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docx
《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者按:景区、景点的信息化建设(金旅工程)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效果似乎差强人意。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问题:1、景区和景点传达的信息,是不是游客想要的?或者A旅客关注这方面,B旅客关注另一方面,怎么平衡取舍; 2、这个信息是否即时、有效?须知让编辑保持一个月的更新容易,几年如一日地保持更新难;3、有些信息,因为利益主体不同,景区和景点不愿意提供,但游客真正需要。比如购物陷阱、淡旺季提醒、门票折扣等。显而易见,如果是让游客来提供这些信息,那么上面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但新的问题是,如何让游客以一种客观、公正、利益无涉地提供切身信息?这种行为,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纯粹利他行为”。世界上将这
2、个问题解决的最好的,首推美国的维基百科,。它是一部人人皆可编辑的网上百科全书,自2001年1月15日在美国创立至今,世界各地超过288万名注册用户和多得多的未注册用户已用超过210种语言写下超过350万则词条1,位列全球第14大网站2。维基人如此孜孜不倦,每天贡献超过6万次编辑,却没有分文可取,甚至刻意匿名,甚至他们的贡献也随时会被后人改写、覆盖,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一切? 这一切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一、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维基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Bar-Ta3认为,以利他动机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对他人有利;(2)必须是自愿的;(3)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
3、有明确目的;(4)所获得利益必须是行为本身;(5)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质的奖赏。Wilson4 进而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纯 粹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自 私的“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意识的。(因为互联网上 基本上不存在亲缘利他,所以本文不予讨论,另外,本文讨论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所谓“不求任何回报”并不包括利他者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对照以上两位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
4、因为维基百科的绝大多数条目都是由未注册的用户贡献的5,除了留下一个IP地址,他们什么也没留下,也没有分文可取,所以可以把他们的行为定义为纯粹利他主义行为(因为没有留下可供识别的身份信息,所以也不满足互惠利他主义对于迭演博弈的必要条件6)。除了维基百科,互联网上类似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不胜枚举。比如1、BBS和论坛,有很多热心网友花费时间和精力解答问题,提供信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提供精神安慰或道义支持,版主等管理员还义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承担起繁重的管理工作;2、FTP和BT,耗费计算机及电力提供资源共享;3、Open Source7,很多技术高手(意味着很大的机会成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开
5、源项目添砖加瓦。当然,以上列举的具体行为中,有一些可能超出纯粹利他的定义,甚至不再属于利他的范畴。比如一些论坛实行的积分制度实际上给了行为人一定的声誉和地位的补 偿;一些新手在技术论坛上表现积极是为了留下个好印象,便于日后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多局博弈的互惠利他,本质上还是利己的);随着网上活动的增多,人们开 始关注自己的网上身份、形象的人格化,而帮助他人明显有助于此。等等。但是问题在于,在剔除这些行为后,我们仍能观察到相当数量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本文 将以维基百科为典型(类似于韦伯的“理想型”)来论述这些行为。二、对纯粹利他行为的各种解释1、经济学(隐含着生物学)的视角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事实
6、上是把利他主义排除在外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经济人假设逐步被理性人假设取代,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解释,效用是偏好的函数,用偏好定义理性,只需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两条假定(Mas-Colell、Whinston & Green,1995)。而所谓理性人,简而言之就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人。因此,把利他作为人的偏好,以利他行为这个偏好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效用来研究,从而把利他主义行为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叶航等8根据桑塔费学派的一个最新实验,并通过构建一个利他行为演化均衡模型,得出纯粹利他行为也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ESS), 从而推翻了主流生物学家“生物界只存在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的论断,把利
7、他偏好内生化,得出这样的结论:“超越囚徒困境中个体理性的局限,谋求合作和合作 剩余,可能是我们人类行为、人类心智与人类社会包括人类文化与人类制度共生演化的最终原因。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率的合作秩序,也许是我们这个物种在生 存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最初的合作秩序是通过自然选择建立的,即自然选择的压力迫使人类进化出有利于合作的偏好”。在这里,叶航等构建利他行为演化均衡模型时,认为“一个利他者的生存适应性不仅取决于他与自私者的个别交往,而且还取决于他与其他利他者的交往,由于这些交 往更容易达成合作从而使双方享受到合作剩余,只要这个剩余足够大,就能弥补利他者损失的进化优势”。事实
8、上这里还是把利他行为的动机作为一种求得合作剩余 的策略,很难说这是一种纯粹利他行为,因为我们定义的利他是动机而不是结果。(事实上,齐良书9就对叶航等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批评,但他还是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道德,使得个体产生“必须如此行动,才能安心、满足”的感觉,乃是因为利他行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之故。为什么纯粹利他行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他并没有给出解释。)以维基百科为例,仅凭任何一个个体的一己之力,绝无可能达成构建一部百科全书这样的梦想。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这时候合作就成为最优的策略。2、哲学的视角王海明10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无私利他(这里的无私利他即纯粹利他),是因为他有两种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纯粹 利他行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