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隧洞清水沟段塌方处理施工方案.doc
《引水隧洞清水沟段塌方处理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水隧洞清水沟段塌方处理施工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引水隧洞清水沟段塌方处理施工方案李清泰 刊登于铁道建筑技术(中铁十四局集团一公司 山东日照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开建桥水电站引水隧洞清水沟段塌方的基本情况、坍方原因分析和塌方处理施工方案,该方案安全、合理,处理效果良好。【关健词】施工概述,塌方处理,技术总结1.工程概况 开建桥电站为引水式发电站引水隧洞全长3488m,结构型式为圆形,洞身直径6.2M和6.5m两种。隧洞所处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势陡峭、沟谷纵横,其中隧3+235隧3+248段位于清水沟沟底。该段隧洞纵向中心线和沟底纵向中心线成400角交叉穿过,其中隧3+241隧3+246位于沟低中心地段。隧洞洞身上拱部1200以下岩层为粉质
2、砂岩和泥岩互层,岩层垂直于隧洞轴线方向由右侧向左侧向下倾斜,倾角约400,沿线路方向岩层由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向下倾斜,倾角约300(开挖方向大里程向小里程)。洞顶1200范围为清水沟沟底覆盖层。清水沟位于两山之间为典型的断层冲沟,沟内常年流水,汛期经常形成泥石流,洞顶沟身右侧有一处山体岩崩形成的松散堆积体,约6000m3,山体自然坡度约600800,沟底常年洪水冲积形成的较厚的覆盖层,洞顶覆盖层厚度1113米(实测),主要为孤石、卵石夹少量泥、细砂。卵石、石粒径1cm2.5m不等,清水沟沟底常年流水,枯水期流量达到60m3/min以上。覆盖层自稳能力极差,加上地表水涌入和岩层裂隙水的渗入,造成
3、洞顶一开挖形成临空面极易形成塌方。2.施工过程2005年12月12 日开始对该段的洞身进行开挖,开挖前提出的150mm长管棚方案因成本因素未获得通过,经业主、监理方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了以下方案:施工按照两台阶法开挖,开挖进尺50cm,开挖后立即喷射C20砼封闭,然后施做全环格栅拱架(纵向间距75cm),两拱架之间设纵向连接钢筋,格栅拱架施做完成后,挂钢模板浇筑C20砼临时支护。上拱部采用25双层超前锚杆支护(锚杆长2m,环向间距30cm),施工严格遵循“弱爆破、少扰动、短进尺、快封闭、勤量测”原则。开工后,首先进行了隧3+235隧3+238段原施工单位塌方段的处理。采取了引排水、工字钢桁架支撑、
4、喷锚及挂板砼临时支护等综合措施;之后进行了6次开挖,每次进尺0.8m1.2m,共掘进6m,剩余约7m。该段开挖采取了双层超前锚杆、喷砼、立格珊拱架、纵环向连接筋和挂板砼等综合支护措施,其中隧3+241隧3+243段发生两次上拱部局部塌方,采用喷射砼封闭,挂钢模板泵送浇筑砼的措施顺利通过。2006年1月21日,开挖隧3+243隧3+244段,该段左侧上拱部2/3全部进入清水沟底,爆破完成约3min后,洞顶开始塌方,超前锚杆全部被塌方体砸掉,该次顶部塌空区高约2.6m;1月23日下午,顶部及左侧边墙再次发生塌方,该次顶部塌空区高约3.5m;1月25日下午准备采用挖掘机在塌方体上部平整出作业平台,作
5、业完成20s后,上拱部及边墙再次发生较大面积的塌方,该次顶部塌空区高增至4.7m,之后春节期间又发生两次较小规模的塌方,顶部塌空区高增至5.9m,累计塌方体积约500m3。根据现场勘察,塌方体主要由粒径1cm5cm的卵石、粒径50cm250cm的磨圆度较好的孤石及粉细砂、少量土组成,加上大量裂隙水和两处集中涌水作用,更增大了再次塌方的可能性。3.塌方原因分析3.1该段覆盖层为洪积体,主要构成为磨圆度较好的卵石和孤石及少量细砂、泥土,且沉积年代较短,各成分间的粘结力极差,岩层几乎无自稳能力,洞身上部占整个洞高1/22/3的部分位于堆积体中开挖形成临空面后极易塌方。3.2堆积体内的大量裂隙水的作用
6、,加上洞顶沟底右侧岩堆的压力作用,加剧了塌方的形成。3.3尽管对该段地质情况开挖前就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单纯从施工自身成本角度考虑,未采用较为稳妥的管棚方案,虽然采用了双层超前锚杆支护,但由于堆积体自身结构的特殊性,支撑效果极为有限。施工过程中大量卡钻、实际打入的有效锚杆良不足设计方案的1/2,且分布极不均匀,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3.4二次塌方后,采用挖掘机平整塌方体,破坏了塌方后的临时稳定,是造成再次塌方直接原因。3.5原定的两台阶法开挖方案,开挖上台阶时整个隧洞拱部形成临空面较大,易形成较大塌方,如采取侧壁导坑法或半边开挖,即使塌方规模也比较有限。4.塌方处理方案4.1方案形成此次塌方的塌
7、穴断面为5.3m6.4m(塌方体底以上宽高),高是塌体宽度的1.1倍,尚未形成自然稳定的自然拱(一般为宽度的4倍以上)。如果采取让其继续塌落,直至冒顶。然后再从覆盖层顶部向下处理的方案。对于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是最保险的,但该方案由于塌方范围较大,塌体方量较大,处理周期较长。业主和监理部均不倾向于该方案。为了尽可能的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我部考虑采用从底部通过方案。4.2底部通过方案根据近段时间的观察,塌体每次塌方之后有一段时间的稳定,且在底部不扰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不易形成较大范围的塌方。为此,确定塌方处理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先治水,不清碴,对塌穴不扰动,堆渣稳定塌穴;封闭塌穴面,支撑二
8、次稳定塌穴;塌穴外侧挡护,喷混合料,降低高度,再次稳定塌穴;挂板砂泵送砼形成临时支护;拱架支撑,保证永久衬砌安全。先在洞顶采取截水和封闭水的措施,同时洞内人为将塌体坡面回填至开挖轮廓线以上一定高度,并喷射微纤维砼(封闭裂隙水效果较好),然后利用塌穴临时稳定期再塌穴内安装钢支撑并安装输送泵管,再在塌穴外利用塌方体作为作业平台,堆沙袋作为挡护,用喷浆机向塌穴内吹入砂+水泥+粉煤灰的混合料(加少量水以利于固结),完成后分2-3次浇筑砼至塌方顶,最后清除塌方体,在砼外侧立拱架进行二次支护,以加强永久性衬砌的支承力。4.3塌方处理方法4.3.1顶部截、排水在清水沟洞顶上游的100m处设一道浆砌石截水墙,
9、预埋两根100PVC水管,将水引至塌方点的下游。以下部分砌筑约60m长的浆砌片石水沟,将水引至交通洞口沟内。利用两台15kw水泵将清水沟内塌方体上游两池积水基本抽排干净,人工平整洞顶已开挖和未开挖部分,用40cm厚浆砌片石封闭,并抹一层防水砂浆,减少地表水的渗透。(见图1)4.3.2塌体反压为保证塌体的稳定性,在塌体坡脚处设一个反压平台,平台高2m、宽3m,长7m,坡度30o。施工方法是从洞外挖碴,分层填筑压实。(见图2)4.3.3空隙填充反压平台填筑完成后,从平台顶开始沿塌体坡面堆砂袋至塌体顶部,砂袋填三层。自塌体顶部距离临时支护3m开始按照1:0.5坡度堆砂袋至开挖拱顶,主要起挡碴和砼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引水 隧洞 水沟 塌方 处理 施工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