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础知识讲座(杜九利)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计法基础知识讲座(杜九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法基础知识讲座(杜九利)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法基础知识2一、统计法的基础理论一、统计法的基础理论(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1、政府统计、政府统计(1)政府统计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中设立一个)政府统计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中设立一个特定的机构特定的机构,专门负责经济和社会的统计工作,专门负责经济和社会的统计工作,提供关于一个国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的提供关于一个国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的数量化信息。数量化信息。政府统计的组成:我国的各级统计局、各级政府统计的组成:我国的各级统计局、各级政府部门统计机构、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统计,政府部门统计机构、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统计,都属于政府统计的范畴。都属于政府统计
2、的范畴。3(2)政府统计的任务:承担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的重要职能。这也是统计法第二条中规定的统计的基本任务。42、政府统计与统计法的联系、政府统计与统计法的联系(1)统计法是随着政府统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政府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法律的保障。政府统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合法化原则,即每项具体的统计调查都必须有法律基础。也就是说统计工作是根据法律来组织实施的。5(2)政府统计活动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一方面,政府统计调查必须要受约束,必须依法定程序批准后施行,尽可能减轻被调查者的负担;另一方面,必须对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私
3、人、家庭单项调查资料)和商业秘密给予严格的保护。6(3)政府统计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相对于民间统计而言政府统计机构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即一切统计调查对象对于政府依法进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都必须进行充分的、无偿的、真实的和按期的填报,该填报义务是强制性的,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这种强制力就是由统计法赋予的,违反了统计法的规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4)政府统计获得的信息应该向社会公布,除保密外社会共享。73、统计法的概念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部门与其他国
4、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及公民在统计活动、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他规定了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与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84、我国现行统计法主要调整的几种社会关系(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活动的管理者,即统计行政管理机关。统计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9(2)政府统计机构内部关系。)政府统计机构内部关系。即政府统计机构上下级之间及政府统计机构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受层
5、级管理体制决定的领导与服从关系。(3)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调查者是指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及地方统计调查的实施者,被调查者是指统计调查对象。10(4)统计资料使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统计资料使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统计活动中产生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情况的各种资料,是进行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使用统计资料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统计资料所有者同使用者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11(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是统计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统计法所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法律规范,对各项统计法律制
6、度和全部统计法律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准则。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和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等方面的内容。121、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法定;13(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权;统计机构的职权是统计法律法规赋予统计机构的神圣职责,统计机构既不能放弃职权,也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统计机构在行使职权
7、时,不仅应遵循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等实体法的规定,还应该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遵循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的规定。(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14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是法定的。一是内容法定,即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履行义务的种类、要求等是由统计法律规定的;二是主体法定,即统计调查对象是法定的。主要是指一切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如实、按时向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所有统计调查对象都要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及统计制度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不得
8、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15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1)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之一的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受法律保护,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2)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16(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拒绝履行。统计调查对象对各种法定的统计义务,必须予以履行。但对于其他非法定义务,则有权予以拒绝。17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统计信息社会共享,是指统计调查者对所收集到的统计资料,除依法保密的部分外,都要及时向社
9、会公布,以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咨询意见,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决策和广大社会公众服务,尽量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18在统计工作实践中,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具体表现在关于统计资料的公布、利用等方面,主要有:(1)应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2)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三)统计法律体系(三)统计法律体系我国的统计法律体系框架共分四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91、统计法律、统计法律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唯一
10、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进行了修正。20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在统计法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二是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及统计规章均不得与统计法律相抵触。212、统计行政法规、统计行政法规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就属于统计行政法规。在整个统计法体系中,统计行政法规的法
11、律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223、地方性统计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上述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234、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
12、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政府规章,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规章,即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24 二、统计调查管理和统计制二、统计调查管理和统计制度度(一)统计调查项目(一)统计调查项目1、我国统计调查项目的分类、我国统计调查项目的分类 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每一个统计调查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
13、列明:项目名称、调查机关、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25我国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国家统计调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及编制,督查计划执行情况所需的全国性统计调查,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局单独拟订的和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订的统计调查项目。26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案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是指由部门搜集的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情况,用于政府管理目的的各类经计调查,是各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计
14、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由该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本部门各有关职能机构编制。地方统计调查,是指地方人民政府需要的地方性的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的报批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规定,报国家统计局备案。272、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和审批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由国家统计局拟定,或者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定。对其审批分两种情况:一是,属于新的、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有国家统计局报国务院审批;二是,属于经常性的、一般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有国家统计局审批。28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必须经过审批或备案后,才能有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该部门拟
15、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拟定,或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拟定。29(二)统计调查表(二)统计调查表1、统计调查表的概念 统计调查表,即统计报表,是指在统计调查中用以对调查对象进行登记、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表格。302、统计调查表的制定与审批统计调查表是根据统计调查项目制定,因而统计调查表的制定与审查权限应与统计调查项目的拟订和审批权限一致。即必须报国家统
16、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查或者备案。经审批或者备案后的合法统计调查表应当具备法定标志。313、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识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十四条规定,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统计调查表,必须在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和有效期限。统计调查表中所规定的统计指标、调查范围、计量单位、调查内容、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有效的表明法定标识的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必须填报。对未标明规定内容或者超过法定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权废止。32(三)统计调查方法(三)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法对
17、我国统计调查方法的规定统计法第十条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33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进行经常性抽样调查,应当在调查前查明基本统计单位及其分布情况,按照经批准的抽样调查方案,建立科学的抽样框。发往基层单位的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必须严格限制。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全面定期统计报表。34(四)统计制度(四)统计制度1、统计制度的概念统计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18、统计制度,是指统计工作的整个阶段(包括统计调查阶段在内)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狭义的统计制度,仅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规范,即统计调查制度。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三部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部门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地方统计调查制,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制定。352、统计制度的法律效力统计制度本身属于统计技术性规范,但是由于统计调查制度是由具有一定的统计行政管理权限的部门制定的,因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规范。我国统计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统计
19、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显然,统计法赋予了统计调查制度相当于法的效力,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如果不按统计制度规定提供统计资料,是一种违法行为。36(五)统计标准(五)统计标准1、统计标准的概念统计标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统计标准,包括对各种统计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方面所作出的统一规范。狭义的统计标准,仅指统计分类标准。统计法规定的统计标准指前者。372、统计标准的法律效力等级统计标准在法律效力上,最高层次是国家统计标准,其次是部门统计标准。凡是有国家标准的,必须执行国家标准;在没有国家标准,有部门标
20、准的情况下,执行部门标准。在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部门标准的情况下,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标准的基本原则,来制定补充性的其他统计标准。38三、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三、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一)统计资料的概念、范围及其特征(一)统计资料的概念、范围及其特征1、统计资料的概念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连的其他资料的总称。2、统计资料所包括范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原始资料;二是经过整理汇总的综合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39(1)以统计表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调查表、综合表、图表及文字
21、说明。(2)以统计报告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报告、统计分析研究材料。(3)以电讯、磁介质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统计表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4)以出版物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各种统计年鉴,以统计资料为依据撰写的各种文章。403、统计资料的特征统计资料在法律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并不是所有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数据和信息资料都是统计资料。法律意义上的统计资料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一是客观性。统计资料必须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主观随意性。任何随意的假定、推测、想象都是不允许的,都不能成为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是统计资料客观性的体现和
22、反映。41 二是合法性。二是合法性。统计资料的搜集、加工、整理必须是合法的,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在搜集和加工整理统计资料的过程中,不允许采用非法手段。统计法规定了进行统计调查的基本程序和审批、备案制度,只有按照规定进行统计调查,才能取得受到法律保护的统计资料。凡是以非法手段如非法报表等获取的统计资料,既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受法律的保护。三是相关联性。三是相关联性。统计所调查和描述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情况,统计资料必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科科技发展情况相关联的。以事物的性能、功能等为描述对象的技术性数据、资料不属于统计资料的范畴。42(二)统计资料管理(二)统计资料管理1、统计资料的管理
23、制度、统计资料的管理制度统计法统计法第十三条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国家统计调查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分别由和地方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国家统计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统一管理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统一管理”。“部部门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由主管部门门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由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
24、。2、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且规定:各部门、各企业事业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或者统计负责人审核、签署或者盖章后上报。有关财务统计资料由财务会计机构或者会计人员负责提供,并经财务会计负责人审核盖章。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员提供的统计资料,由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乡、镇统计员审核、签署或者盖章后上报。433、确立以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签署或盖章为准的制度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各级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计划,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考核经济效
25、益、社会效益和工作成绩,进行奖励和惩罚等,需要使用统计资料的,必须依照统计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以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签署或者盖章的统计资料为准。444、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制度,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统计数据的监控和评估。45(三)统计资料的公布(三)统计资料的公布1、统计资料公布的概念统计资料的公布,是指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将统计资料向社会公开化的行为。公布统计资料,是向社会提供统计咨询服务,实现统计资料社会价值的重要形式。统计法十四条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法 基础知识 讲座 杜九利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