有和稀泥的传统,视亏公不亏私、对事不对人为天经地义的传统美德,罚单位的款是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处理个人就是毁人前途斩尽杀绝,千百年
12、的奥秘心知肚明谁也不会说破。上级也曾要求监管人员要心狠手辣、铁面无私,但常人有厚道底线,尘世有宽容之风,真的当了包公,自己也就会千夫所指难以安身立足,爱护同志爱护干部甚于爱护国家资产,这恐怕也是一大中国特色。当然,传统的银行监管也存在着查而轻处,处而不改,改而复发的弊端,年年违规年年查,年年岁岁花相似,翻来覆去总是查出的老毛病多,随便翻一下监管记录或工作总结就能发现,每年查处的问题和结论有着巨大的趋同性和反复性,预警和整改也次次搞,但跟踪督促工作不到位,对复发的老毛病没有从严从重处罚,商业银行似乎个个都铜头铁臂,各种毛病总是顽疾难改,致使监管者费时费力查出的问题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形成了猫鼠游戏
13、般的监管博弈。 3、不良资产的困惑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监管者的心腹大患,对如何化解其风险魂牵梦绕,人行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总是将其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对资产质量每年必查,逢会必讲,预警和整改通知发得自己都厌烦,2001年起更是各地成立不良贷款监管专班,起劲地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笔建立台帐,锁定基数,按月分析,按季考核。不良资产牵制了监管者的大部分精力,象红军过草地沼泽,让人焦头烂额烦不胜烦。 然而,说句丑话,在2001年以前,监管者若干年来对不良资产的确切数字始终是一本糊涂帐,想弄清而无能为力,从各商业银行汇总而来的不良贷款数据含有很大水份,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损失更是机关重重、讳莫如深
14、。早些年,商业银行以贷收贷和以贷收息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供销贷款和粮食贷款等大额转据展期是家常便饭,实际的贷款质量长期得不到真实反映。接下来,不良贷款矛盾累积后,商业银行又不敢暴露,纷纷调整科目瞒报少报不良贷款,在同一行长的任期中,不良贷款能控制得卓有成效,行长一换则不良占比可能马上跟着变,数字成为玩弄于股掌的橡皮泥,要圆则圆,要瘪就瘪,甚至直到2000年,仍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对支行下达不良贷款上报限额,下死命令不得突破。也难为我们这些搞监管的兄弟们,以前成天捧着个不良贷款的水数字揉来捏去的,苦思冥想的分析原因,绞尽脑汁地研究对策,热心快肠地巡回各行开药方提建议。但现在好象没人去追究不良资产的
15、内因,倒是不停地埋怨监管水平,比如某报曾撰文:“自从1998年建立的大区行央行监管体系,尤其是近两年体现为央行对地方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在弱化,成为一些民企骗贷得手的一个基础性原因。”这实在是冤枉,恰恰是近三年,央行信贷监管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绝对是强化而不是弱化。我想,早几年让这些人亲自试试他们就知道锅是铁做的了。想起电影中:不是兄弟无能,而是贵军太狡猾。我得装糊涂让你玩,还得帮忙数钱,还得代人受过擦屁股担责任背骂名,真哪是哪儿呀?在社会大面积的信用道德沦丧情况下,你见过多少不做假帐的企业和地方,试问谁有回天之力?如果一味责怪监管者以前搞不到真实数据太无能,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求是态度。国家也对商
16、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高度关注,并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99年至2000年先后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贷款,然而到2001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又积累到1.8万亿元,达到占全部贷款26.6%的高水平,大大超过了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刚刚资产剥离后的有限时间内,正是商业银行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最厉害的时候,大部分新增贷款还没有到期,纵使逾期他们也不至于立马就归于不良资产,而97年以来的几年又是商业银行被社会指责拒贷惜贷很厉害的几年,贷款投放处在历史低谷,那新的不良资产为何累积得这么快呢?我的判断就是许多被再三隐瞒的不良资产逐步浮出水面,人行刮起了资产质量监管风暴,责任追究变得严厉,并且2001年
17、对不良贷款重新逐笔登记,给了商业银行最后一次台阶,当然这是个人观点。2000年,人民银行组织大部分业务骨干进行了全国拉网式的资产质量及盈亏真实性检查,戴相龙行长亲自作了动员讲话,层层进行专题培训和部署,规模甚至超过95年起对金融机构帐外经营情况的并帐稽核,为数据的真实性要被迫如此兴师动众,想起来也令人无奈和寒心,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本是商业银行的法定义务底线呀。本次派出检查组2.6万个,检查营业机构11.7万个,并对1244个机构进行了处罚,处理人员1100人。2001年,人行接着对四家国有银行2000年下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多、比例高、升幅大的316家二级分行进行重点检查,逐笔审核不良贷款615.
18、3万笔,对1261名违规违纪责任人进行了查处。2002年,人行又开展大额不良贷款检查,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18个机构所涉及223户企业的277笔、单笔余额在1亿元以上的共572.8亿元不良贷款进行了检查。对在贷款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114名银行工作人员依法提出了处理意见。 在人行监管力度加大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的不良贷款攻坚战取得了巨大胜利。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出现拐点,2001年,四家银行不良贷款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3.81个百分点,2002年,不良贷款额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今年,银监会又将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下
19、降的指标任务定为3到4个百分点,余额下降幅度定在700到800亿元。到今年9月末,已实行五级分类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已下降到21.4。 在喜人的形势面前,也有一些学者怀疑其真实性,我认为这两年银行的降比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不赞成监管部门连续性地划分和下达硬性降比指令,将经济行为转变成政治任务总是不妥。这容易出现新的道德风险,上级层层加码,下级道道添水,到头来逼良为娼,各级分支行会用更多的错误来掩盖现有的错误。大家知道,收贷越到后面越是腊骨头,能想办法收的这两年攻坚也攻得差不多,剩下的有很多是杀他无血剐他无肉,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维持那么高的任务指标实在是困难重重。何况,这两
20、年实际收回的现金比例并不高,相当一部分都是用税前利润打消坏帐。据新浪财经的文章介绍:“2002年底,工商银行拿出接近86%的经营利润,冲销历史各项财务贷款损失,建设银行用于88%的经营利润填补过去呆坏帐,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同样用不低于80%的比例销减不良贷款。” 考虑到剥离的一万多亿不良资产还没有最终想出兜底办法,银行也没有得到相应足额的现金补偿,国家不如集中各银行利润并加以补贴,先逐步加速处置那部分不良资产,化暗补为明补。人行周小川行长在转轨中的风险应对一书中谈到,不良贷款剥离如果不考虑最终兜底问题,就好比是将灰尘扫进地毯下面,实在是精辟之论。用利润打消坏帐则如同用一层层的新地毯反复盖住灰尘
21、,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化解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而不是急等着让银行的帐面不良率变得好看,这样,反而会在一段时间内使银行丧失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还不能忽视今年的降比工作将面临几个特殊的负面因素。一是非典影响。国家敦促银行增加对受到SARS影响行业的贷款,这会不会象当年的困难企业启动贷款和安定团结贷款一样,变成银行的包袱还未可知。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公开表示过担忧,他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性,将使银行业面临的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果然,仅农行就宣布SARS导致其4月份不良贷款增加22亿元。二是国家收紧房地产信贷的影响,至2003年4月,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1.84万亿元,占商业银
22、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7.6%,这防止经济泡沫虽是英明决策,但伴随着阵痛,必然会有许多房产商的资金链嘎然断裂,银行不得不面临杀马割肉的严峻处境,三是随着当前一些违法富豪的倒掉,一批违规贷款曝光,各银行正陆续收紧对民企贷款,以前的贷款损失不可避免。这些,都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比工作遇到全新的困难。但是,在银监会成立的第一年,又有哪家银行不会把完成降比指令任务作为一份见面礼呢?他们会不会采取“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老办法? 应对不良资产有个两难选择,是先去追亡羊,还是先亡羊补牢防止再有羊跑掉?如果偏要说两手都要硬、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话,我只好无言。近两年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并没有大的进步,信贷机制几乎没
23、有实质性变革,面向的市场和信贷载体依旧,总的贷款投放增量却屡创新高,已经大大稀释了现有的不良贷款占比,但这些增量却又让人放心不下,在大好形势的背后,老风险仍惊人,新风险未可知。例如一些小规模的县支行,剥离不良贷款后近年多是发放几百万上千万的大项目,人还是那些人,业务还是老做法,市场环境还是老环境,但不良占比一下子欣喜地降到5%以下,是化解风险的能力突飞猛进吗?一笔贷款出了问题,它可能一夜间又变成60%的不良,这就是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残酷。现在银行迫于降比形势压力,有一种好汉不吃眼前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涂倾向,降比还不容易?大笔地投放新增贷款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提是活水在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 十年 一叹银监路 银行 监管 工作 实践 反思 感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