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doc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定位不准、忽略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制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有效的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一、问题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
2、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花的结构”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并用录像展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丽的花朵,介绍了各种花的特点,真可与赵忠祥翻译的动物世界媲美,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
3、听课教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生物学科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生物科学的成就。因此生物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而不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但,有位
4、教师讲“鱼的外形”一节中鱼的鳍有什么作用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科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剪掉鱼鳍的鱼游动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剪掉鱼鳍,探索鱼的游动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
5、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体内气体的交换”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显示体内的气体交换,并出示问题“想一想,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了还是少了?其原因是什么?(2)多媒体演示模拟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3)多媒体显示气体交换示意图。(4)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显示“呼吸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
6、,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
7、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二、对策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
8、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2、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9、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如“鸟类的多样性”的教学,我设计了五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知识准备),教师课前在校园网上建立丰富的“鸟类资源库”。上课时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有关鸟类的网站或校园网上的“鸟类资源库”,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第二阶段(问题分析),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学生可以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围绕课题进行学习。第三阶段(信息收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
10、出来,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第四阶段(综合研究),各小组围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展开小组讨论交流。第五阶段(自我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清理知识体系。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鸟类多样性”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3、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学科 整合 问题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