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当前的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看当前的语文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看当前的语文教学 答中国教师报记者的采访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背景:2009年2月12日,中国教师报记者茅卫东先生就小语名师谈语文教学的若干话题采访了我本人;8月19日,中国教师报以“语文教学特别报道”的形式刊发了对我的部分采访文字。以下内容是我对采访提纲的全部答复,不做任何删改。 茅卫东: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王崧舟:这是一个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问题。小学语文始终是一门基础学科。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写得非常明确、非常清楚:“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给什么?给是给不了的。能致
2、力于“影响和熏陶”就足够了。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 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 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 第二,
3、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习惯。 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 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 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 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茅卫东: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崧舟:先谈两点前提:
4、第一,问题是相对于理想和目标而言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理想涉及到价值思考、价值判断,而每个人对语文课程的价值思考是不同的,因此,看到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同。第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提法极有可能是个陷阱。因为,通常提到这一概念是,人们都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一些公开课等同起来。其实,公开课是一回事,常态课又是一回事。很多情况下,公开课的问题极大地遮蔽了常态课的问题。譬如,现在指谪公开课过于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于是乎,从专家到教研员,从行政官员到基层教师,都以为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都存在这个问题了!而这
5、,恰恰是分析和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 我不想谈公开课,公开课的问题只占全部课堂教学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尽管这些问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据我所知,与强大的应试体系下的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这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更想谈谈常态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子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就是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更是问题。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
6、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 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使语文课只局限于教材的那点东西、考试的那点东西,语文视野、语文积淀都相当局促和狭窄;而即便是教材里面的那点东西,还要教得支离破碎、教得麻木不仁、教得云里雾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茅卫东: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这一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没有消失过。 我的理想就是“诗意语文”,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一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
7、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三个层面有交叉的地方,也有分离的地方;有偕同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于是,困惑就随之而来了。诗意语文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与应试语文、功利语文发生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水火不容、很难调和的。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解决和解脱之道。 王乾坤先生在文学的承诺一书中开宗明义:“文学是无用的。这是我十分喜欢的一句话。这应该是文学安身立命的一个起点,文学的尊严就建立在这个起点上。” 我想,诗意语文也可能是无用的,至少对目前的考试、目前的评价体制、目前的日趋功利的教育教学
8、。但我坚信,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有困惑是好事。有困惑意味着,我们还有成长的冲动,还有生长的空间,还有超越的形上的关怀。也许,正是困惑,给了语文教学、给了职业生涯以无限的可能和憧憬。于是,我们还要行走在困惑与希望不二的路上。 茅卫东: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王崧舟:既满意又不满意。 满意是相对于以前的教材而言,不满意是相对于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材而言。 与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开发理念、整体构架、选文品质、训练载体、图文装帧等角度看,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良。从选文品质看,经典的东西、多元文化的东西、反映时代特征的东西、文质兼美的东西占得比例越来越大。这是让人欣喜和满意
9、的。 但是,不满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选文难度偏大,中学的下放到小学,小学高段的下放到低段,选文篇幅过长、意蕴过深等等; 第二,选文在语言品质这一维度上考量还相当不够,人文的东西大量充斥,而语文本体的东西却被相对淡化; 第三,选文的儿童主体、儿童文化、儿童哲学的东西相对考虑较少,基本被成人文化所垄断。 茅卫东: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课改? 王崧舟:忧喜参半,破立不二。 “忧喜参半”是说课改现状,“破立不二”是说课改走向。 先说“忧喜参半”。所谓“喜”,是课程改革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新气象、新境域、新成效。很难设想,没有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能有今天这样一种繁花似锦、满园春色的景象。课程改革,提升了
10、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践力度、深度和广度,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充满机遇和风险的。课程改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改善了语文教学的品质。一方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相当的提升,他们较之过去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也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得到砥砺和磨炼的还有大批语文教师,他们在实践中不仅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小语界的新生代名师正是伴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所谓“忧”,既有近的一面,也有远的一面。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和沉疴并没有因为课改而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本身在推进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缺陷。总之,“老问题”涛声依旧,“新问
11、题”接踵而至,新老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因此,那种要求退回老路或推倒重来的思路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再说“破立不二”。深化改革的基本哲学姿态是“破立不二”。所谓“破立不二”,就是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破立不二”的姿态不仅适用于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也同样适用于对待随着新课程一起成长、形成的新经验、新模式、新理念。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不能只破不立。譬如,重基础的传统、严格训练的传统、读写结合的传统,就需要很好的加以继承和发扬,当然,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同样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审视、反思和扬弃,这就是“破立不二”的态度。又譬如,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问题,并不是用了这些学习方式就一定好、不用这些方式就一定不好,这同样是一种“破立不二”的态度。
限制150内