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复习重点.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行政法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法复习重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重点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重点:行政法的概念特征;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1)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管理和对其后果进行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行政法的特征:A、非法典性: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法典。 B、形式多样性:行政法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C、行政法的内容广泛D、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无严格区分E、行政法具有变动性F、行政法在性质上是规范行政权的国内公法。二、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1)行政法的地位:A、现代法律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B、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其最重要的实施法。(动态宪法) 宪法与行政法之间有着互动作用,其主
2、要体现在:1) 宪法对行政法的产生发展指明了方向,行政法的发展落实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2) 行政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补充发展了宪法3) 行政法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宪法的更新、改造,是宪法修改的动力之一现代行政法弊端:管理色彩太浓,维权程度过低2)行政法的作用:A、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力的实现B、合理设定行政权,保障行政的统一与高效。(立法机关:民主;行政机关:高效与统一;司法机关:公平)C、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民主与法治。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重点:渊源的概念、特征、分类一、 概念:行政法的来源及有哪些表现形式二、 特征:1)多样性 2)效力的等级性 3)易变性三、分类:1)法的历史渊源
3、2)法的理论渊源3)法的形式渊源4)法的实质渊源四、种类:宪法;法律(基本法及一般法);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规章(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国际条约与协定;法律解释;国家行政机关与执政党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等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重点: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 行政法定原则:A、 职权法定:法无授权即禁止。(对公民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B、 法律保留:行政法范围小与法律C、 法律优先:行政规章不得与法律相抵触2)行政比例原则:概念: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应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损害最小的行政行
4、为,并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要求:a、行政行为应当具有适合性b、行政行为要有必要性或不可替代性c、行政行为要有相称性:造成的行政行为与行政目的相称3)正当程序原则:资讯公开;听取意见;说明理由;案卷排他(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4)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根据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无法律依据或与一般性法律相抵触的行为。5)行政效益原则:行政法律制度要以最小的经济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益。包括:组织方面、程序方面、行政救济方面、诉讼制度方面、行政处罚方面、行政管理及服务活动方面、行政立法方面(实效性)6)诚信原则(
5、再受益领域适用)第四章 行政主体概述重点: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我国行政主体理论面临的困境一、 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1)概念: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并对行为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2)特征:a、行政主体是组织而非个人b、必须是享有行政权的组织c、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d、必须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面临的困境1)行政主体概念自身内涵与外延的双重不确定2)行政主体概念难以有效回应公共行政改革的挑战3)行政主体概念在行政诉讼被告确定方面有负面影响4)行政机关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主体第五章 国家公务员重点:概念;分类一、公务员的概念: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编
6、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二、公务员的分类: 政务类 职位分类(领导;非领导)1)广义分类(西方国家): 业务类 品味分类(学历;资历) 综合管理类2)狭义分类(我国): 专业技术类 行政诉讼类第六章 行政相对人重点:概念;我国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的完善一、 概念: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一方互有法定法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二、我国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的完善1)坚持行政相对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的统一保障。2)坚持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力的统一。3)坚持行政相对人内部救济机制与外部救济机制的统一。第七章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重点:我国行政法治监督存
7、在的问题1) 监督受制于行政权,使监督权职能难以有效的发挥。2) 监督形式与内容的单一化3) 法律监督的法制化、监督弹性大4) 权力机关的社会监督作用不大a、人大法律监督体系不完善b、地方各级人大与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地位不平衡。c、权力机关人员配备不合理5)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缺乏权威性第八章 行政行为概述重点: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一、行政行为的分类:1)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行为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做出的处理决定。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相对人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普遍约束力;对象不特定;反复适用)2)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3)
8、 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是否必须具备法定形式为标准而分类。二、合法要件1)行为主体合法2)行为权限合法3)行为内容合法(真实、合法)4)行为程序合法5)行为形式合法三、效力1)内容:A、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成立,无论合不合法都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的机关组织或个人表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B、确定力:不可变更力,不可争执力C、拘束力:对行政主体、相对人具有约束和限制的法律效力。D、执行力:2)行政行为生效、无效、撤销A、即时生效,受领、送达、公告、附条件B、撤销:法定有权机关,基于法定情形,作出的行为,第九章 行政许可重点:概念;性质;作用;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一、概念根据公民或法人
9、组织或其他组织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特点:1)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2)要式行政行为3)受益行的行政行为二、性质1)赋权说2)权利恢复说3)折衷说:即是对相对人权利的恢复,又是对义务的解禁。4)验证说:主要是审查或验证申请人有无资格行使权利的条件。三、作用1)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社会事物的宏观管理2)控制危险、保障公共安全3)配置资源四、基本原则一)许可法定原则1)设定主体法定a、法律可设定(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定许可)b、国务院可设定行政许可c、省级和较大市的权力机关d、省级政府可设定临时性许可(期限为一年)2)行政许可的范围法定3)行政许可的条件、标准、程序法定二)行政许可公
10、开、公平、公正原则三)许可诚信原则四)许可无偿原则五)行政效率便民原则六)行政许可参与原则五、行政许可法第十章 行政处罚(重点:种类;设定;程序)一、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4)责令停产、停业 处罚种类:申诫罚(精神罚)财产罚(经济罚)行为罚(能力罚)人身罚(自由罚)二、行政处罚的设定1、法律2、行政法规(除限制人身自由的设定)3、地方性法规(注:除限制人身自由,予以吊销企业营业执照)4、行政规章 国务院部委制定的:a、对行政法规未规定的做出警告、罚款两种处罚b、在大的法律规范下,做出具体的、细节性的规定 地方政府:只能做出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规定。三、行政处罚的程序:一)简易程序1
11、)条件a、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律依据的b、对公民处5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对法人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2)步骤a、表明身份b、说明理由c、听取当事人的申辩d、填写处罚决定书e、交付处罚决定书f、备案二)一般程序a、立案b、调查取证c、听取申辩或听证d、审查决定e、制造惩罚决定书f、惩罚决定书的送达三)听证程序1)范围a、责令停产、停业b、吊销许可证或执照c、数额较大的罚款2)举行3)笔录第十一章 行政强制重点:概念;特征一、概念行政强制是指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称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财产实行暂时性的限制或控制。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
12、政主体或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二、特征1)行政强制的主体是行政主体,人民法院2)行政强制的对象是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相对人或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险的相对人。3)行政强制的目的是保障法定义务实现,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第十二章 行政指导重点:概念;特征一、概念行政主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依照法律或政策引导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非强制性行为。二、特征1)行政指导的服务性2)行政指导的非强制性3)行政指导的多样性 (建议、劝告、引导、告诫、警告)注:行政指导是行政行为还是事实行为,行政指导是权利性还是非权
13、利性,我国是否应实行行政指导仍为学界探讨第十三章 行政合同重点:概念;特征一、概念行政合同也称行政契约,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协商方式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协议或契约。二、 特征1) 主体的特定性2) 目的的公益性3) 行为的双方性4) 权利的优益性5) 范围的法定性第十四章 行政程序重点: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1) 听证制度2) 行政回避制度3) 审裁分离制度4) 说明理由制度5) 信息公开制度6) 时效制度7) 行政救济制度8) 告知制度9) 辩论制度10) 不单方接触制度11)行政案卷制度(司法制度)第十五章 行政复议重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行政复
14、议法的不足之处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1)复议前置:在提其诉讼前必须先申请复议 选择不受限制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选择型关系 选择受限制(不合理)政治性专业性极强的,法院无能力受理的,只能委托行政机关受理 行政复议终局型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独立型关系 只能诉讼的,无选择余地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概述重点:概念;特征;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等其他相关制度的关系;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及特点;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一、概念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依法向法院请求保护,并由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二、特征1)它是解
15、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2)它的核心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3)由不服行政处理的相对人主动提起4)原、被告有恒定性三、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关系一)与行政复议:均为解决行政争议,都为国家对相对人提供的救济途径。(选择性关系、独立性关系、强制性关系)1) 联系:都以行政争议为核心,都是国家提供的救济途径2) 区别a、 性质不同:(诉讼)司法活动适用司法程序 (复议)行政活动适用行政程序b、 审理机关不同:(诉讼)人民法院 (复议)原作出的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c、 对具体行政行为审查的范围不同:复议审查合法性、合理性 诉讼只审查合法性d、 审理方式不同:复议一般实行书面复议制度 诉讼则采用当庭
16、审理方式e、 审级不同:复议为一级复议制度 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f、 法律效力不同:复议一般不具有最终法律效力诉讼中法院的判决具有最终法律效力二)与民事诉讼区别:1) 性质上: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 民事诉讼解决民事争议2)审判依据:行政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民事依据民法和民事诉讼法3)诉讼当事人及其诉权:行政当事人固定,诉权(在诉讼过程中享有的一些权利)要受限制 民事当事人不固定,无此限制4)提起诉讼的诉前程序:行政诉讼有置前程序(有的案件要求) 民事诉讼无此规定6) 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 民事无此规定三)与行政司法(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区别:1) 性质:行政
17、诉讼为由法院解决行政争议 行政司法由行政机关解决民事争议、行政争议2)特点:行政诉讼为严格意义上的诉讼程序,更多的考虑公正、公平 行政司法更多的考虑处理纠纷的便捷、简便、及时。3)效力:行政诉讼的效力高于行政司法。四、行政诉讼法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一)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条件1)政治条件:以法治(宪法原则)为核心的宪政(国家与公民的关系)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达(契约自由,意思自治)3)思想理论:法治理论(政府的行为为法律所约束,政府的侵权受法律制裁),分权理论二)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诉讼法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条件(行政程序领域,司法救济领域)1)法国:行政法院体制,法国法院有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
18、之分。国家参事院由行政组与诉讼组构成。两级审判体制由最高行政法院与地方行政法院。形成历史1、行政救济时期(1790年至1799年)国家参事院只有行政救济,没有司法救济,由上级机关受理,最终裁判权在国家元首。2、保留审判时期(1799至1872)参事院于1799年成立,起草和审查法律法规。受理行政诉讼,成为行政案件的裁决机构。但是最终审判权保留给国家元首。3、委托审判时期(1872至1889)主权在民,最高审判权在人民,参事院为最高行政法院。1872年形成权限争议法院。4、取消部长法官制时期(1889至今)进入直接行政诉讼时期,行政法院制度完全形成。2)德国:1、1875年后,德国效法法国的行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法 复习 重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